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圍魏救趙戰略實現:桂陵之戰

圍魏救趙戰略實現:桂陵之戰

主線為《血戰天下》,作者:醉罷君山;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參考原著

桂陵之戰成為戰國史上最經典的戰例之一。關於這場戰役,史書語焉不詳。所幸的是,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一座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孫臏兵法》的殘簡,其中有一篇《擒龐涓》,所記便是桂陵之役的情形。結合《孫臏兵法》殘篇,試著勾勒出桂陵之役的大概情況。

在魏師攻克邯鄲的同時,田忌的齊國兵團在魏國境內展開軍事行動,控制了通往魏都大梁城的交通要道並佔領若干魏軍守備空虛之地。魏師攻克邯鄲城後,便抽調一部分兵力回國,準備與齊軍決戰,此時魏軍總指揮便是孫臏的同學龐涓。龐涓打仗也有一套本領,他與孫臏一樣,都知道打仗得避實擊虛,於是便集結八萬兵力,攻入衛國。此時衛國已經投靠齊國,顯然,龐涓這一招也是狠招,看你田忌救不救衛國。田忌遲疑不決,孫臏的判斷是,龐涓攻衛國已佔先手,倘若齊師從魏國撤入衛國,正好中龐涓之計,而且被魏軍牽著鼻子跑,因而援衛顯然不是上等招數。

那要怎麼辦呢?孫臏答道:「我們進攻的矛頭應該是魏國的平陵。」他一邊說一邊展開地圖分析說:「將軍請看,平陵是魏國東部軍事重鎮,城池雖小,但管理的區域大,魏國在此地有重兵把守。平陵的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中間還有魏國的一座城邑名為市丘。這個地理位置對於進攻一方相當不利,因為糧草補給通道容易被截斷,我們要假裝對此一無所知。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要先給魏國人一些甜頭,才能把他們的主力吸引過來,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對於孫臏的智慧,田忌並不懷疑,他馬上下令麾下八萬大軍啟程,直撲平陵。齊師抵達平陵後,田忌又問道:「要怎麼攻打平陵呢?」孫臏回答道:「我們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魏軍主力駐紮於環塗,請調用齊城、高唐兩地的軍隊,進攻平陵,至時環塗魏軍必定會從背後夾擊我軍,這兩路出擊的人馬勢必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我主力部隊要按兵不動,不要暴露自己的力量,示弱於敵人,這是調動敵人的關鍵。」

釣魚要放出誘餌,犧牲誘餌是為了釣到大魚。孫臏對自己同學龐涓太熟悉了,如果齊師只是詐敗的話,那麼龐涓肯定是不會中計。這場釣魚遊戲必須要做真實,齊國軍隊必須要付出慘重代價。正如孫臏所策劃,齊城、高唐兩地的齊軍進攻平陵,果然遭到魏軍的夾擊,傷亡慘重。作為主將的田忌在犧牲了這麼大的魚餌後,對能不能釣到大魚還是心有疑惑,他又問孫臏:「我軍沒有能攻下平陵,反倒喪失了齊城、高唐兩路人馬,損失很大啊,現在該怎麼辦呢?」儘管到目前為止,一切都按孫臏的意圖進行,可是龐涓能否中計呢?接下來的這一步是最重要的。孫臏知道龐涓用兵謹慎,多心眼,是一位高明的將領,否則他也不可能爬到魏國軍界高層,並取得攻克邯鄲城的偉大勝利。但是任何一名將領都有弱點,龐涓功名心強,倘若能吊足他的胃口,讓他覺得有揚名立萬的機會,他必然會放棄進攻衛國。

孫臏對田忌說:「請馬上派遣輕裝戰車部隊奔襲魏國首都大梁,如此一來,龐涓必定要回兵救援大梁。」龐涓會中計嗎?孫臏給了一個肯定的答覆。第一,大梁是魏國的首都,救援首都與進攻衛國相比,顯然前者的功勞更大;第二,平陵一役後,龐涓判斷齊軍傷亡慘重,勢必會掉以輕心的。為了進一步示弱於敵,孫臏又建議說:「我們分出少數部隊與龐涓交戰,給他造成我軍兵力單薄的假象。」

果不其然,龐涓判斷齊軍在平陵遭到重創後,已是強弩之末了。他迫不及待地從衛國抽身,想要搶下救援大梁第一功,同時抓住老同學孫臏。自從孫臏從魏國逃跑後,龐涓不由得有幾分懊惱,看來這位師兄的能量不能小覷,沒了雙腿,還能在齊國受到重用。現在兩人在沙場上相遇,這次一定要分出個高下才行。

龐涓一路上不斷擊潰齊國的小股部隊,這些部隊對魏軍完全構不成威脅。他斷定齊軍已經基本潰敗了,於是丟掉輜重,輕裝上陣,帶領一支快速反應部隊,晝夜兼程奔向大梁城。這一切,似乎早在孫臏的預料之中,這位齊國軍師把主力部隊埋伏在龐涓必經之地桂陵,一個大口袋張開了,就等著龐涓落入網中。這場師兄弟之間的較量,也是齊國與魏國爭奪中原霸權的較量。從一開始,孫臏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布下一個迷霧重重的局,把對手一步步地引向既定的戰場,在收官階段時突然發力,逆轉戰局。

看到這兒,我對桂陵伏擊戰的理解是彌補了「圍魏救趙」戰役的失利,扭轉了齊國的頹勢,削弱了魏,同時齊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這給了我們後面要講的強秦歷史機遇。

桂陵伏擊戰的具體過程,無史料詳細描寫,但是我們可以從《孫臏兵法》殘缺的兵法書中洞解孫臏導演的伏擊戰。伏擊戰是充分利用地形優勢,把敵人誘入死地之中,《孫臏兵法》說:「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意思就是說,不管處於險峻的地形或是平坦易行的地形,都得知道何為生地,何為死地,打敗敵人的方法就是佔據生地,讓敵人陷於死地之中。那什麼是死地呢?孫臏歸納了五種:第一種是像天井一樣的地形,抬頭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跑到這種地方必死無疑;第二種是易進難出的地形,跑進去出不來了;第三種是草木叢生的地方,跑進去像進一個大羅網;第四種兩邊都是陡峭高山的狹長谷地,這是必死之地;第五種是沼澤地,前進不了,後退不得。只要自己佔據生地,而陷敵人於死地,那這場戰鬥的結果就沒有懸念。桂陵之戰即是如此,儘管我們不太清楚孫臏所選擇的伏擊地點是屬於以上五種死地中的哪一種,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勇武著稱天下的魏國武卒被困在此地,有力也是使不出,完全陷入被動挨打之中。當龐涓的部隊進入桂陵後,忽然周圍吶喊聲四起,齊國的伏兵從四面八方殺出,佔據地形之利,把魏軍團團包圍。高手布局,要麼不打,一打的話必定是穩操勝券。在孫臏精心設計的羅網面前,龐涓的武卒毫無用武之地,一敗塗地。魏國最精銳的部隊遭到殲滅性的打擊,連主將龐涓也未能身免,他灰頭土臉地成為齊軍的俘虜。面對曾被自己陷害卻身殘志堅的師兄,他又要做何感想呢?是羞愧還是懊悔呢?

孫臏在《兵法》殘篇中,有專門一部分寫到如何對付敵人的強將精兵。有人問說:「敵方將領勇敢無畏,兵力多而強,全軍將士都很勇敢,無後顧之憂,那麼要怎麼對付呢?」孫臏回答說:「擊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守拙而待之,以驕其意,以惰其志,使敵弗識,因擊其不備,攻其不御。」就是要示弱於敵,讓敵人驕傲自滿,在桂陵之戰中,孫臏正是用此計策。

【文言文】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侍令而動。斗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參考白話文】孫臏說:「智謀不足的人統兵,只不過是自傲。勇氣不足的人統兵,只能自己為自己寬心。不懂兵法,又沒有一定實戰經驗的人統兵,那就只能靠僥倖了。若要保證一個萬乘大國的安寧,擴大萬乘大國的統轄範圍,保全萬乘大國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規律的人了。所謂懂得用兵規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國內深得民心。對外要熟知敵情,布陣要懂得八種兵陣的要領,預見到必勝而出戰,沒有勝利的把握則避免出戰。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足當重任的將領。」孫臏說:「用八種兵陣作戰的將領,要善於利用地形條件,選用合適的陣勢。布陣時要把兵分為三部分,每陣要有先鋒,先鋒之後要有後續兵力,所有軍兵都要等待將令才能行動。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擊,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衛。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殲敵任務。敵軍兵力弱而且陣勢混亂時,就先進精兵去攻擊敵軍。敵軍強大而且陣勢嚴謹時,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誘敵。用戰車和騎兵出戰時,把兵力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側,一部分在左側,一部分斷後。地勢平坦的地方用戰車,地勢險阻的地方則多用騎兵,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但無論在險阻還是平坦的地方,都必須先弄清楚,哪裡是生地,哪裡是險地,要佔據生地,把敵軍置之死地而後消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累古文 的精彩文章:

齊威王兩三事,難得糊塗

TAG:積累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