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同進入光的陷阱

一同進入光的陷阱

展覽現場圖,C龍口空間|圖片提供

劉月個展:鴞

Liu Yue: Owl

中國北京|C龍口空間

2018年1月20日—2018年3月11日

陷阱

(劉希言|文)

C龍口空間「劉月個展」里,堆疊著各式的碎玻璃、鏡子和殘損的廢棄品,展廳中沒有直接的照明燈,但有幾道不知來源的光束穿梭在其中,折射出更多的光線,或投射或反射在這些物體上,彷彿給這些零散敘事鋪設了一條連貫的結構線。可是,如果沿著這條結構線去嘗試闡釋,那些隱藏在光線背後的軀幹背影、倒扣著的牛頭骨、舞檯燈效果下的兩塊玻璃、插在鐵皮桶上的鏡子碎片、散落一地的塑料模特身體,乃至被分割的觀看者本人的鏡中形象,都指向無解的情節,它們只是試圖將觀看者困在荒誕感之中的工具。

事實上,它們也確實是沒有情節的,劉月只是感興趣光的來源和光線的折射,他用「鴞」做比喻,這些在昏暗展廳中被投射了光的物體像是夜晚中依然能折射光線的鴞的眼睛,物體自身的光和反射出的光又照亮鴞的下一個獵物或是另一隻鴞的眼睛。又或者,光讓黑暗中的物體露出哪怕是局部的面貌,成為作為鴞的觀看者視線里的獵物。因此,展廳中的所有部分其實都脫離了原有表意,它們只是搭建光的路線的輔助物,甚至可以被另外一件物件取代。

展覽現場圖,C龍口空間|圖片提供

這樣再去看這條「光的結構線」,它包含特定角度的規則照亮、兩條光線相交的強烈衝突、破碎鏡面中的完整景象以及流淌在白盒子上的一條彩虹等。劉月通過精密的設計,排演了這些折射光之物和吸收光之物的角度與位置,最終營造出彷彿是巧合似的所有零件恰好在一個適合光線傳播位置的看似混亂實則統一的現場。如果看看劉月之前的作品,會發現這種對光、物體、時間、空間關係的興趣,對現場與未知部分悖論的探究以及對廢棄物的巧妙利用始終是劉月創作的關鍵詞,在他早期的攝影作品《回聲》系列和近期在三亞的空間裝置中都一直有延續。在本次展覽中二層的架上作品中也展示了他對曝光和自然光的捕捉嘗試。

到這裡,無論是體驗和理解,都看似已經完成了對劉月展覽的一次比較全面的觀看。但其實,鴞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特徵不容忽視,有一些鴞科的貓頭鷹在頭的背面長有類似前臉的羽毛,仿若是類似前臉的後臉,這個生理特徵是它們用於防禦和迷惑獵物之用。想到這裡,對於展覽真實性的判斷就會猶疑起來。當你覺得已經明白劉月要展示的是光線折射時,反倒可能正是進入了劉月的陷阱,他將觀看者迷惑在光線折射的奇妙效果和巧合位置中,讓他們忽略了其實這個展廳里並沒有直接的光源。而劉月和那兩束真正的射燈光線則隱藏在展廳的外面,如鴞一般,看著獵物走入他們用光線搭建的陷阱。

編輯 / ArtWorl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世界ArtWorld 的精彩文章:

劉雨佳:看不見時間的風景
新刊 西北屬性

TAG:藝術世界Art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