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縣這麼美,你知道嗎?為家鄉的美轉起!

禮縣這麼美,你知道嗎?為家鄉的美轉起!

點擊微視禮縣關注我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禮縣本土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資訊八卦,禮縣方言等諸多優質內容,最接地氣、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台!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禮縣大堡子山

禮縣大堡子山是中國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裡見證了秦人篳路藍縷初創基業的歷程,為秦國後來的強盛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山中發現的墓群有著重大的意義。

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

甘肅秦文化博物館坐落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城關鎮東新南路開發區秦人廣場,總佔地面積約43864.7㎡,總建築面積為20533㎡。其中博物館主體建築面積8350㎡,包括展廳、會議室、庫房、學術廳等。總投資框算為3690萬元。由西北市政設計院完成了可研。甘肅省建築設計院在充分吸取北京大學文博院、陝西古建設計院設計規劃的基礎上完成了規劃設計,建築特色體現了古樸、雄渾的先秦建築風格。

禮縣龍池灣戰役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使禮縣人民看到了解放的曙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兩次抵達禮縣,為創建隴南革命根據地,實現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創造了條件。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禮縣建立組織,領導人民前赴後繼,英勇奮鬥,最終解放了禮縣,人民翻身當家做主。

龍池灣戰役是紅軍在禮縣乃至整個隴南活動期間最大的一次戰鬥。該展館將通過翔實的文獻、文物、照片、圖表為載體,並藉助雕塑、沙盤、繪畫、電子多媒體等輔助手段,全面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禮縣的活動,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禮縣祁山堡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營堡只西南有門可入城堡,再沿盤折小徑,迂迴曲轉上至山巔。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懸崖絕壁,峭峙孤險。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候祠,歷有修復。現存武候祠殿宇,前後三院,為歇山式建築。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後殿祀關羽,最後為起佛殿院。門外有照壁、戲台,為建國前後重建或改建。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餘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迹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禮縣牛尾古道

「牛尾古道」,在禮縣沙金鄉牛尾村 ,位於西漢水下游支流清水江源頭之一的沙金河與申家河交匯處,東鄰西和,西接宕昌,南連武都,北近岷縣,是通往古臨洮、羌中及隴蜀的古道要衝。而與其相依存的「牛尾古道」,是一條古老而又文明的政治道、軍事道、經濟道、文化道、民生道。。

禮縣翠峰觀

隴南市禮縣翠峰寺位於隴南禮縣東南15公里處,山勢險峻,植被茂密,芳草群芬,山巒峰頂,殿宇廟閣,凌空築就。也是禮縣古八景之一

禮縣赤土山園林

赤土山位於縣城東側,西漢水與燕子河交匯處,又名高廟。因其土呈赭紅色,而名曰赤土。傳說,在唐代,有一道長雲遊至此,見其林木茂盛,瑞氣蒸騰,紫霧繚繞,便搭建茅廬,立爐煉丹,虔心務道,整日整夜爐火不息,漸漸地,爐中火的霞光浸潤滲透于山石土壤之中,整個山體便成了赭紅色。天尊聞之,感其心誠,將其點化成仙,鎮守西江,就是如今人們敬奉的西江神。至今山上還有「萬古傳仙蹤鍊石當年留赤土,九州歌德政祥雲到處護青山」的楹聯。

禮縣大潭縣古遺址

大潭古城遺址位於今禮縣縣城南四十公里大潭河上游原太塘鄉太塘村,古代稱該地為上木竹峪。管轄地域時廣時狹,大體即今禮縣中南部鐵籠山、江口鄉以南地區,涉今岷縣、宕昌縣、西和縣的部分地區。


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及附近地帶就有馬家窯文化、常山下層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先民繁衍生息,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先民們曾在這裡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戰國、秦漢時期,今太塘及周邊地區鄰接秦西垂、西縣,地理位置重要,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曾出土過該時期的一批重要青銅器、玉器、漢簡等文物,可惜流失亦盡。先秦及魏晉以前,該地為中原王朝控制西部羌戎民族的前哨之地。據史籍記載,大潭古城遺址最初為西魏潭水郡城,始建於西魏廢帝三年。

大潭古城遺址位於太塘河北岸,為連山古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部寬於西部,雖然因年代久遠,城垣早已廢棄,但部分遺迹尚存。經實地考察,原北城區主體在半山坡地,現為農田台地。遺址內文化層較厚,大多超過兩米,多為宋代及以前的文化堆積,夾雜大量瓦塊、陶片以及紅燒土。城內含有寺窪文化以及漢晉、南北朝、唐宋時期墓葬遺迹。縣衙遺址位於城區中心,附近多出土建築用石柱礎、廢棄殘磚、瓦塊、灰陶片等。北城牆址東西全長約1500米,寬5米。東城牆址無存,南城牆現僅留小段殘基。

禮縣聖泉寺

聖泉寺,位於縣城西南十里聖泉村,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未建寺前因其黃土溝壑中突兀一泉,旱不枯,澇不溢,水質清澈甘甜,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常飲此水具有強身健體之效,被先輩們奉為神水,聖泉之名由此而來.據寺內碑記,有清知縣之述,月明之夜,月映泉中,其清幽秀美,"聖泉映月"從而聞名瑕邇,被列為禮縣八景之一.但其廟宇年久失修,所幸本世紀初,在聖泉寺現任住持釋理珍大師的努力下,多方籌募善款,重修佛殿,重塑金身,這才使聖泉寺再現昔日輝煌!僧俗群眾禮佛者、參觀者絡繹不絕,使更多的人了解禮縣,了解聖泉!

禮縣黃金寺

黃金寺位於永興鄉友好村,禮縣佛教協會設於此寺。黃金寺始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相傳古代該寺僧眾頗多,規模較大,大約在明朝不知何故被毀。

20世紀90年代由於勞動耕作,在原址發現碎磚破瓦,又挖出古代寺院柱石,於是當地念佛居士募化集資,投工獻料,再建於1989年,同時又將縣佛教協會由永興滲水寺搬遷於此。現該寺佔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已建成佛殿2座,0殿1座,山門1座,僧舍24間。有常住人員8入,出家僧人8人,佛教居土40餘人,教職人員4人,組織機構健全。寺院除搞好正常的誦經拜佛和其它法事活動外,還從事生產勞動和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宗教活動的正常開展和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禮縣高寺頭遺迹

高寺頭遺址位於禮縣石橋鎮高寺頭村。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3米,1986年10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遺址有房址、灰坑、灶坑等。出土陶質有泥質紅、橙黃陶和夾砂灰陶片,彩陶紋樣有施黑彩勾葉圓點紋、網紋,器形有盆、瓮、缽、罐、瓶、人首形器蓋等。另出土有陶環、紡輪和陶刀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內涵、發展變化及與齊家文化的關係有重要價值。

禮縣趙孟頫書趙世延家廟碑

該廟碑位於縣城南1里處的趙世延家廟遺址,元仁宗延祐3年(1316)秋建。由龍首、碑身、龜跌三部分組成,碑高3.5米,寬1.3米,厚0.42米.為翰林學士承旨程鉅夫奉敕撰文,大書法家趙孟頫奉敕書丹並篆額.面額書「敕賜雍古氏家廟碑」八字,正面四周陰刻串枝蓮文,中間刻文皆為楷書,右起豎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個別字損)。碑文記載了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祖孫三代六英,為建立和鞏固元朝政權所創的豐功偉績。趙世延其先世為雍古族人,故稱「雍古氏家廟碑。」該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對研究元蒙歷史和書法藝術有極高的價值

禮縣鸞亭山遺迹

鸞亭山遺址位於隴南市禮縣城關鎮後牌村北側,東至燕河,西至鸞亭山山腰,南至後牌村,北至沖溝,遺址位於山頂被挖斷的山脊上,坡度比較緩,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4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遺址海拔約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漢墓,山的第3~4級台地上曾經出土玉戈,也曾採集到「長樂未央」瓦當和冥錢,山頂有祭祀坑和漢代的建築遺迹,祭祀坑被盜。山頂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頭,另外還留有石頭鋪制的散水遺迹。曾出土素麵泥質紅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山頂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觀禮縣 的精彩文章:

TAG:微觀禮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