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五色寫江山之華彩 看青綠山水的前世今生
世傳伏羲畫卦,而倉頡造字。是書畫之先河,也是書畫同源的實證。
伏羲女媧像
上古時期,先民的文明慢慢萌生,事務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結繩記事,但是有很多的不足。於是有了記載之法,就是利用數字與形狀來記事。數字與形狀慢慢衍生出畫卦象,而畫卦就是象形的開始,包含圖畫的意思。
太極與八卦
而後來的畫圖記事,在很多的上古岩壁繪畫里可以得到印證。
黑山岩畫——馬
花山岩畫——祭祀
花山岩畫——舞蹈
先民很早發現自然界的礦物質可以做顏料,最早只用五種顏色:即黃白赭黑青。《孫子》又曰「色不過五」。五色之間調和變化,不可勝窮也,這也符合道家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另外還可以用五行之說來闡述:東方出青色土,青色代表東方,有神獸青龍;西方出白色土,白色代表西方,有神獸白虎;北方出黑色土,黑色代表北方,有神獸玄武;南方出赭紅色土,紅色代表南方,有神獸朱雀。這四神獸也稱為「四相」。而中央出黃色土,黃色代表中原,中原出黃帝軒轅。
唐墓壁畫——玄武
唐墓壁畫——朱雀
到了三千年前的周王室,就曾把山川圖形繪在禮器和國王的冠冕上,以示對自然神的崇敬,這大約是文獻記載中最早的山嶽圖像。
周文王姬昌像
到了秦漢,由於軍事和政治的需要,首次將山嶽河流繪成地圖。漢時盛行用星宿山川的圖形來裝飾祠堂和墓室。當然這些裝飾性圖案算不上山水畫,但它足以表明中國人熱愛自然山水由來已久。
馬王堆漢辛追墓——"T"型帛畫
山水畫的興起與文化人的山水觀密切相關,春秋時的儒學聖人孔子曾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山水中能看到其高尚的人格。
孔夫子像
而莊子又強調對自然界的觀賞,他說:「山林歟,皋壤歟,與我欣欣然樂焉!」抒發了山林給予人的暢快之情。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很多文人厭倦政治,選擇了歸隱山林,寄情于山水。於是欣賞品味大自然蔚然成風,在文學上產生了山水詩,在繪畫上產生了山水畫。當時的著名畫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的說法,這是對孔子「仁者樂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東晉畫家顧愷之說到「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與霞蔚。」這些都反映了當時文人流連山水,寄情自然,促進了中國山水畫的興起。我們從魏晉時敦煌壁畫和顧愷之《洛神賦圖》可以看出當時青綠山水畫的特點,就是畫上的人物比例很大,人和動物往往大于山,高於樹木。
敦煌壁畫——西魏《山中說法圖》
敦煌壁畫——西魏《狩獵圖》
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
隋唐時期,山水畫已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科,並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敦煌壁畫 隋代 菩薩圓光上的松,已經開始注意一些樹木的細節。
敦煌壁畫 隋 菩薩說法圖中的樹,通過樹葉顏色深淺,來區分遠近。
敦煌壁畫 隋代 菩薩說法圖中的山石,空勾無皴。
隋唐出現了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璪、朱審、王墨等以畫山水著稱的畫家。隋代展子虔繼承並發揚了青綠山水,從展子虔的《游春圖》中可以看出,人物山川樹木的比例協調了。通過魏晉南北朝的積澱,大一統的隋代青綠山水畫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
隋 展子虔《游春圖》
到了唐代出現了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在青綠山水基礎上,使用泥金勾勒裝飾畫面,稱為「金碧山水」。顯示出了唐人富貴華麗的新氣象。他們父子代表作有《江帆樓閣圖》和《明皇幸蜀圖》。
唐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及局部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局部
由於唐代的青綠山水畫卷傳世極少,但我們可以在同時代的壁畫中看到唐代的青綠山水。
商隊
行旅圖
到了唐末五代後,水墨山水畫逐漸形成山水畫的主流。五代時水墨山水大興,創宗立派,青綠山水漸被人漠視。
五代 遼 佚名《丹楓呦鹿圖》
北宋時皇家組織畫院,到了宋哲宗時,哲宗年幼,其師程頤輔政,提倡復古,山水畫上追初唐「大小李將軍」,於是青綠山水得以復興,我們可以看到徽宗時畫院畫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能看出青綠山水畫藝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
早在宋代畫論中就出現了「著色山水」這個詞,說明當時大多數山水畫是不不用著色的。如果著了色,就得專門強調是著色的,而宋代人仿唐的所謂的「青綠山水」也與唐人的繪畫有一定的距離了。由於士大夫畫家與普通畫工的出身、地位的不同,繪畫審美和技法都有很大的不同,使得中國山水繪畫分成兩條不同的道路。士大夫很少涉足壁畫,鄙其「匠氣」。唐代時的吳道子、李思訓等,他們主要作品還是寺院的壁畫。唐宋繪畫的差異性,使宋代以後人們對唐代繪畫的認識不全面,水墨畫興起以後,唐代流行的那種青綠山水就逐漸受到冷漠了。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北宋被金人所滅,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是為高宗。雖然南宋也組建了畫院,但是規模遠不及北宋畫院,畫家思想也起了很大變化,山水畫家從對大自然真山水的讚美,轉向以山水為題,以方硬剛勁的筆意和造型,宣洩對於半壁江山的傷感與激憤情緒。繼李唐小斧劈皴法,發展成為大斧劈皴法的水墨山水畫。禪宗畫家則要求筆墨淋漓、痛快、朦朧,,以放縱的草草墨戲為時尚。這一時期畫家對青綠山水已格格不入了,唯趙伯駒、趙伯驌兄弟二人作青綠山水。但二人是官員,畫作不多,影響也不大。
南宋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及局部
南宋 趙伯駒《仙山樓閣圖》團扇
元代蒙古滅南宋建立元朝,進行空前的殘酷屠殺和鎮壓,把人的等級分為四種: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及南人。漢人知識分子地位地下,失去了往日科舉利祿上進仕途的機會,但又要維持自己的生活,雖心向山野,卻又不想隱居,只能徘徊於市井,寄情于山水。而作畫成了文人抒發自我性情的方式和手段,進一步發展了從宋代興起的文人畫。這時的山水畫家無意獨創,為適於自己的心態,一反南宗剛勁方硬的畫風,復古上溯董巨,轉趨柔弱的畫風,把水墨山水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趙孟頫及錢選等人,提出復古思潮,要師法唐宋。後又出現了」元四家「這樣的大師,他們也極少作青綠,還是以水墨繪畫為主。
元 錢選《王羲之觀鵝圖》
明代推翻了蒙古人統治,建立了漢族政權,繼承和恢復了宋代以來的畫院。但是明代中央高度集權,大興文字獄,畫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使得明代畫家失去創新精神。明王朝又反對隱逸,士人都要為國效力,明初畫家有很多被殺害。青綠山水沒有太大發展,甚至無人問津。到了明朝中期,市場經濟高度發達,江南人民樂於小康,於是吳門畫派應時代而生。出現了以「吳門四家」為代表的一大批畫家,而他們生活的蘇州一帶,又是商業中心,賣畫蔚然成風。這個時期的畫家大多勤於作畫,無心寫生,青綠山水在這一時期有所復興。仇英為這時期的青綠山水畫大師,他開創了實景山水的新格局。
明 仇英《仿唐人明皇幸蜀圖》
到了明末,董其昌更是提出「南北宗」的理論,排斥「北宗」而倡「南宗」。青綠山水以及院體都被歸為「北宗」一派。但董其昌本人也時常仿唐代楊升沒骨法作《峒關浦雪圖》,這也就是董其昌偶爾戲筆罷了。
明 董其昌仿唐代楊升《峒關浦雪圖》
番外:大約在中國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是日本的安土、桃山時代,出現了」狩野派「等一批畫師,他們善於在滿貼金箔的底子上作畫,其材質很像當時中國的泥金紙。有屏風、奧繪、障壁等形式,題材上有青綠山水、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花鳥動植、猛獸珍禽等。在這種金箔底子上作畫,就要用到礦物顏料和動物膠。這種畫法唐代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在日本繼承發展了下去,到了「安土桃山時代更是受到日本皇室、將軍、大名的喜愛。
日本安土、桃山時代 狩野派 《唐風人物圖奧繪》
日本安土、桃山時代 狩野派《漢殿論功圖屏風》
日本安土、桃山時代 狩野派《姜尚垂釣圖屏風》
清代山水畫幾乎被「四王」統治,他們雖然畫技高超,但卻忽視了對真山真水的體悟,一味的摹古仿古,毫無創造力和生命力。把山水畫帶進來死胡同,畫界彷彿一灘死水。另有袁江袁耀二人多作界畫,初學仇英,後自創一格,為清代青綠山水作出了成就。
清 袁江《阿房宮圖》局部
民國時期由於西方文化教育的傳入,使得部分文人從陳舊沒落的精神世界覺醒,開始了新的探索和嘗試。民國極少有從事青綠山水研究的,大多數畫家還是喜歡創作水墨山水。好在出現了張大千這樣的繪畫大師,在研究晉唐繪畫的同時,又得見敦煌魏晉隋唐等壁畫中的山水以及對印度繪畫及日本繪畫的研究,從而復原了這一畫法。後在此基礎上,自創「潑彩山水」,使得青綠山水畫法得到流傳和發展。
張大千《華山雲海圖卷》局部
張大千《愛痕湖》
我們這個時代,社會穩定繁榮,安定和諧,人民生活安逸。國家又提倡文化復興,民族的自信心增強了。各大博物館的展覽變得多了,也可以買到古代繪畫的模擬品, 還能看到很多相關的書籍,這些都是我們學習青綠山水的好老師。在這一點上,我們比古人要幸福的多了。
仿王希孟筆意金潛紙本作青綠山水小品
作者 林湘妮
仿趙伯駒筆意 寫金障青綠山水四條屏
作者 林湘妮


※談戀愛可以找小奶狗,但一定要嫁真硬漢
※60萬澳幣在澳洲能買到怎樣的房?@澳洲移民現場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