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打人」與「被人打」,你選哪個?

孩子「打人」與「被人打」,你選哪個?

璟舒育兒

教育是一種修行,

成長是一種陪伴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被欺負呢?

1、首先從生理層面的原因分析:0-3歲視覺跟蹤訓練不足的寶寶,反應速度比較慢,如果從小缺乏爬行的寶寶,上肢力量也容易出現不足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對於外界的攻擊,反應與反抗的能力都比較弱。簡單說來,就是打不過,這種狀況在被欺負的孩子中,非常普遍。

2、其次、心理層面能量缺失,自信不足,對於別人的控制,缺乏反抗的動力。這種孩子往往看起來比較乖,也比較聽話,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和主意。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參與生活中一切事物的選擇,允許孩子對一切事情發表評論,逐漸形成孩子自身的思想、觀點和看法。

3、家長控制性極強,形成了孩子一種被控制的習慣。在遇到強勢的同學時候,他也自然習慣於處於被控制的狀態,以尋求自己心理的安全感。在面對衝突時候,往往習慣於選擇迴避或者逃避,而不是面對,久而久之,也會在群體里形成一種「好欺負」的形象,更會激發一些熊孩子的挑釁行為。

4、家長的心理暗示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現在多數家庭教育孩子時候,強調禮讓、謙遜、分享等美德,也會告訴孩子吃虧是福,當然這些都沒有錯。這是中華的傳統美德,需要讓孩子繼承與學習,但對孩子做這些教育的同時,也需要讓孩子了解底線與自我保護。吃虧是福,但指的是平等的交往狀態下,不計較的一種心態與處事原則。但如果處於不平等的欺凌狀態下,這就是破了底線。在對方不講究道德的情況下,出於自我保護的原則,必須反抗,該出手時就出手。家長過多的軟弱、膽小等心理暗示,也往往會造就孩子懦弱的行為狀態,從而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5、不通暢的家庭交流氛圍也容易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關係冷漠。缺乏交流後,家長就不易察覺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的情況。一些孩子被打或者被欺負後,需要情緒的疏導與引導。若忽視後,就容易形成更多的情緒積壓,甚至讓孩子有恐懼、焦慮的心態,可能會形成抵觸、抵抗去上幼兒園、去上學的心態和狀態。

因此如果,你發現最近孩子回家後,比較反常,比較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抵觸上學,那麼請一定引起關注,多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並與孩子做深入的交流,傾聽孩子的聲音,及時協助孩子疏導自己的情緒。

那麼,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被欺負,該如何處理?

是要打回去嗎?不然!!!

1、增加孩子的體能素質,讓孩子具備反抗的身體條件與素質。幼兒期多與孩子玩拋接、丟靠墊、小推車的遊戲,增強上肢力量。如果是少年期的孩子,可以選擇讓孩子學習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多參與有衝撞性、競技性的遊戲,也可以學習游泳等,增加體能。

2、同時家長要保持傾聽的習慣,讓孩子願意傾訴學校的事件。這個習慣一定從幼兒園開始。同時不要每天採用詢問的形式。把每天問孩子「幼兒園好不好玩啊?」「學什麼了?」「吃什麼了?」,換成分享的模式。比如,你來講一講你今天工作中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孩子就自然會模仿,也會慢慢開始分享他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的趣事。而且一定記住,傾聽即可,保持中立、不評價、不過多討論。當發現問題的時候,再思考如何引導,切忌在傾聽的第一時間就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3、告訴孩子,區分欺負的級別,惡作劇、欺凌與威脅生命的正當防衛是不同的。當被惡意反覆攻擊的情況下,可以允許孩子反擊。例如,用雙手緊緊握住對方雙手,盯住對方的眼睛,告訴對方,這是最後一次。如果對方再敢侵犯自己,定會反擊,絕不手軟。

4、當然還有一類的孩子,很有趣,總被別人搶玩具,但是也看不出心理受傷,或者不愉快,他可以很快的去玩別的玩具,避免衝突。這個類型的孩子並沒有問題,是因為他有自己處理以及避免傷害的一套邏輯。作為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這種邏輯。

我們就記住原則,孩子的身體不受傷害,孩子的心理不積壓情緒,在這兩條原則之外,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聽聽即可,打打鬧鬧其實也無妨。

教育是一種修行,成長是一種陪伴

《璟舒說》伴你一路前行

背景音樂來源於網易音樂Anan Ryoko - Refra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璟舒說 的精彩文章:

85後獨生女再上微博熱搜!「獨生子女」這個黑鍋該不該背?

TAG:璟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