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特長?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特長?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糖包媽媽

與800萬父母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長!

當久了吃瓜群眾,

就很難放下手裡的瓜了。

我輸在了起跑線,但我孩子不能!

年輕有為up主前排選景打光宅舞配樂剪輯一氣呵成,一年後她和陳睿在納斯達克為b站上市敲鐘,後排有我們吃瓜吃雞爪吃泡麵彈幕雙擊666刷熱度擠排名,摳著屬於自己的腳,捧著別人的才華。

扔段子催更的總比寫稿原創的容易,拍手的總比賣力獻藝的舒服。

年會表演徵集,唱歌跳舞相聲魔術樂器啥啥不行,好在年輕人從來不畏懼挑戰。台上一分鐘,台下速成《咖喱咖喱》輕鬆舞步。

雖說20好幾的人敢出眾,可當慣了吃瓜的,台上故作鎮定也阻止不了生理性緊張,眼神無處安放,燈光下顆顆分明的塵埃讓你覺得格外孤獨,像個扒光的展品,羞澀又害怕,台上寂靜台下喧鬧,楚河漢界。動作僵硬到覺得自己的進步空間有一畝,不自信的低抬腿是外行人的標配。

這一刻你敬佩廣場舞大媽敢於載歌載舞與大庭廣眾。

這一刻你想質問媽媽為什麼不逼著自己學個特長呢!

隱隱覺得,生活中的哪一塊兒,好像不完整。

幸好有孩子了,你給了他一個「寄予厚望」的眼神。

接下來我將從內在修養、外在標籤、短期思維、長期受益四個方面去解釋「為什麼孩子需要培養特長」。

1

【內在】

論一技傍身之人的自我修養

首先要明確「掌握特長」和「沿途風景」之間的關係。沿途風景指在學習特長的過程中,培養出的能力,這種能力因人因事因環境而異。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道送命題:「沿途風景」>「掌握特長」。葯家鑫殺人也許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他不會是一個特例。此案暴露出的上一代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才不重德的缺陷。

我們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特長專家,而是要培養她成為一個有生存競爭力的人,以及強大的內心支持。克服困難,抵禦誘惑,戰勝不良情緒,提高自己的毅力等等一些優良品質。

從無到有是種什麼樣的體驗,需要付出什麼樣的辛苦,要忍受什麼樣的寂寞和枯燥,要如何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

馬雲經歷了「翻譯社→中國黃頁→阿里巴巴」三次創業,20年心血換你我一聲「馬爸爸」,學生時代研習英語培養的情操功不可沒。

2

【外在】

確認過標籤,是要找的組織

當孩子有了和特長有關的標籤後,別人對他的印象很可能由「那個單眼皮小眼睛的男孩」變成「xxx(特長)玩得賊溜的小哥哥」,人際交往中印象加分。

台灣作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寫到:

標籤化能讓社會與他人更快的認識到自己,是為了快速尋找到認同感與存在感。

「通過標籤找到組織」證明自己不是特例,是屬於一個積極的群體,歸屬感可以緩解個體壓力,雖然只是普通人,但不是沒有標籤,或是容易被遺忘的沉默的大多數。

這不是鼓勵「忽視個體差異」的思維,按照標籤把人和事物簡單地對號入座、劃線站隊,往往容易導致極端化、絕對化的情緒,引發非理性的行為。

3

【短期】

「尋求最優」的思維模式訓練

我們的大腦不是遵循「最優化」原則運作,而是基於「夠用即可」原則(經濟適用)。

撅個栗子:把樂高作為特長目標。

當搭積木房子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可能很快學會以一種「常規」的方式蓋好了,但對樂高感興趣的孩子總是要採用各種「與眾不同的策略」蓋房。

相比於前者,後者花了更多的時間,但這些時間很可能是在琢磨嘗試「更優質的策略」——怎麼做的更好。

大多數人思維能力是在童年、小學時形成的,長大的我們所擁有的思考力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畢嘯天以段子手的形式搞科研,雖然他的研究成果與生活相反,但「有用無用是很功利的評價」,他傳遞了「推導的過程很鍛煉思維」,即使胡說八道也要認認真真。

無論是敷衍交差還是突破自我,都是我們思維模式的長久累計。

4

【長期】

種瓜得瓜,種特長得???

不管得到什麼,歐姆定律跨越物理界告訴你「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大多數情況下)。

也許因為特長,多了一次人前顯赫的機會,被某個大佬相中才華,從外環搬到陸家嘴。肯定的是,在這個抖音盛行「我們不一樣」的時代,沒點兒特長,就少了「趁年輕敢出眾」的勇氣。

積跬步,方可至千里。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就像邊說媽媽我恨你邊彈肖邦的孩子,如今竟可以在知乎上一氣呵成「特長出眾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的答案,手指靈活腰桿筆直,機械鍵盤「啪啪」地訴說著他的自豪與得意,評論區像是一場小型粉絲見面會。

也許,差距,從十年前的某個清晨六點就開始了。

一個洗簌利索看琴譜,一個縮在被窩翻《天使街二十三號》。

除以上四點,有了特長還可以避免填簡歷時,沉思良久後把「無」改成「羌笛」。

wode

當你下決心逼著孩子學習特長的時候,有兩點需要注意:

-01-

如何找到特長?

廣撒網和多觀察。

我們習慣性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特長班,希望廣撒網能帶來精準定位,的確有的爸媽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孩子對某個特長班的積極反饋,從而確定了特長方向。

但大多數孩子嘟著嘴一臉不樂意,上課要用小豬佩琪貼紙作為條件。當你問她想學什麼的時候,她大概會說魔法。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觀察他們的舉動,通過行為延伸出孩子可能會感興趣的方向,然後再精準地問。

比如,孩子特別喜歡看《巴拉拉小魔仙》,咒語背的爛熟還能模仿。你可以問她「想不想像小魔仙一樣念咒語呀?我們去學表演好不好?」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多帶孩子接觸外界。兒童話劇、兒童體育、展覽等活動,在灌輸正能量的同時,也能找到他喜歡的方向。

-02-

確認學習特長的目的

這一點和前文所說的「沿途風景」>「掌握特長」類似。特長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特長的過程中,習得的優良品質。

這是在提醒我們:看待特長要有兩面性。別因為某個特長有「潛在危險」,就完全否定。畢竟跳舞下腰有終身癱瘓的隱患,彈鋼琴手指會變形。如果孩子的特長是打王者榮耀,那你該想,他早早的學會了團隊配合,心態調整,可能在被隊友揭穿是小學生後,反思己過精益求精,同時要控制他的娛樂時間。

注意:不要為特長限定未來方向。

在長期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對自己的特長感到自信,而可能相對的,對於特長以外的領域,會出現「我不行吧」的弱勢心態,導致發展方向都和特長有關。

比如一些學畫畫的,考的是藝術特長生,選的是藝術專業,乾的是設計。又比如一些學樂器的,讀書後選了音樂專業,畢業後繼續教孩子樂器。

並非一生追其所愛不好,強調的是「合理利用特長,不局限於特長」。

和沒特長的孩子站在一起,有特長的他並不會很突出,但只要多一絲讓他變得更好的希望與機會,我都想試試。

近期好文點擊題目即可跳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夢境】二零零八
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東南亞……中國人揮著鈔票意欲佔領全球!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