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稱齊?

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稱齊?

因為一個庄,記住一座城!

眾所周知山東省簡稱為「魯」,而不是「齊」。自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言外之意是說自己懂禮數,講義氣,知進退,話不用說明白別人也就能懂了,容易與人結交。提到山東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都是「齊魯大地,禮儀之鄉」,外地人對山東人的印象也大多是重感情、講義氣,這些都與「魯國」聯繫比較密切,畢竟孔子是魯國人。

山東,人稱「齊魯大地」,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可是問題來了,齊國作為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與同時期的魯國相比強大很多,可為何現在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有上溯到周朝分封,有追溯孔子影響,也有認為這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沿革,與先秦時期的齊魯兩國沒有關係。

根據史料記載,魯國是周朝初期分封的諸侯國。自周武王滅殷之後,就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國號為魯。周公因為輔助成王的緣故就沒有前往封地就國,於是讓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伯禽也就成了魯國實際的開國君主。伯禽出發之前,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不能因為傲慢而失去民心。伯禽到達封國之後,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後依照周國的制度進行治理。因為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伯禽前前後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初步穩定局面,然後返回成周報告政績。

而魯國的鄰居齊國卻只用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這是因為齊國採取了和魯國完全相反的政策。齊國的封君簡化了周的制度,並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於是很快就穩定了局面。周公一度認為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因為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滿意。伯禽在位四十餘年,堅持使用周禮治理魯國,又加上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魯國因此在立國之初就奠定了豐厚的周文化基礎。而在後來「禮壞樂崩」的時代,魯國則成為了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某些方面講,魯國的影響力是高於齊國的。雖齊國魯國都是侯爵國,地位相當。但魯國出孔仲尼,學術地位稍高。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中,魯國排在齊國前面,僅次於周。從遠近親疏來看,魯國是周王胞弟的封國,魯的正統性最高。齊國最早是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姜子牙治齊,齊國之強,與周同始終,為諸侯之長三百年,稱霸春秋戰國五百年!齊國卻自春秋而斬,進入戰國已經被田氏替代,國號未變,卻非姜齊,而是田齊了。

魯則一直有名無實,從西周初期數一數二的大國,到春秋淪落為第二流國家,到戰國已全不入流!然而魯國後嗣延綿不絕,幾乎與周代同始終。魯國雖弱,但春秋以後道統全從魯國而出,儒墨兩家都從魯起家,聲勢之盛故不待言,漢家道統也都從魯而來。當年雖齊強魯弱,然今之山東,卻稱魯而不稱齊。是因華夏之正統出於魯,而齊國之俗則泯於千年之中矣。

首先要糾正一點錯誤認識,今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在先秦是地地道道的「齊」地。齊魯以泰山為界,泰山以北是齊,以南為魯,濟南是泰山以北,是齊地。所以猜想「因為省會在魯而簡稱為魯」的諸位是想當然了。唐朝以來,齊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齊和濟南在宋朝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繫至少在明朝還存在,因為魯王被封在兗州,而且世系綿長。

魯國始封時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春秋。

魯桓公、魯庄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

873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為楚所滅。然而魯國的禮樂傳統經孔門師徒的弘揚更加深入人心,它並沒有因為魯國的滅亡而喪失。

由上述分析可知,山東之所以簡稱「魯」,源於周朝初期分封的諸侯國。齊國納入山東版圖後,也稱之為齊魯之邦。後來簡稱「魯」而不簡稱「齊」,我認為當是沾了孔子的光。畢竟孔子聲明遠播,無人可及。故有「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的說法。

造字之初「魯」字的本義與魯國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而是表示吃魚。「魯」(lǔ)字是個有聲會意字,甲骨文寫作,上邊就是一條魚,下邊是一張進食的嘴巴。兩形會意,「魯」字本義為張開嘴巴吃魚。後來引申出多種含義,因為吃魚時怕被魚刺卡住喉嚨,說話必須小心翼翼,而且混沌不清,由此引申出遲鈍、笨拙、莽撞、粗野等義,故有魯笨、魯拙、魯莽、魯鈍、魯直、魯夫、魯人、質魯、愚魯、粗魯等說法。因為魚類味道鮮美,故有美食美味的含義。後來,「魯」字借代為姓氏和國名。

請看古籍中對「魯」字的解釋:許慎《說文解字》「魯,鈍詞也。從白鮺(zhǎ)省聲。」即說話遲鈍而不清晰。《廣韻》「魯,鈍也。又國名。伯禽之後以國為姓。出扶風。」《釋名》「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詩·魯頌譜》「魯者,少昊摯之墟也。」即國名。《論語》「參也魯。」即遲鈍樸實。《左傳》「魯人以為敏。」即愚鈍。《前漢·地理志》「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

地理因素與發音說

唐朝以來,齊地對應的地方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地對應的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

到了宋朝,齊和濟南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繫則保留到明朝,也是因為當初封地之後,保留了綿長的親密關係。這也令山東地區更偏向簡稱「魯」,而不是「齊」。

實際上,隨著歷朝歷代的更迭,曾在同一文化圈的齊魯兩地交流越來越密切,不然,也不會出現「齊魯大地」的說法。在明末以來的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山東的簡稱常在齊與魯之間切換,沒有嚴格界限。

《崇禎實錄》:

甲子,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不知幾千萬里……

《清史稿·穆宗本紀》:

癸亥,以閩、粵、魯省玩視軍餉,予疆臣嚴議。

《宣統實錄》:

並請概准晉魯兩省作正開支等語

《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景耀月致辭》:

燕、遼、齊、豫、湘、鄂、秦、晉、蘇、浙、皖、贛、閩、粵、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辭曰……

這裡面,明末用的是「齊」,清末就以用「魯」為主。山東真正開始逐漸簡稱「魯」,是近代才有的事情。

為什麼直到近代才開始逐漸偏向了「魯」?是因為電報的出現。清末,電報等先進技術逐步引進中國,了解電報的應該清楚,電報架設中,文字越簡潔越好。所以涉及到各省名稱,也需要他們準備一個最能代表本地的簡稱,以便在電報中使用。當時的河北地區屬於直隸省,使用了「冀」這一簡稱。而山東「齊」和「魯」都可以用來當簡稱,但是「齊」的讀音和「冀」相近,所以最終選擇了「魯」。

不過,這一說法是否站得住腳還有待商榷,因為在民國十年(1921年)的《巨野縣誌》中,對山東的稱呼還是齊。

所以,也有人認為,山東之所以簡稱「魯」,是沾了魯國孔聖人他老人家的光!

金玉 輯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象棗莊 的精彩文章:

TAG:印象棗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