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寫得字我們看不懂,藥房的人卻能看明白?
其實藥劑師能看懂醫生寫的字沒有什麼秘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熟能生巧」。在我最開始上班的時候,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清掃我們藥局的衛生(金大俠的小說里,掃地僧可是最厲害的人物。),掃地之餘就是端著一摞厚厚的處方,學習如何辨識本院醫生的字。
其實醫生的字體潦草,並不是為了隱藏醫學上的什麼秘密,原因無非兩點:1、醫生太忙,每天接診百人以上,幾乎不可能一筆一划認真書寫處方。2、每個醫生書寫處方的習慣不一樣,處方書寫中夾雜著各種筆體的藥品拉丁文名、英文名、通用名、商品名、別名。別說普通人不認識,專業的藥師同樣有看走眼的時候。
我們藥劑師能看懂,一半是憑藉經驗識別,一半是靠對醫生的了解來猜測。比如在以前沒有實行藥品通用名的時候,醫生寫「撲熱息痛」與「撲爾敏」,基本就是前面一個大大的「撲」字,後面加上波浪線。但是我們醫院「撲」字開頭的口服藥只有這兩種,縮小了範圍。然後看劑量,0.5g是撲熱息痛,10mg是撲爾敏。再看醫生的科室,是內科還是皮膚科。最後與患者溝通,問清具體疾病看看是否對症,最終才會確定藥物。如果實在認不清 ,必須要和醫生進行溝通後才能明確藥品。
以前急診室醫生以拉丁文書寫安痛定、安定、罌粟鹼的時候,基本都是同樣形狀的波浪線。我只能依靠2ml、10mg、30mg來區別。有一次急診醫生和我聊天,半夜值班他累蒙了,自己都認不出自己寫的是啥,而我發的就是他想要的那種葯,他感覺特別神奇。其實我們有經驗的藥劑師會了解每個醫生的用藥習慣,每種病每個醫生用什麼葯,我大概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但是我們藥師只對自己醫院的醫生字體熟識,對外院醫生處方的辨識率就會低很多。現在國家藥品統一進行了通用名管理,醫院也全部改成了信息化與無紙化的電子處方,我們藥劑師如同《最強大腦》中辨識字體的本領已經退化了。不過在電腦上看處方,發葯的差錯率大大的降低了。但我偶爾仍然會懷念那些天天辨識各種潦草字跡的日子,不為別的,只為那曾是我的青春。


TAG:大星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