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窯瓷器簡說
了解定窯的發展史:
唐高祖至唐代宗(618—779年)為初創時期,這一時期的定窯產品大多為碗為主,胎質粗糙,釉色以黃綠釉及褐綠釉者居多,可以看出青釉的釉色極其不穩定,他的燒造技術不如唐代的其他著名的瓷窯,所以不為當時人們所重視。
晚唐至五代(780—960年)晚唐五代是定窯有燒造青瓷轉變燒造白瓷的重要時期,他受當時的邢窯的影響,採取先進的漏斗狀匣缽正燒法。這個時期的定窯特點是純白瓷、白中閃青、是定窯的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徵。器型一部分模仿邢窯,燒制的壁型底碗,在造型、釉色上與邢窯大體相同。
這個時期燒造的器型有盤、碗、杯、等器型,是模仿當時唐代金銀器並結合瓷器的特點創造出來了的。一般胎體較薄,多採用花口、起菱,壓邊的做法,胎體潔白細膩,瓷化程度相當高,「官」「新官」字款器就屬於這一類。
北宋至金衰宗(960—1234年)「定窯獨特風格」形成時期
北宋初期,是採用漏斗狀匣缽一匣一器的裝燒方法。並不斷新建窯爐來保持當時的這種供求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窯爐不斷的增加,木材的大量消耗,已經達到難以為繼續維持生產的地步。聰明的窯工創造了從燒木柴該用燒煤的新方法〈北方煤多〉,這就給定窯帶來了新生。從燒柴改為燒煤,是導致定窯瓷器釉色從白中閃青別為白中泛黃的主要原因,也是定窯從發展階段轉變為具有「獨特風格」階段的一個關鍵。
北宋中後期是我國瓷器大發展的時期,全國南北各地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關鍵在於能否給社會提供較為其他瓷窯更多更好的產品。這時期定窯創出了支圈窯具,支圈燒法,就是一匣多器的裝燒新方法的發明。印花定窯瓷器是為同等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也適應支圈燒法。所以凡印花定窯器,多為支圈覆燒,口沿無釉者居多。這個時期由於定窯瓷器受到燒瓷工藝方面的種種制約,無論在製造、裝飾以及釉色各個方面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釉色從前期的白或白中泛青轉變為白中泛黃。在白中泛黃中的瓷地上創造出刻劃花裝飾,隨著覆燒方法的創造成功,印花裝飾方法又大量被採用,定窯瓷器的「獨特風格」就形成了。
什麼是定窯!!!
特徵一 玉感:
宋代定窯白瓷胎質潔白細膩、胎體輕薄、胎釉顏色為乳白色。
特徵二 淚痕:
呈現白中閃淺米黃色,在瓷器表面容易堆積釉料的地方會出現淚痕癥狀,淚痕顯色為黃綠色。淚痕現象只有在北宋定窯瓷器身上才能看到,這是北宋定窯區別與唐朝至五代期間定窯白瓷的一大特徵。
這種淚痕現象是北宋的定窯特有的現象!!!就是釉料堆積在一塊,一般都位於瓷器的偏底部的位置!!如果在頂部就是仿品!!!


TAG:古玩古董評估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