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母親對女兒的婚姻影響有多可怕?讓經歷過的人告訴你。

母親對女兒的婚姻影響有多可怕?讓經歷過的人告訴你。



作者|薩蒂


來源|心之助(ID:xinzhizhunvxing)





我從23歲第一次談戀愛時就發瘋般地想結婚,可直到32歲我仍孑然一身。


 


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

 


我在一個缺愛的家庭長大,從未見過親密是什麼樣子。

我父母雙全、身體健康,但精神上我卻無家可歸。 





我的媽媽還未長大

 


人們都默認父母情感成熟,但大多數情況,父母比我們更像個孩子。


 


我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人。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在國外,媽媽一個人帶著我。她工作壓力大,經常沖我發脾氣。




有一次她出差半夜回來,我被巨大的聲響吵醒。朦朦朧朧間,聽見媽媽把我擺在飯桌上的東西一樣一樣往下扔。




膠捲兒、照片、我的作業本、練習冊、鉛筆盒……噼里啪啦被扔了一地。我害怕極了,躺在床上,大氣也不敢喘,而那門縫中露出的黑色膠捲兒成為我腦海中難以磨滅的畫面。





電影《我,花樣女王》劇照





不成熟的父母




我最近看了本書,《不成熟的父母》,書里這樣定義

「情感成熟」的父母:

能客觀地進行思考,很好地控制情緒,有共情力和同理心,並能與他人保持深層地情感聯繫。


 


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則害怕流露真情實感,常常避免與他人的親密。



他們情緒不穩定,情感上依賴孩子,渴望得到孩子的注意和安慰。他們關注自身多過孩子,缺乏同理心,對感情不敏感。

他們很固執、不尊重不同意見,犯錯後從來不承擔責任,還喜歡控制孩子。





 



在我印象中,我媽的情緒是極其不穩定而且難以預測的,她經常放任自己的情緒,並要求其他人無條件滿足。




有一次我們約會,我遲到十幾分鐘的時間內,給我打了三十幾個電話,當我找到她時,她坐在馬路牙子上哭。




我當時工作有事兒,實在趕不上。而作為基金經理的我,手機是要按證監會規定上交鎖起來的。

這她都知道。



從我記事起,我媽就一刻不停地忙這忙那。她說她在懷孕時還在背《新概念英語》,在坐月子時備戰托福,她說是生活所迫。




可實際上,我們那時候並不窮。

我感到我媽有巨大的生存焦慮,只有工作才能給她自信和安全。


 


我媽還特別喜歡扮演受害者角色,情感綁架我,每次一說我,必要聲音發顫、涕淚交流:





「 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等我死了,看誰還管你。我身體不好,你把我氣病了怎麼辦?我老了肯定指不上你。」




 可她越這樣,我越關閉。







我們從來無法進行任何真正的交流:




你跟她說開心的事情,她就說些風涼話;

跟她表達焦慮,她情緒波動得比你還厲害;




跟她說些擔心的事情,她說你心太重性格不好;

跟她說些難過的事情,她說你太敏感玻璃心;




跟她說些有趣的事情,她忙不迭打斷你說她自己的事;

跟她吐槽學習壓力大,她說自己當年高考有多牛;




希望她能改改,她就哭天搶地說辛辛苦苦一輩子還不落好;

於是我選擇什麼都不說了,然後她說我冷暴力……





創傷代代相傳


 


我曾經糾結很久,她為什麼不能像電視里的那種媽媽,安詳、寧靜,為什麼不能給我關愛,還會問我要關愛?







後來我慢慢發現,父母情感不成熟,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他們的父母也沒有照顧好他們,導致他們沒能很好地開發出情感。


 


從社會原因上來說,他們生長於物質匱乏的50年代,又經歷了文革的創傷,很多人都非常沒有安全感。 






孤獨的孩子



 


我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一直感到非常孤獨,長大後也很難跟人建立親密關係。


 


《不成熟的父母》中說,不成熟父母的孩子會發展成兩種類型:




一、幻想型:

幻想型孩子會YY出一個完美世界,有個完美伴侶滿足自己。他們會拚命追求,往往變得很成功。





電影《我,花樣女王》中,托尼亞對誇讚她漂亮的傑夫心生好感且受寵若驚,兩人墜入愛河然後結婚,但傑夫卻是個有家暴傾向的男人。




我就屬於這種,家庭中的孤獨讓我非常渴望和人鏈接,而我認為讓別人喜歡我的唯一辦法就是變得金光閃閃,這讓我不停地奮鬥,上常青藤、進華爾街、當基金經理。




但是我在某一天卻發現,別人喜不喜歡你,跟你的光環沒半毛錢關係,於是我的世界崩塌了。







二、角色型:角色型的孩子會配合父母定位,扮演全能或無能等角色。




對於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找到真實的自我。

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而停止為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做金融、當基金經理,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只是想要它給我帶來的愛和尊重。




我慢慢回憶起小時候那充滿激情做事情的感覺,發現我最喜歡的事情是寫作,然後我做了一個改變人生的重要決定:我轉行了。


 


我放棄了百萬年薪,而成為了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撰稿人,但是困擾我十多年的抑鬱情緒一下好了。我現在每天練瑜伽、寫作、開工作坊、給人做諮詢,生活忙碌又充實。





跟父母和解




1. 忘掉心理學


 


我們學習心理學,並不是為了用這個攻擊父母,而是跟父母和解。和解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我剛才講的那些心理學全部忘掉!


 


我見過不少人,因為了解了心理學,就開始「我是邊緣性人格」啊,「原生家庭創傷」啊,「他是自戀型情感吸血鬼」啊,到處亂安。結果作繭自縛,把自己陷在一個框里出不來。


 


心理學是把雙刃劍,它既能讓我們了解自己,也能為我們豎起厚厚的牆。它最大的問題是給人貼標籤、下定義。




要知道,我們是人,人是萬物之靈,是一團能量,是最精妙的儀器,是不可能用幾個心理學標籤去定義的。而且人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概念卻是死的。


 


所以太過陷入心理學理論,會導致我們去評判別人,把別人一棒子打死,而阻礙我們去深入了解別人,觸摸他們的能量。


 


學越多的理論,會讓你離親密更遠。







我們知道「不成熟父母」是什麼樣子,是為了認清問題所在,只要你知道,哦,我的父母也是孩子,所以我們會關係緊張,這不全都是我的錯,這就夠了。而不是說要用這些概念去指責父母、要求父母。




2. 要放棄「父母愛我勝過他們自己」的執念


 


我們從小受文化傳統熏陶,認為父母一定是愛孩子的,他們愛孩子一定勝過愛自己,關鍵時刻他們甚至可以為孩子犧牲自己。甚至父母都認為他們真的是這樣的。


 


但如果我們抱著這樣的執念去生活,就會發現總是失望。




而實際上,沒有人會愛他人勝過自己,人這種生物永遠是最愛自己的。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我執」。我的身體、我的名聲、我的孩子、我的財產。




因此你會發現,只有你符合父母心目中的孩子的樣子時,他們才愛你。

母愛也是有條件的。







世上能無條件愛一個人的人恐怕找不出來一個。所以也沒必要為這個發現而沮喪。


 


我們要求一個人愛孩子勝過自己,既不現實,也做不到。


 


當你放下這個執念時,你會發現你對父母的要求大幅度降低。




3. 要放棄尋找「完美父母」


 


前文提到了情感成熟父母的畫像,但我放眼四周這樣的父母幾乎找不出來一個。




看很多心理學文章會產生一個幻覺,就是那些「完美」的人是存在的,只是我沒有遇到。




而實際上,心理學意義上的「絕對健康」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我們實在沒必要為沒有遇到「完美父母」而怨天尤人。





 



4. 不要幻想父母會改變,也不要強行去改變他們




在我剛剛接觸心理學時,會拚命地給我媽發這種文章:《武志紅:母嬰關係決定孩子一生》,《北大學生拉黑父母|社會應該允許孩子「不孝」》。但我媽一看標題就特別激動,打都不打開看。




後來逮著微信里那篇《你失敗的鍋,原生家庭的鍋不背》拚命@我。我寫了很多微信給我爸媽,表達我多年來內心積壓地各種不滿,但無一例外地石沉大海。




最後我徹底崩潰,跟他們大吵大鬧。但是我媽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狠狠咒罵心理學。


 


後來諮詢師告訴我:





「你媽已經這樣生活很多年了,你的訴求對她的平靜生活是種威脅,就好像每天往她床上扔一隻蛇一樣。情感親密是需要人有一定成熟度的,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這種條件。你不需要和媽媽建立那種你想要的親密關係,而只是保持互動就好了。」


 


於是,我慢慢放棄了改變他們的想法。我告訴自己,我的父母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了。我除了接受沒有別的路可選。







在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辦?


 


5. 覺察,保持覺察地跟父母相處


 


我知道我父母是情感不成熟的,那麼我就應該帶著高度地覺知跟他們相處。後來,我媽再哭鬧時,我會第一時間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我告訴自己:

她的情緒來了。她只是要發泄情緒,她不是要傷害我,我沒做錯什麼。這樣撫慰之後,我就不會害怕。然後我會去觀察她,觀察她的情緒是哪裡來的,因何而起。


 


比如過年時,她情緒波動特別劇烈,但抱怨的都是些什麼我穿的衣服不好看,我不出門老在家寫文章什麼的。







慢慢地我覺察到,她其實是恐懼,她不能接受我內容創業的這種生活方式,她覺得我太邊緣化了。她擔心我生存不下去,又沒有結婚,會脫離社會,會死掉。


 


我是怎麼覺察出來這一點的呢?我發現她老提日本的御宅族,那些正值盛年的男人,因為失業長期宅在家裡,啃老,不出門,一宅幾十年,最後心理問題,殺掉父母。還有那種日本獨居老人,一個人死在垃圾堆里……


 


她潛意識裡,把我的生存狀態跟這些聯繫在一起了,所以她內心非常恐懼。


 


我看到,她這種恐懼的下面,是愛。她不能忍受我過的不好的畫面,哪怕只出現在想像里。




以前,我會覺得她是控制我,不能讓我做自己,或者太脆弱,對我沒有信心。

但這一次,我看到了媽媽內心有個非常脆弱的小女孩兒,她在哭泣。


 


生平第一次,我做了讓步。


 


春節後,我火速找了個工作,兼顧我的夢想和她的安全感。




我媽媽臉上又有了笑容。




6. 真正獨立


 


有些時候,我們跟父母的關係,也有點像跟戀人的關係。你越需要他們,他們越不可靠,你越不需要他們,他們反倒變得可靠。


 


要記住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需要跟父母重建到是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孩子和成年人的關係。


 


當我終於不再扒出自己的傷口雪雪呼痛,再也不問我媽要愛時,我媽終於開始尊重我了。







小編後記: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而父母也如此,就像《請回答1988》里

所說的「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與

『原生家庭』的和解,也是與自我的和解。和解,不是最終結果,而是一種出路。在你面對職場、婚姻、家庭時,能接納自己和對方的不完美,不再輕易地去否定自己和他人的價值。和解,是成長,讓自己快點成長,

就如小嫻老師所說:

長大,是學著明白人生總難免會有無數細碎的失望,那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失望。不管怎樣,不要讓這些細碎的失望破碎我心中的希望,別太苛求自己,也別太苛求那個如此愛你的人,他也不過是個凡人。






互動話題


你跟媽媽的關係怎麼樣?


你覺得她對你後期的影響大嗎?


本文經

遇見張小嫻?

轉載發布,已獲作者授權,圖片來源於網路。


者:薩蒂,心之助情感諮詢師,資深作者,瑜伽理療師,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工程碩士,曾出任易方達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公眾號:

心之助(ID:

xinzhizhunvxing

)。


註:圖片選自電影《我,花樣女王》,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授權事宜。


如果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張小嫻 的精彩文章:

多少人,以朋友的名義愛著一個人
背叛感情的人,這是我見過最狠的報復

TAG:遇見張小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