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因為一讖語,屠殺天下李姓人,為何李淵能倖免?原因只有四字
但凡王朝末期總有一些讖語大行其道,而末代皇帝們都不敢不信,有些皇帝為了防止一語成讖,不惜做出一些有違王道的事情,比如隋朝末代帝王隋煬帝楊廣就是這麼一位心狠手辣的主,因為一句讖語,他竟然企圖屠盡天下李姓人,到底是什麼讖語讓他如此忌憚?而大夥都知道,隋朝是被李唐取代了,唐高祖李淵又是如何逃過楊廣的屠刀呢?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楊廣篤信帝王風水之說,其中一個叫安伽陀的術士深得楊廣賞識。而安伽陀是一個相當會來事的人,他不僅能掐會算,還會揣度人心。他為了迎合隋煬帝,經常發表一些驚世憾俗的觀點,其中最著名、對後世影響最深的一句讖語就是:「當有李氏應為天子」,這話著實把楊廣嚇得不輕,這是要有姓李的人還奪他的天下啊,他豈能坐視不管。以隋煬帝的狠辣,即便殺光天下姓李的人,他也是敢的,然而並沒有必要,楊廣不是傻子,他知道這種蠢辦法不靠譜,於是他開始留意身邊姓李的人。
第一個被楊廣盯上的是太師李穆的兒子李渾,李渾之所以能進入楊廣的視野,是因為李渾雖然是李穆的第十子,但卻能承襲李穆申國公的爵位,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古代社會非常注重長幼排序,李渾的繼承順位如此靠後,竟然還能逆襲成功。在楊廣眼中,李渾是一個很有手段的厲害角色,加上李渾又應了那句讖語,李渾就成了楊廣不得不提防的人。
楊廣既然相信讖語,自然就有人利用這一點來為自己謀私利。宇文述就深諳此道,由於李渾在奪爵位的過程中得罪了宇文述,二人之間的仇恨就算是結下了。宇文述想利用讖語擺李渾一道,他向楊廣舉報李渾,說李渾結黨營私、密謀造反,並且故意提到讖語一事,好讓楊廣產生聯想。這招果然奏效,楊廣一聽姓李的人有造反嫌疑,立馬打起十二萬分精神,命令嚴查到底。經過一番嚴刑拷打,李渾被屈打成招,楊廣看過口供之後雖然也曾懷疑有逼供之嫌,但本著寧可錯殺一千,勿寧放過一個的原則,還是將李渾一族發配充軍了。
李淵聽說李渾被害的消息,頓時如坐針氈,隋煬帝的疑心病李淵是知道的,而且李淵的地位比李渾高得多,李淵不僅地位高,而且手握重兵,隴右地區的軍事大權大部分在李淵手中,對楊廣而言,李淵的威脅可比李渾要大的多。況且李淵這個人愛交朋友,在太原一代的威望頗高,如果李淵振臂一呼,絕對是應者雲集。想到這層利害關係,李淵自此便茶飯不思,為恐哪天大禍臨頭。
當然,李淵並不是無能之輩,為了打消楊廣的懷疑,他不惜搞臭自己,讓楊廣覺得自己是無能膽小的酒色之徒。某次楊廣外出巡遊,突然好想李淵,於是命人召喚。不巧李淵此時有恙在床,無法起身去見楊廣。敢不給皇帝面子,楊廣自然是很不高興,楊廣並沒有問李淵病情如何,而是直接問是否病的要死,這話分量就重了,立馬就有人給李淵通風報信。李淵自知開罪了皇帝,於是開始夾著尾巴做人,軍務也不管了,朋友也不交了,就知道縱情聲色、貪污受賄。「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出自《舊唐書》,而楊廣聽說李淵變成一個酒色之徒,便逐漸放鬆警惕,放過了李淵,李淵僅憑「縱酒」「 納賄」四字便逃過一劫,著實高人一等。


※七下西洋的鄭和,為何每次必帶一群老太婆?其因彰顯大國風範
※岳家軍二號人物,一生只服岳飛,生擒楊再興,因拒絕陷害岳飛而死
TAG: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