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為什麼不認識你的鄰居|大象公會

你為什麼不認識你的鄰居|大象公會

為什麼中國城市居民互相隔絕,連常年相鄰者的名字都無法叫出?我們是否註定只能如此孤獨?




文|伍雩




你的鄰居姓什麼?做什麼工作?




多數中國大城市居民都回答不出。在一般的居住小區里,「不著火不見面、不漏水不相識」已普遍成為鄰里關係的真實寫照。





2006 年春晚,

講述因鄰里互不認識而引發的一系列誤會

的小品《鄰居》




乍看上去,這似乎是現代化大都市的固有弊病,如紐約、倫敦、巴黎等都是流行文化中冷漠大都市的象徵,與小地方密切溫暖的社會關係構成鮮明對比。




然而,相比之下,中國的城市社區似乎還是要冷酷得多——正如影視作品反映的那樣,在歐美國家,社區中來了新鄰居,大家總會互贈糕點甜品,路上見面笑臉相迎,還會定期舉辦聚會聯絡感情。





生活大爆炸第一集,Penny 搬來後主動和鄰居打招呼,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絕望的主婦》中,主婦們是鄰居,也是閨蜜


?



印度也是一樣,無論是在貧民窟還是在高端社區,《起跑線》中的主角一家始終和鄰居們保持著密切的交往關係。




為什麼中國的都市居民之間如此隔絕,即使相遇於高層電梯,也只能在漫長的沉默里保持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我家小區中,人民如潮湧



事實上,從規劃的角度看,今天的商品房小區所貫徹的「鄰里單元」觀念,本來也是從美國引進而來,一度也是 20 年代至 90 年代美國小鎮的設計模板,並未讓人們的生活淡漠到今天北上廣的地步。




▍1929 年,美國社會學家佩里提出了「鄰里單元」(Neibourghhood Unit)模型,鄰里單元的核心思想是以社區為單位組織家庭生活,以一個小學的合理規模來控制社區人口規模,一般在 1000 戶左右





今天的中國小區和老式的單位大院,都是「鄰里單元」規劃思想的不同實踐形式



為什麼在中國,生活在這種社區里的居民總是老死不相往來?




答案在於尺度和規模——中國小區里住的人太多,而給他們交往的空間少之又少。


?


中國的小區規劃,除了學習美國「鄰里單元」,也吸收了蘇聯的「大街坊」思想,從而奠定了中國式寬馬路、稀路網的城市交通結構。




根據道路設計規範,中國的城市主幹道間距一般為 800-1200 米,路幅寬度普遍在 60 米以上。




如此大尺度的道路系統極不利於人際交往,使得小區外的街道無法成為「城市的神經網路」,反而更像是社區生活的隔離牆。




簡·雅各布斯主張保持小尺度的街區和街道上的各種小店鋪,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們相互見面的機會,從而增強街道的安全感




即使是小區內的道路,由於沒什麼小店鋪和公共服務設施,多數生活設施都在小區之外,人們通常也只會匆匆走過,不會停留。




因此,無論小區內外,道路(Road)都空有交通功能,並不具備街道(Street)的公共交往功能,如所謂「街道眼」,在封閉的中國小區根本無從談起。




▍「

街道眼」指鄰裡間可以從日常的相互照面中區分熟人和陌生人,潛在的「壞人」一旦出現,便會感到來自鄰居的目光監督




更要命的是,在巨大而稀疏的主幹道之間,難免包圍著過於巨大的居民區,居住人口因此遠超規劃學界眼中的合理範圍。




在「鄰里單元」模型中,以一所小學服務的規模確定的理想人口是 1000 戶左右。而實際上,美國的社區規模更小,平均在 300 戶左右。




中國的人口密度有很大不同,小區建設普遍以高密度高層住宅住宅為主,一般 10 公頃左右的小區,會住上 3000-5000戶,居民之間連「臉熟」的關係都無法確立,更不可能建立有安全感和認同感的社區。





雖然平面形態相近,但是中國小區的高樓和美式小鎮容納的人口數量有本質的區別




不過,中國居民區的基本格局已經定形,我們的社會生活是否註定要彼此隔離,沒有彼此連接的指望?




在哪裡相遇相識相互琢磨



不幸的是,鄰裡間的情況可能確實如此。




除了人口眾多,中國小區還普遍是「門禁社區」,物業管理公司通過門禁保護住戶的私有財產,阻止小區內的環境和設施不會被外人「搭便車」。




這種模式下,職業物業管理的服務進一步取代了鄰里互助的需要,鬆弛了鄰里關係。





相比於美國約 6% 的家庭居住在門禁社區,中國目前 80% 以上的城市新建社區都採取了這種管理模式




此外,人群內部的「同質度」也是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




根據霍曼斯的情感-互動假設, 互動的基礎是友愛、尊敬、同情和相互喜歡的情感。越是同質性人群多的小區,越會促進互動,進而有助於形成鄰里網路。




而大城市的高流動性,加上巨大的小區規模,顯然不利於鄰里關係的建設——既不穩定又嚴重異質化的鄰居,互相認識交往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





雖然有階層隔離的嫌疑,但是美國在郊區化的過程中基本是按照收入水平區分空間,因而同住區的居民更容易志趣相投。




不過,「社區」並非必然要重合於居住區,更不必局限於鄰里,尤其是在人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大城市中。




針對人們不可磨滅的社交需求,很多機構和企業都在試圖利用和服務,如大型購物中心、咖啡館都在想盡辦法來提供可供家庭、朋友社交的空間。






和美國星巴克的強外賣屬性不同,中國的星巴克門店主打場景消費,它的門店是一個社交和辦公的空間,因而開業門店數節節高升。




肯德基的做法尤其聰明,通過親子區留住了小朋友的心,也為小朋友及其父母提供了結識夥伴的交往空間。




類似功能更加顯著而全面的,蔚來推出的線下車主生活方式社區 NIO House 可算一例,它設置了全套的論壇、兒童樂園、會客廳、私人圖書館、共享辦公區和開放廚房,專為蔚來的用戶服務。






蔚來的 NIO House 不是傳統的汽車 4S 店,而是用戶的生活方式社區。每個 NIO House 都有七大功能區,包括「Living Room」「Open Kitchen」「Library」「Forum」等,從命名上和空間布置上都盡量讓你感覺到舒適和自由。




在地緣、職業都可以飛快改變的今天,要建立超越四合院街坊或是單位同事的社交空間,區分出志趣相投的人群可能是最困難的一步。而蔚來以生活興趣社群來區分出具有共同價值觀的新銳人群,或許是效率最高的途徑。




與同類產品和企業不同,蔚來為其用戶提供的不僅是一輛車或是基於汽車本身的車主服務,更有 NIO House 這樣一處高質量的生活與社交空間,這可能是物質生活並不落後於歐美大都市的北上廣才俊們最需要的生活升級。




根據 NIO House 的設計,蔚來用戶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同事來這裡舉辦各種活動,也可以結識新的朋友,交流思想和生活方式。這樣的社交空間一旦確立,對參與者生活方式的提升不難想像。





首家蔚來中心位於北京城市中心王府井,面積達 3000 平米




至少,對蔚來用戶來說,他們將不必再忍受中國式小區的束縛,而是可以得到一塊他們專有的、溫暖的、有血有肉的社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社區並不是恆久不變的——它確實可以跟隨用戶的需求而移動。




就像這次 4.25 開始的北京車展期間,NIO House 跟隨蔚來用戶進入北京車展,並邀請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前來與用戶分享關於未來的思考與靈感。此外針對帶孩子逛展的家庭,NIO House 的兒童樂園不但在空間上滿足親子需求,還提供高品質的場地人員支持。






NIO House(北京車展店)




可想而知,這不僅為用戶提供了更獨特的觀展體驗,也將打開一種更豐富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沒有街道的社區里,蔚來提供了最專業的「街道眼」,美劇般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將成為可能。





車展史上的首次「新知分享會」由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領銜








北京車展期間,

蔚來中心還將舉辦多場 seeds 分享會,

掃描上方二維碼了解更多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民間投資熱情與現代財富的生長密碼|大象文摘
愛電影?張楊導演向你征片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