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收穫一寸一寸的歡喜

收穫一寸一寸的歡喜

轉載自4月27日《人民公安報·劍蘭周刊》

收穫一寸一寸的歡喜

□武 忞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1616年的4月23日,是歐洲兩大文豪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告辭人世的日子。1995年的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一天定為了「世界讀書日」,旨在提醒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要忘記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個提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是啊,閱讀的意義是什麼呢?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是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看到了一個巧妙的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閱讀對人的影響大概如此。

讀書日的設立,意在向人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而讀書,是講究環境和方法的。有人讀書前,必先焚香沐浴,不得外人打擾;有人則不拘小節,可在鬧市中隨手翻書入定,自成一道風景。至於方法,也是各異。有人對自己比較狠,喜歡列出書單,強迫自己對照著讀下去,心無旁騖,意念堅定,這是一種「清單人生」,但未必適合所有人。有人則比較隨性,喜歡就多讀它幾頁,不喜歡就扔一邊去,講求的是「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每到讀書日,朋友圈裡總會曬出「琳琅滿目」的書單,讓人惶惶然。我相信,這其中有很多是「真讀書」,但很多人純粹是「曬」書單,只是提醒自己有了讀書的願望和衝動,再到來年讀書日,估計有些人想起之前曬過的書單,內心會發出一聲苦笑。

在我看來,讀書其實是一件比較個人的事,總要去讀,才會知道自己讀書的喜好在哪裡。無論是浮光掠影的「碎片化」閱讀,還是把隨時閱讀當作生活習慣,閱讀的形式變了,其內核依舊沒有變,只有投入其中,才會發現其中的樂趣,收穫一寸一寸的歡喜。

有句話說,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讀再多的書,也代替不了我們親身經歷和體驗的生活日常,但是書中的人間冷暖,會被吸收成為我們自身成長所需要的營養。

讀書日的設立,讓讀書這件事有了一些「儀式感」,但對於那些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其實每天都是讀書日。

(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公安報劍蘭副刊 的精彩文章:

有這份熱愛就足夠

TAG:人民公安報劍蘭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