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健康的真諦——吃睡動心!

健康的真諦——吃睡動心!

御風堂醫事第 39 期

人類追求長生不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成書於公元前7世紀的《吉爾加美什史詩》,講述的就是公元前2000年早期的古巴比倫王國時代,烏魯克的國王吉爾加美什因為懼怕死亡,決心尋求長生不老的秘密,最終沒能成功的故事,秦始皇派人尋找長生不老葯的傳說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

至今的中外歷史已經證明,追求無限的生命是徒勞的,追求長壽才是切實可行的,健康則是通往長壽的必由之路。

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是:沒有疾病與虛弱,並保持心理和社會功能的正常。

如何實現健康的目標?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

從一個多年臨床醫生的角度來看,健康的真諦就是吃、睡、動、心。

把這四個字做為一句話:吃睡動心,意思就是對飲食、睡眠要用心。因為,飲食、睡眠是每天都會發生的,是健康的前提——生存的必備條件。因此,要想健康,就必須先用心於飲食和睡眠。中國人對飲食與健康的關係早有認識,《漢書·酈食其傳》說:「民以食為天」,足見飲食的重要性。同時,也深知飲食不當會導致疾病,如《素問·痹論》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用心於飲食,就是通過合理搭配,讓飲食為健康服務,而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前兩天,碰到一位女病人,五十多歲的年齡,明顯偏胖,自述特別愛吃肉和甜食,又不愛運動,有高脂血症。問我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讓她健康起來?我建議她先從控制飲食的總熱量、調整飲食結構做起。她馬上說,等我把身體調整好了,再調整飲食吧。我問:飲食不是健康的基石嗎?沒有合理的飲食,哪有健康的身體?她卻說:我現在身體情況不好,再不讓我吃喜歡的食物,豈不是更不健康了嗎?面對因果關係不明,把滿足口腹之慾放在第一位的她,我真的犯難了。好在她知道,不能繼續放任她的失眠了,允許我進行藥物治療,我才感到少許的安心。否則,收了人家的特需挂號費,不解決點什麼問題,實在有些於心不安。

用心於睡眠,就是要關注睡眠。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對人的重要性僅次於呼吸和心跳。現代研究證明,失眠是許多現代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痴呆、抑鬱症等的危險因素。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失眠問題,如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不眠」等記載,還有治療失眠的方劑——半夏秫米湯。但對失眠的不重視也有悠久的歷史,這可能是在古代農耕社會中,失眠的發生率不高;或者失眠主要發身在讀書人身上,而那時的讀書人,真沒把失眠當回事。夜深人靜,靈感勃發,隨口吟出像「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這樣的詩句,就名傳千古了。現代有睡眠問題的人多了,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內地成人有失眠癥狀者高達57%[1]。但對睡眠的重視仍然不夠。有研究顯示[2],門診有睡眠問題的病人中,主動報告睡眠問題的僅為31.7%。現代研究顯示,每夜睡6~8小時最有利於健康什麼是合格的睡眠請參照我之前發的文章失眠原來這麼美。

所以,「吃睡動心」是有現實意義的。

把這四個字分拆開來:吃、睡、動、心,就是追求健康必須同時關注飲食、睡眠、運動、心理四個方面。

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已被許多研究所證實。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第四大造成死亡的危險因素,造成約6%的死亡,僅次於高血壓、煙草和糖尿病。每年約有320萬人因缺乏身體活動而死亡,是30%缺血性心臟病、27%糖尿病、21%乳腺癌、25%結腸癌的主要病因。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率先發起「運動是良醫」(EIM)的活動。現在流行每天在朋友圈裡曬步數,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以此為主要運動還說得過去。許多年輕人也熱衷於此,就顯得缺乏追求了。這種行為只能算是活動,活動注重的是形式,比如晒晒朋友圈之類。運動,通常具有競爭性(與人或與己),有目標、有強度、有技巧、有刺激性,受規則和習慣的約束。根據WHO推薦,有益於健康的最低運動量是600代謝當量(MET)分/周,相當於每周150分鐘快走或75分鐘慢跑。2016年8月9日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回顧性薈萃分析顯示,更大強度的運動3000~4000MET分/周才更有助於防治慢病。當運動量達到積極體育鍛煉的程度(>8000MET分/周)則能夠降低14%的乳腺癌風險,21%的結腸癌風險,28%的糖尿病風險,25%的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好26%的缺血性卒中風險。(MET的定義為運動時的代謝率與休息時代謝率的比值)可見運動的益處。

除了要區別活動和運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將運動的理念和習慣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坐地鐵總是選擇步行階梯,而不是隨人流緩慢地擠入滾梯,既不健康,又浪費時間。

心理對健康的重要性,近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英國的數據顯示,與無精神障礙者相比,精神障礙患者罹患軀體疾病風險增加50%,相應的早期死亡率也增加20%。(摘自中國醫學論壇報2012年10月25日A10版)

我們日常碰到的心理問題,常見的就是焦慮(指一種內心緊張、害怕、不安的體驗)和抑鬱(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精力減退或疲乏感;自我評價過低;睡眠障礙等)情緒。心理是否有問題,首先看平時的心身感受——是否愉悅?更重要的是夜深人靜之時,您感受到的是平靜、安寧、祥和,還是煩躁、沮喪、孤獨。大多數國人不善於或不願意向外人表達自身的心理問題,我在門診問到:您心情好嗎?回答五花八門:我總是表現的很好;我能讓自己好;我不想不愉快的事;我不和別人計較等等。當進一步追問:您夜間一個人獨處時,心情好嗎?回答就變成了兩個字——不好!甚至是紅紅的眼圈或滿眼的淚水。

睡眠障礙常常是識別焦慮與抑鬱情緒的主要窗口,因為,睡眠障礙不僅是焦慮和抑鬱的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也是導致或加重焦慮與抑鬱的主要因素。因此當每周出現3次睡眠障礙時,就應該及時看醫生,以免健康之堤,毀於失眠。

對大多數人來說,健康是與生俱來的,但在之後的生活中,它卻與我們的軀體離心離德,如何挽救如此困局?

一句話:吃睡動心!

四個字:吃、睡、動、心!

四個詞:飲食、睡眠、運動、心理!

參考文獻

[1] 中國睡眠研究會. 中國失眠症診斷和治療指南. 中華醫學雜誌. 2017,97 (24):1844~1856

[2] 王禎,連心逸,張曉陽.中醫門診初診患者失眠認知狀況調查.中國臨床醫生,2016,05:107-108.

本公眾號文章歡迎分享、轉載,但請尊重著作權,標明作者及出處。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御風堂醫事

既往文章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御風堂醫事 的精彩文章:

中醫真的沒有科學性?

TAG:御風堂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