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個辦法解決分離焦慮

12個辦法解決分離焦慮

朋朋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候大概10個月左右,白天表現的不太明顯,因為全職帶娃,基本上是掛在身上的。

晚上簡直要了命了,他像裝了雷達一樣,看起來已經睡得呼呼的,只要我的屁股離開床,他保準會坐起來哭。

於是那段時間我練就了一身憋尿的好本領,他睡醒後我基本上是跳起來趕緊去廁所,真的是拿生命在陪睡。

職場媽媽感觸就比較深刻了,每天早晨都要經歷生離死別式的考驗,不把你的心哭稀碎,轉身偷偷抹眼淚,就算娃輸,遲到次數都變多了,呵呵噠。

三個階段

stage

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發育的正常階段,意味著親子關係健康穩固。反過來想,如果孩子不依戀你,當然就不會焦慮了。

孩子的安全感在不斷的分別相聚過程中建立,分離焦慮實際上是孩子情感發育的一個里程碑,只是表現不太讓人愉快。

嬰兒期

有的寶寶在4~5個月時就表現出了分離焦慮,更多的是在8~9個月。

原因是孩子還不明白物體恆久性,也沒有時間概念,他認為媽媽從視線里消失了,就等於從世界上消失了。

如果在孩子飢餓、睏倦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分離焦慮會更明顯。但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嬰兒期分離焦慮。

幼兒期

最普遍的是幼兒期的分離焦慮,一般在15~18個月時達到高峰,在24個月左右消失。

這個時期是學步階段,隨著他能夠自己走的越來越遠,他會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分離,所以經常因此大哭並難以安撫。

學齡前

孩子3歲左右又是一個分離焦慮的高峰,他明白媽媽不會消失,也不會離開他,之所以哭鬧時因為他想改變現狀。

解決辦法

way

親子遊戲

嬰兒期可以跟寶寶玩藏貓貓遊戲,太簡單了我都不好意思說,感覺像湊字數。

沒有任何技巧,就是坐在寶寶對面,用手或者手絹擋住自己的臉,或者擋住床上的玩具,然後又突然拿開。

這個古老又有效的親子遊戲,就是告訴寶寶物體恆久,即使看不見,它依然存在。

製造短暫分離

隨著寶寶長大,嘗試短暫的分離,比如一兩分鐘上個廁所。前提是寶寶不困不餓,也沒有特別恐慌。

但是不要跟寶寶說「幾分鐘」,因為孩子小學以前都不見得能理解時間這個抽象概念。

自己掌握時長,速去速回。如果寶寶哭鬧的很厲害了,就別較真時間了,任何時候積極回應需求都是第一位的。

原則與技巧並重

比如去廚房做飯,說出他和自己的感受:我知道你很傷心,想跟媽媽在一起,我也不想跟你分開。可是我必須要去做飯,廚房很危險,小孩子不能進去。

這種原則性的問題,最初就應該亮出底線。同時溫柔的堅持,描述事實,與孩子共情。

涉及安全問題時,任何形式的哭鬧都得做出讓步,但讓步不代表粗暴。

溫和過度

媽媽重歸職場前要跟下一個護理人有個過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適應。

媽媽不在的時候,其他護理人不要主動提及,或者過分強調媽媽不在這件事,更不能說「你媽不要你了」。

多分散注意力,用避重就輕的方式回答他,比如「媽媽上班去了,咱們現在玩這個新玩具吧」。

洗腦

讀繪本或者看動畫。這些辦法多數時候都有效,孩子更容易理解具體的事情,也願意把自己代入到角色里。

把悲傷留給自己

分離時不要拖泥帶水,戀戀不捨,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

媽媽如果也跟著焦慮緊張,會讓孩子覺得「照顧我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環境是危險的」。老母親把悲傷留給自己,偷著抹眼淚去吧。

像睡眠儀式一樣,也設置一個分別儀式。小孩子都喜歡儀式,儀式讓他們對將要發生的事有心理準備,也就衍生出安全感。

比如親兩下臉,擁抱一下,說「再見」等等,然後頭也不回的離開。

遵守約定

分別前跟孩子約定什麼時候會再見,比如睡完午覺,吃完晚飯這種固定的日程,孩子會好理解。

約定了就一定要做到,下刀子也得頂著鍋去見就是了。

參與分離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分別時讓他做些事情,比如給媽媽拿包,關門。

有段時間我出門說「再見」,或者許願給買好吃的都不奏效了,後來我沒辦法,站在門外心急火燎的等著他同意,他嘴上不願意,自己主動關上了門。

後來我才知道,讓孩子承擔分別的一些形式,也有效果。嚴格來說算是分別儀式的一種吧。

留下期許

如果是出遠門,可以弄一個紙質的枱曆,畫上哪天會再見,每天畫一個圈。約好回來時帶孩子去哪裡玩,或者吃好吃的,給孩子一個期許。

視頻聊天不走形式,說說自己一天都做了什麼,問問孩子做了什麼,反正就是使勁兒交流。

安撫物

如果孩子要去陌生的環境,比如入園,給孩子留一個與自己相關的安撫物「睡衣,毛絨玩具等等」。

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我的陪伴不算高質量,高質量起碼應該放下所有的事情,全身心的跟孩子一起玩,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同齡人。

比如我前一陣子手機丟了,只能跟孩子玩,明顯感覺到朋朋比平時更開心,但是第二天我手機就買回來了……

分離大忌

永遠不要偷偷離開孩子,就算是嚎啕大哭的分別,也比偷偷消失強100倍。

打個比方,這世界上就剩隊友一個親人了,倆人一起出國旅遊。隊友說你看這個風景多麼美,然後你開始欣賞著美景,扭頭一看,隊友拿走了護照、錢、通訊設備人間蒸發了,那是什麼感覺?

誰在焦慮

anxiety

每個孩子分離焦慮持續多長時間都有所不同,取決於孩子以及父母的反應。有些時候,也取決於孩子的氣質,分離焦慮甚至可以持續到小學期間。

半個過來人想對你說,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行,是當媽的內心戲太多,總覺得孩子離不開自己,其實是自己離不開孩子。

所以時至今日,我反而不再怕孩子有分離焦慮了,倒是希望朋朋再多黏我一些。

然而,親子關係就是指向分離的,曾經懷裡的小baby終究有自己的路要走。

最後,貼一段龍應台的《目送》,當媽後看一次淚目一次,真是甜蜜又苦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參考鏈接:

http://www.cyh.com/HealthTopics/HealthTopicDetails.aspx?p=114&np=122&id=1848

https://www.rch.org.au/search/?q=Separation%20anxiety#gsc.tab=0&gsc.q=Separation%20anxiety&gsc.page=1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toddler/Pages/Soothing-Your-Childs-Separation-Anxiety.aspx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1542.ht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pregnancy-and-baby/separation-anxiety/

https://www.babycenter.com/0_separation-anxiety_145.bc

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sep-anxiety.html

https://www.webmd.com/parenting/separation-anxiety#1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conditions/separation-anxiety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eparation-anxiety/symptoms-causes/syc-20377455

?以上均為小雲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配圖源於網路。如有差錯,歡迎批評指正。

微信公眾號:大慧小雲

新浪微博:@大慧小雲

GIF

如果喜歡小雲的文章,請點贊,並轉發朋友圈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慧小雲 的精彩文章:

維生素 D 怎麼補?真的要吃一輩子嗎?

TAG:大慧小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