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獵殺本·拉登》:一場沒有勝者的「勝利」

《獵殺本·拉登》:一場沒有勝者的「勝利」

別惹女人,如果一個女人決定用她全部的決心、毅力和隱忍來對付你,那你逃不出她的手掌心,即使你是本·拉登——凱瑟琳·畢格洛用她的《獵殺本·拉登》幾近完美的詮釋了這一真理。

電影《獵殺本·拉登》海報

跟畢格洛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那部《拆彈部隊》極為類似,《獵殺本·拉登》也是一部反應美軍及美國情報部隊涉入(反恐)戰爭題材的電影。

兩部影片甚至在源起上也如出一轍:戰地記者馬克·鮑爾當年跟隨美軍報道伊拉克戰爭,後來他把自己的長篇報道變成了《拆彈部隊》的劇本;也就在伊拉克戰場上,馬克·鮑爾開始有了寫一部關於本·拉登的電影劇本的想法,而後來還是凱瑟琳·畢格洛接過了這個項目。

電影《拆彈部隊》

在原劇本中,鮑爾描述了一場CIA和美國特戰隊員的漫長煎熬——因為當時本·拉登依然逍遙法外,這場獵殺行動的結局是失敗的。不過當開拍後不久,忽然傳來本·拉登被擊斃的消息,於是鮑爾和畢格洛開始修改劇本,才有了現在這部《獵殺本·拉登》。

《獵殺本·拉登》確實命運多舛,不僅劇本得火線修訂,連上映日期也被迫推遲——原定上映日期臨近美國總統大選,此片被斥為奧巴馬的競選工具,片方甚至遭到了竊取軍事機密的指控。為了在政治上避嫌,該片只好拖到2013年再上映。不過甫一公映就登上了周票房榜的榜首,也算是觀眾給予主創的不菲回報。

《獵殺本·拉登》還是保留了鮑爾原始創意中的情結,從2001年的9·11事件開始,到2011年獵殺行動成功,長達十年的漫長煎熬,揪心虐身,通過傑西卡·查斯坦飾演的CIA特工瑪雅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開頭引用了9·11事件的原始資料,但並未使用影像素材,而是把當時若干個驚慌失措的求救電話錄音剪輯在一起,在一片漆黑中便喚回了美國觀眾對9·11的恐怖記憶——這個一片漆黑的片頭跟片名也是呼應的,影片的英文片名是一個軍事術語,指的是室外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刻。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之理解為片尾那場擊斃本·拉登行動的真實夜戰場景,或是主人公長達十年苦尋本·拉登而不得的心境。

獵殺行動經歷十年漫長煎熬。

美國、阿富汗、波蘭、英國,《獵殺本·拉登》編織了一張橫跨半個地球的反恐大網,瑪雅作為網中的一個小結,幾乎把她的整個生命都陷入到了這場「關燈行動」的泥潭中。

拷打戰俘,資料搜集,情報分析,同事遇恐怖襲擊身亡,瑪雅的全身心都被這場痛苦的反恐戰爭吸附了,和藹可親的平民與恐怖的人肉炸彈無法區分,瑪雅的生活世界就像無間地獄一樣煎熬無盡——她甚至會在情報分析會上對著CIA局長大吼大叫,其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瑪雅將全身心投入到反恐戰鬥中。

影片的主體都是搜集、分析情報的過程,CIA招數盡出,刑訊逼供是家常便飯,金錢交易也照單全收。在這部長達157分鐘的電影里,直到最後40分鐘,我們才看到了那場真槍實彈的軍事行動。乘坐直升機的美軍特戰隊員空降到本·拉登藏身的宅院里,開展了一場狙殺戰。

而在這場最終行動中,我們能清楚的看到美軍特戰隊員對平民的殺戮——從合法性上講,這棟宅院里的男女老幼都可能是恐怖分子,格殺勿論也是符合戰法的。

所以,當一個婦女哭喊著撲向她丈夫的屍體時,美軍特戰隊員冷酷的將子彈射向該女子的後背,恐怕也不能算是違背人性;而為了狙殺本·拉登及其心腹,特戰隊員必須讓他們身邊的婦女、兒童冒生命危險,如果婦女、兒童成了肉盾,也只能算是這場反恐戰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獵殺本·拉登行動

但是,這真的是一場勝利么?恐怖分子攻擊平民不人道,反恐戰爭的手段,恐怕也算不上秉承了人道主義。喬姆斯基曾在《海盜與君主》中引用了那段亞歷山大大帝與海盜的著名對話——站在海盜的角度而言,亞歷山大大帝無非採用了一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邏輯。

瑪雅親自確認了本·拉登的屍體,然後,她頹然的登上返程軍機,淚如雨下。

這是一場皮洛士式的勝利,或者說,沒有人勝利。

(本文摘編自圖賓根木匠所著《電影的真相:一本關乎頭腦與良心的影評》一書,2018年3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與特朗普「飆戲」的小童星,如今成了頹廢大叔?
特朗普,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

TAG: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