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2017年9月,「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15日,展覽第一天的一大早,前來觀展的人們在紫禁城上演了一場「故宮跑」,他們爭先恐後不為別的,正是為這次特展的86件(套)展品中的焦點之作,國寶級文物——《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的一幅青綠山水畫作,絹本,長1191.5厘米,縱51.5厘米。它之所以讓人們趨之若鶩,因為從繪製到顏料再到細節,無不突顯出它的彌足珍貴。

從繪製過程來說,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它始創於唐代,作畫步驟分為起稿、落墨、上色、複色、固色,也就是說,完成一幅畫至少需要5遍才行。長近12米的長卷《千里江山圖》的創作也是如此,先繪墨稿,第二遍是赭石紅上色,第三、四遍石綠重複上色,最後一遍石青上色,而且每一次上色都需要畫家小心保持色彩的清潔和顏料用量的嚴格把控。

創作過程如此複雜,畫卷所用的顏料也相當珍貴。青綠山水畫以礦物質石青、石綠為主色,顏料都是從珍貴的寶石及礦石和中草藥中提取,比如綠色的顏料來源是綠松石或孔雀石,白色的顏料來自硨磲等,而且取自這些原料的上品。正因為顏料的寶貴,才讓畫卷在千年之後仍散發著如寶石般的光澤,展現出色彩鮮艷富麗堂皇的效果。其中將原材料製成顏料的過程,同樣是一道嚴格、複雜的程序。

因為過程繁複,使用顏料很多,顏色層特別厚,每一次打開畫卷都會使顏料部分脫落而損傷畫作原貌。為了保護文物,《千年江山圖》入藏故宮博物院後都藏在「深閨」很少露面,這次展出是本世紀第二次全貌出現。

《千里江山圖》的珍貴之處還在於它的畫面。顧名思義,近12米的畫卷中濃縮著千里江山的壯闊之景。站在畫卷旁,千里江山波瀾起伏,滿目青山綠水;細細看來,群山層巒疊障,江水煙波浩渺,山水之間,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橋樑渡口等場景歷歷在目,其間又穿插著捕魚、駛船、遊玩等動景,人物刻畫細膩,飛鳥栩栩如生。

有人說,《千里江山圖》如一首大氣磅礴的古典音樂,輕重緩急,筆筆道來頗具韻律。畫面中寫實與想像並駕齊驅,移步換景引人入勝。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畫面中既繪有神似廬山三疊瀑的四疊瀑,也出現了與長江口和鄱陽湖附近相似的景觀,又如在畫卷中前半段的一座橫跨江面的木製大橋,橋中央是一座兩層高的亭閣,據外觀推斷,它就是常出現在宋代各種文獻里,被譽為「江南第一長橋」的吳江垂虹橋,代表著宋代工程技術卓越成就,

與寫實相對應的是理想中的景象,連綿的群山間的邸宅,身著白衣的隱士藏匿其間,過著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或停在河灘上的漁船,慵懶地等待著過河之人......作者以魔術般的手法將五湖四海的景物、虛實景色集結、濃縮在一起。整幅畫卷如同宋代版的「航拍中國」——萬里河山美如畫,真是雄渾壯觀,讓人嘆為觀止。

《千里江山圖》不僅繼承了前人的技法,還在青綠色調間尋求變化,力求突破,多種技藝並用,高遠、平遠、深遠等構圖方式穿插使用,使畫面空間層次分明,意趣生動,成為存世的青綠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而它的作者——王希孟卻幾乎是個謎。

在史籍中,尋不見他的隻言片語,只有翻開畫卷時的一個跋文,透露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的簡單履歷。跋文出自蔡京之手,大意是說,王希孟少時是畫學的學生,後被召入宮中的文書庫。文書庫的工作主要是抄賬、編目等,而王希孟仍然喜歡畫畫,就作畫獻給宋徽宗。剛開始手法稚嫩,徽宗雖不很滿意,卻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才,特別收為徒弟,親自教授畫法。

作為一名文藝青年,徽宗是當時藝術界的領軍人物,在中國書畫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名師出高徒,再加上王希孟才氣過人,半年後,18歲的王希孟就作出這幅《千里江山圖》進獻皇帝。宋徽宗看後讚賞不已,順手將畫賜給了頗有文藝氣息的寵臣蔡京。

此後,王希孟便又潛入歷史的迷霧中,不見了蹤影。而他留下且存世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圖》隨著亂世沉浮:元朝時歸於內府昭文館大學士溥光和尚;溥光後,畫卷再次現身已是清朝,收入清宮內府;清末,溥儀將其帶出宮,藏在長春小白樓內,後被兵士哄搶,直到新中國成立,它才幾經輾轉流離,最終入藏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蒼莽浩瀚。翩翩少年王希孟如同划過星空的一顆流星,耀眼的光芒後歸於沉寂,只留下他的曠世之作,驚艷了近千年。畫家陳丹青如此評價王希孟:老熟的畫家通常作減法,取捨有道;而《千里江山圖》是十八歲英年王希孟的加法。人只有在十八歲的年紀,才有這樣的雄心和細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人物麻辣燙 的精彩文章:

繪出「矯情」的夢想

TAG:古今人物麻辣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