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茱莉亞學院,聽一場「中國特色」的音樂會

在茱莉亞學院,聽一場「中國特色」的音樂會

在茱莉亞學院

聽一場「中國特色」的音樂會

原文作者 / Jacob Dreyer

翻譯 / 風箏歌謠

原載《紐約時報》

指揮家喬爾·薩克斯(Joel Sachs)是茱莉亞音樂學院年度音樂節「聚焦!(Focus!)」的創辦者和組織者,他會親自確定年度主題、挑選曲目、邀請音樂家,並指揮由學生組成的新茱莉亞樂團出演。2018年的茱莉亞音樂學院音樂節,「聚焦」的是中國當代音樂。

薩克斯(右一)在音樂節上指揮新茱莉亞樂團

(紐約時報圖)

是什麼樣的文化內涵使中國音樂保持了一種特有的民族風格?自推翻滿清王朝以來,中國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革命和巨變,當代中國作曲家又在非常努力地將中國音樂推向世界,他們是如何向全球觀眾展現自己文化遺產的呢?

這些問題觸及到了音樂文化的核心領域,對於美國聽眾來說,中國文化和中國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弄不清楚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今年的年度音樂會,聚焦中國當代新音樂作品,正是為揭開那層面紗所作的努力,把音樂的世界縮小、再縮小一點。

被音樂節邀請的中國作曲家陳琳

(Dawes Li,音譯)

(紐約時報圖)

茱莉亞音樂學院「今日中國(China Today)」主題音樂節已於今年一月份舉行,共六場免費音樂會,學校主辦方避開了演奏傳統中國樂器和不在中國生活的中國作曲家作品,集中展示在中國的創作,並強調要採用西方樂器演奏。

如果說,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音樂家必須通過抵禦外敵侵略,60年代通過歌頌領袖來定義作品意義的話,當代中國作曲家可能不得不與經濟全球化接軌。參加本次音樂節的作曲家履歷,充滿了參與國際化競爭和多元文化的特質,他們的音樂往往反映著混亂的現代生活基調,會呈現高鐵、玻璃與鋼鐵建築、現代化機場的感覺,它們所代表的當代中國是一個將在21世紀扮演決定性角色的國家,這就是這場音樂會所呈現的中國。

被音樂節邀請的中國作曲家陳其鋼

(紐約時報圖)

與之呼應,茱莉亞音樂學院現在正深度地融入中國,為了開闢新的收入渠道,這所學校在中國的北方城市天津濱海新區創辦了一所頒發茱莉亞學位的分校,計劃於明年開校。

本屆音樂節的組織者薩克斯在郵件中寫道:「很多年來,我一直考慮舉辦一屆中國作品音樂節,但這看起來太艱巨了,所以這個計劃一直被擱置。然而,去年春天,茱莉亞學院即將卸任的校長約瑟夫·W·波利希(Joseph W. Polisi)表示,要在2018年辦成這件事,因為這將是他在任期間的最後一次學院音樂節,而且可以與天津的項目完美地結合起來。」

薩克斯整合了一份堪稱譜寫當代中國「經典」音樂史的作曲家名單,最年長的是現年94歲、畢生向西方觀眾介紹中國音樂的大師周文中,最小的是出生於1990年的王舒慈(Shuci Wang,音譯),共33名作曲家。

被音樂節邀請的中國作曲家周文中

(紐約時報圖)

這些參演的中國當代音樂要具有什麼樣的特質,才能讓它們絕對「代表中國」呢?茱莉亞方面排除了中國鑼鼓這樣的簡單選擇,還篩掉了在美國的華裔作曲家,儘管其中一些人在中國也生活了很多年。

薩克斯說,整個篩選過程讓我想起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美國音樂的長期無聊爭論。歐洲人總是嚷嚷說,唯一的「美國式音樂」就是從爵士樂發展而來的音樂類型。最具代表性的美國作曲家亨利·考危爾(Henry Cowell)堅持認為,這樣解釋美國音樂是完全的垃圾言論,他堅守的觀點是:「一首曲子如果是美國人在美國創作的,它就是美國音樂,而是不是好的美國音樂,則取決於它的質量。」

茱莉亞音樂節排除用中國樂器演奏作品的決定並非完全出於聽覺審美,而是一種現實的考量:如果採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就需要聘請校外演奏者,從經費和教育兩方面看,都是一個不合適的選擇,這場音樂會的目的就是要給茱莉亞的學生有一個機會來演奏中國新作品。

被音樂節邀請的中國作曲家郭文景

(紐約時報圖)

薩克斯介紹,本次音樂節的唯一例外是郭文景的《二胡和管弦樂隊協奏曲》,二胡是兩根弦的樂器,相當於中國的小提琴。湊巧的是,茱莉亞的一位校友既是一流的小提琴手,也是專業的二胡演奏家,把他請來,既能演奏二胡,也不算校外人。另外一首曲子需要用中國的古樂器塤演奏,我發現塤的音色與陶笛非常相似。我問作品的作曲者於寶玉,能否用陶笛演奏這個曲子,他的反應非常積極,我就把它加到了音樂節的曲目里。

就算用西方樂器演奏,這些中國節目也完全擁有中國元素,比如有些採用了中國的傳統旋律,有些是採用了中國的音樂美學思想,例如五聲音階,還有些讓人聯想起中國文化中常見的自然景色,如山水花鳥。七名受委約為茱莉亞年度音樂節「聚焦!」創作新作品的中國作曲家中,有一位年輕人追隨當代歐洲樂器變聲潮流,用特殊的演奏技巧讓人聯想起(不是模仿)中國傳統樂器的聲音。

還有一位更年輕的作曲家叫梁楠,他推出了兩首對比鮮明的曲子:一首是最新式的也很複雜的「歐洲風格」作品;另一首是他在201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創作的曲子。薩克斯評價說:「他的作品極具歐洲傳統,會讓人想起弗雷(Fauré)的年代,非常優美,很有創造性。我決定將他兩部曲子結合起來表演,證明一位作曲家可以同時創作出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

本屆音樂節主打曲目作曲家桑桐,已去世

(中國中央電視台圖)

中國當代音樂的創作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文革「前後,如果作品過於西化,那時的作曲家也許就不太安全。比如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就因為對德彪西的熱愛而受到譴責;上海交響樂團的指揮陸洪恩則倒了大霉。在中國,音樂曾經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本屆音樂節上有一些不同時代的中國作曲家作品。桑桐先生幾年前去世了,另一位朱踐耳先生去年8月在九十多高齡去世;還有一位也九十多歲了,依然健在。桑桐於1947年創作的小提琴和鋼琴作品,是中國第一部十二音作品,是這次音樂節的重頭戲。桑桐曾是一名紅色游擊隊員,曾受教於「二戰」時期到上海逃難的勛伯格的一位學生。

中國新銳作曲家、作家劉索拉

(三聯生活周刊圖)

本次音樂節還演奏了劉索拉的新作品,她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是著名作曲家譚盾、陳怡和周龍的同學。劉索拉是八十年代中國第一位搖滾女星,以《藍調在東方》聞名,是將爵士樂與中國戲劇音樂相結合的前衛作品,曾登上英國十大熱門專輯榜單。

本次音樂節上還展示了一首氣勢磅礴之作,是女高音在鋼琴和打擊樂器的伴奏下演唱唐詩,1981年由楊立青創作。楊立青是改革開放後於80年代初第一位被派往國外學習的中國作曲家,歌詞是德文的,音樂風格是東西方迷人的結合。薩克斯問在香港出生的女高音歌唱家邱芷芊,能否用中文演唱。她回答說,這些歌曲創作時的用意,就是要用德語演唱,所以沒法用中文唱的。

喬爾·薩克斯(紐約時報圖)

關於這個中國音樂節在茱莉亞的效果,薩克斯說:「總之,和其他國家的音樂節一樣,在聽眾看來,民族風格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我認為做成這個事就很有啟迪意義,它表明至少在高品質的中國作曲家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任何程度上的中國特色,但也可能啥也沒找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樂隊街》

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署名!

長按上圖中的二維碼可關注本公眾號

所刊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隊街 的精彩文章:

專註於古典音樂新作的倫敦小交響樂團
我一屁股坐在了國產音響晶元上

TAG:樂隊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