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設計者的氣質-從技法到設計心理

設計者的氣質-從技法到設計心理

靈感與表意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優秀的設計者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設計者的氣質在裡面,同樣的設計作品,優秀設計者總可以把作品做到高端而有品質,追本溯源之後發現除了設計技法之外,總有一些理解不到的東西。

這篇文章,就細緻剖析一名優秀的設計者,他的氣質到底從何而來,從設計技法到設計心理,或許這才是最深層次的挖掘。

本篇目錄

01少即是多

02親密關係

03控制節奏

04點到為止

05設計,我說了算

少即是多

自信的人,用最少的元素達到最清晰的表意

首先,我舉個生活當中心理學的例子,當一個人對自己說的話不自信或者撒謊的時候,總是希望用更多的語言來解釋或者掩蓋事實,反而會越描越黑。而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論有自信時,總是沒有多餘的描述,每句話都直奔核心。

再或者更直觀的例子,有句話說的好,一個人越缺什麼,越喜歡炫耀什麼,當你看見朋友圈有人曬機場的照片,那麼十有八九他是第一次坐飛機。你一個十年不見的老同學,突然組織同學聚會,那麼他從前在班級肯定沒有什麼存在感,或許如今已經小有所成。

這些理論放到設計中也是一樣,當設計者對自己的能力足夠自信的時候,總是能用最少的元素,表達出最清晰的表意。設計的本質是讓信息更美,更直觀,更優雅的傳遞,只要達到了這個目的,其他所有的多餘的元素都顯得是那麼不自信。

設計的發展並不全是加法

設計的發展從十幾年前到如今,更多的是在做減法而不是像我們所預想的那樣,不斷的加入新的元素。比如現代感的設計總是很少見到從前無處不在的字體特效,富有立體感的投影,五花八門的背景圖案…其實這就是設計發展的必然現象。

iOS6到iOS7一夜之間從寫實風格拍平到了如今的扁平風格,彷彿在告訴我們「炫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前的Apple屏幕可謂是獨樹一幟,通過寫實的系統風格來像其他品牌宣戰,我的屏幕是如此的細膩,可以呈現出細膩逼真的超寫實效果。然而當高清屏普及了之後,Apple好像也並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屏幕了,那麼一切費時費力的超寫實顯得是那麼不自信,所以這次有劃時代意義的系統迭代,是基於Apple強大自信背後的產物。

當我們剛學會一款軟體,或者剛開始學PS的時候,總是喜歡把自己所會的技法都展現出來,證明自己會這些技法,而這個時候完全忘記了設計的本質,僅僅把設計當成了軟體技法或者其他設計技法的「練習」。

這就是初級設計者與優秀設計者第一個思想上的差異。

懂得設計的本質,寧缺毋濫

在我們閱讀優秀者的作品的時,總會感覺乾淨清晰,給人舒適的視覺感受。其實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懂得設計的本質,通過軟體但不僅僅局限於軟體的技法,來讓信息更美,更清晰的傳遞。這是設計要達到的目的,一切違背這個本質的技法都是不可取的。當我們給篇幅文本加入奇奇怪怪字體的時候,當我們給一條條分割線加入奇奇怪怪顏色的時候,不要忘了問自己一句,這樣子設計,會讓用戶用起來更舒服,會讓信息傳遞的更清晰嗎?

設計者總要經歷過度設計,才懂得的什麼叫本質的設計。或許有的時候我們給文字加投影,並不是想加入奇怪的效果,只是想讓文字更突出一些,但是這裡要記住一點,優秀的設計者都會用最少的元素,來達到最好的表意,僅僅想讓文字突出一些,可以有很多種處理方法,或許可以增強對比,或許可以增加周圍留白,或許可以改變字體顏色。多嘗試不同的方式,找到最簡單並且效果最好的那一種方式。

版式設計是視覺設計的核心

基本上所有的設計都離不開版式的設計,很多人會說,字體設計對於設計很重要,或者插畫對於設計很重要。當然,字體或者插畫設計,都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它們都是版式內所需的素材,我們做一個海報,做一個APP頁面時,都是在進行一個版式的設計,在這個版式中,可能需要字體設計來增加趣味感,或者需要插畫來營造畫面的氛圍,先版式構圖,再素材填充,這是優秀設計者的設計過程,我們見過很多APP界面內喜歡植入插畫,當作為運營頁面或者閃屏頁的元素時,可以有很好的視覺效果,達到運營的目的。然而一些APP內過於複雜的圖標,無處不在的插畫圖形反而阻礙了用戶閱讀信息的效率,帶來了並不好的用戶體驗。

所以我們不要本末倒置的先畫素材再構圖版式,太過刻意的元素植入,讓本該簡潔的頁面變的臃腫。優秀的設計者,總會在版式需要的地方植入該有的元素。

留白是設計中的「必選項」

留白在設計中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元素,留白本身也就是一種細節,優秀的設計者無一不擅長留白。

「留白並不是刻意的,填充才是刻意的。」初學者喜歡在本該留白的地方加入奇怪的元素,讓畫面更「豐富」。其實畫面的正負空間平衡才是好的設計,負空間就是指留白,當頁面構圖失衡,主要信息都在左邊,右邊比較空的時候,怎麼辦呢?或許一條線,一個圖案的點綴就夠了。

為了更直觀,我們舉個例子:

首先我們通過文案和素材確定版式之後,會發現頁面有些頭重腳輕,左重右輕。這個時候很多初學者基本就要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素材拉大,填滿畫面?下面的字大一些?找個背景圖把底部填滿?其實我們要表達的主要信息已經很明確了,手機和主標題,那麼其他所有容易搶去視覺的元素都不要出現,僅僅解決版式的問題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嘗試著在版式有問題的地方加入最簡單實用的元素。

有的時候,一個好的版式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的元素,或許一個小小的符號就可以解決版式中的問題,並且相比加入其他奇怪的元素來搶去主題視覺,這樣的處理更顯合理與自信。

審美,決定了設計者的上限

中國有句古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夫子的這句教導流傳幾千年定有其中的道理。初學者有時候都會有一個夢想,形成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然而如果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去吸取百家所長,或許可以有自己的風格,但必定不會是好的設計,設計的存在即為「美」,個人風格相比「美」的設計,是顯得這麼一文不值。所以多看優秀者者的作品,個人風格是集百家所長後,在設計路上漸漸形成的,並不是刻意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形容設計者的審美也是再合適不過了。人的審美是由自己所見到的一切事物來決定的,從前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總是很難交流,很難見到別人與自己的差別在哪裡,所以就導致設計的發展也很緩慢,沒有見過好的,真的很難知道目標在哪裡。而如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全世界的設計者都有了相互交流的機會,這個時候,設計者的差距愈加凸顯,一個每天瀏覽國際水準作品的設計者和一個每天通過某搜索引擎瀏覽魚龍混雜作品的設計者,當建立畫布填充第一個元素的時候就高下立見了。

設計來源於生活,這句話有兩層意義,其中一層意義就是生活與設計是相通的,生活中我們看到喜歡的事物,例如某人的穿著搭配非常喜歡,在我們選擇衣服的時候就會無意的往那個風格去走。而看到某人的穿著臃腫俗氣不堪,我們在選擇衣服的時候也是無意的就避免。設計是同樣的,隨著審美的提升,會漸漸發現自己設計作品中的問題,從而嘗試著去優化。審美,決定自身設計水平的上限。

章節一總結卡片

用最少的元素,完成設計的本質,而非不自信的填充無意義元素。這是設計者要具備的第一種氣質。

親密關係

相鄰的事物,必定相關

人們總會認為,相鄰的事物必定相關。比如大街上走過來一男一女,兩者靠的很近,從心理上我們就會聯想「這是一對情侶」「這是兩兄妹」或者其他奇奇怪怪得關係,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你倆走一起,一定是有關係的。」對於設計者來說,這一點是時時刻刻都要去留意的。

設計的過程就是在處理各種各樣的圖文,給各種各樣的圖文歸類,區分層級,視覺美化。而前兩個過程,都是在進行親密關係的整理,從而讓頁面更具層次,更清爽直觀,提升閱讀效率。

整理文案的過程,也歸於設計

初級設計者習慣在接到需求之後就開始著手思考配色,版面風格。其實整理文案,給文案有秩序的歸類也是設計過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出於優秀的設計者之手的作品都有一個共性,乾淨整潔。而初學者就算去吸取配色,抄襲版式,出來的效果往往仍然達不到那種感覺,其實缺少的就是文案整理能力,在一個版面內最相關的元素一定是最相鄰的,不相關的元素就有肯定的大間距隔開,這是在選擇配色之前就要完成的設計過程。

這裡放一個Mike大神的作品致敬一下,我把配色調整為了黑白,僅僅看親密關係的體現和信息層級的區分。

乾淨,整潔,直觀,並且在他的作品裡我看到他對自身設計能力的自信,這是我看到這個版面的第一印象。再細細的去分析,這個版式就是一塊塊的信息組成的,每一塊信息都是那麼整體,而一塊與另一塊之間的距離看著又那麼肯定。而初學者總喜歡把信息層級做的含含糊糊,就像小時候語文考試時,學霸總可以把試卷里的每一道題一步兩步三步的分好答案的重點,而我因為不自信,總是把答案亂糟糟的鋪滿整個問答區。寫到這裡,不知道細心的網友發現一個細節沒有,我這篇文章內的標題,距上的間距比距下的間距要大,對的,距上30px,距下20px,因為標題的下方是屬於這個標題的內容,而標題的上方是另一個板塊。

親密不代表「地老天荒」

親密關係的核心雖然是相鄰的元素必定相關,但是並不代表相關的元素就一定要粘在一起。清晰,明確是設計者要達到的目的,比如新手總喜歡在圖片上直接加入文字的描述,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用戶知道這個文字是描述這張圖片的,其實設計就像生活,再親密無間的兩個人也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元素之間的親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相關聯的元素間距如果為20px,那麼不相關的元素可以是80px的間距,而如果相關聯元素為10px,那麼不相關的元素或許就可以是40px。

同樣是mike大神的一組作品,這種圖文處理的手法,或許可以給初學者一些啟發。

一切親密的元素,都是在清晰的識別度上去考慮的,初學者喜歡50%的半透明,或者很灰說不清色相的顏色,自己也說不清楚是想表達什麼,因為他不確定這樣做到底對或不對,那就半透明吧,比如讓我們再次回到小學的語文考試,當在考試的時候有生詞不會寫,不確定對不對的情況下,我們總會寫的四不像。如今現代感的設計中很少出現半透明,就算有也是類似上面mike大神的作品中,通過非常輕微的透明,體現信息之間的關聯,而又很清晰直觀的呈現信息層級。

在一起久了,會有對方的影子

對,這個標題沒有看錯,這是一篇技術型文章,而不是言情小說。在一起久了,確實會有對方的影子,就像生活中的情侶,在一起的時間久了,會喜歡說對方的口頭禪,做出對方經常做的動作。設計也是一樣,用戶會把相同外觀的元素聯想到一起,比如說我的整篇文章的標題字都是一致的,當你再看到這種字體,這個字型大小的字時,總會聯想到這就是標題字。在做設計時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兩個板塊的內容完全不同,就從外觀上拉開差距,不要相似,如果兩個板塊內容一致,那麼外觀就要保持一致,這樣也可以讓設計看起來更清爽,更乾淨。

我經常說在做界面設計的時候,兩行文字,如果需要大小的區分,那麼最少2個字型大小的區分,不要只相差一個字型大小,如果感覺沒有必要區分,那就讓它們保持統一。看似一樣,仔細看又不一樣,是最影響視覺效果的,而初學者恰恰喜歡這種感覺。

章節二總結卡片

相鄰元素必定相關,不同表意的元素就肯定的拉開對比,這是設計者要具備的第二種氣質。

控制節奏

聽Live,好的編曲就像是好的版式設計

我喜歡聽歌,並且喜歡Live。聽覺與視覺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一個好的編曲一定是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緩。聽覺如此,視覺也是如此。優秀的編曲會帶動聽眾的耳朵,讓聽眾期待接下來會有何種的旋律,優秀的設計者,優秀的版式或者優秀H5頁同樣可以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將自己的每一個作品都想成一首歌,控制好視覺的輕重緩急,包塊色彩,包括信息密度,包括情感的帶入。

有始有終的設計才完整

有始有終,是一種態度。就算是單個版面,也要給讀者明確的視覺發起點和視覺結束點,長圖或者多版面的設計更是如此。優秀的設計者做設計總是首尾呼應,這是對用戶最基本的尊重。

前段時間有幾個朋友給我發作品集讓我幫忙看一下,裡面的作品都很細緻,一看就沒少下了功夫,可是對於作品集的封面和尾頁基本都不太重視,甚至很多都不做,這樣也會讓作品集大打折扣。讀者就像聽眾,需要一個鼓點讓我進到這個旋律里,讀者也需要一個封面,告訴他,「對,我的作品從這裡開始」。並且封面或者某個作品的開頭是對於讀者的第一印象,如果你也喜歡聽歌的話,就知道一首歌的前奏有多重要了。

每一個作品都像一次提案,優秀的設計者都喜歡有趣且富有設計感的開頭,意味深長又充滿回味的結尾。比如我之前的一個作品,就使用了首尾呼應的技法。

版式是作品的「導遊」

如果一個作品需要需要「1,2,3,4」來引領用戶的視覺,那就是太初級的設計了。優秀的設計者都可以通過版式本身引領視覺走向,人的視覺閱讀習慣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有色相元素優先,無色相元素次之,飽和度高的元素優先,飽和度低的元素次之。白色背景下,顏色越黑視覺層級越高,黑色則相反。大的元素優先,小的元素次之。複雜的元素優先,簡答的元素次之。字體來說,襯線字體優先,無襯線字體次之,毛筆字體或其他特殊字體優先,黑體次之。周圍留白多的元素優先,留白少的元素次之。通過這些基本的視覺原則去營造版式的閱讀順序,讓版式成為作品閱讀時的「導遊」,而不是阿拉伯數字。這也會讓設計的作品更有品質,更有設計感。

抑揚頓挫,掌控用戶的瀏覽體驗

初學者在做設計的時候總感覺自己的設計太平,要不然設計就太亂,而優秀者的設計瀏覽下來就感覺舒適很多。這就考驗了設計者對於用戶瀏覽體驗的掌控能力,設計不能太穩,也不能太躁,不能太花,也不不能太素,不能太空,也不能太擠。說起來好像很麻煩,其實只要在做設計的時候不斷的去思考這幾個點就好了,尤其網頁的設計,最考驗設計者對於瀏覽體驗的掌控。文本相比圖來說,就比較穩,無色系相比有色系來說,就比較素。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版面色相過多的時候,來一個很素的無色系頁面,讓版面「清凈」一些,在圖片過多,用戶馬上就要視覺疲勞的時候,來兩行簡單的文字讓用戶的眼睛休息一下,當然,文章的文字過多的時候,就需要圖片來緩衝一下了~

比如下面是我之前做的一個作品,版式就使用了抑揚頓挫的手法,讓瀏覽者不會視覺疲勞,跟著版式的節奏在走。

大面積的圖之後,留出一塊安靜視覺來展示文字,在大量的版式變化之後,再來一些統一,讓瀏覽者的視覺一直跟隨頁面的節奏,不會膩,但也不會太燥,這就是設計中的節奏掌控。

通過相同元素營造氛圍

都知道移動端的界面設計需要遵循規範,其實任何一個版式的設計都要有規範在裡面,美學原則里提到「大統一,小對比」,雖然聽上去很空泛,但是在設計的應用中卻是無處不在的。初學者在設計一個頁面版式的時候,很喜歡依靠突如其來的「idea」或者東抄西抄修修補補,而優秀的設計者就算版式有時不太出彩,但也不會某些元素太「齣戲」。設計一個版面,就是在營造一種視覺氛圍,一種視覺感受,而這個感受是需要從頭到尾的元素呼應來完成的,而不是某一處的「idea」。

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無時不刻的去營造某種氛圍,這種氛圍不僅僅是通過統一的配色和統一的字體就能營造的,需要畫面里每一個元素都發揮作用。

比如前段時間我做的一個遊戲類小程序「你的智商」,現在還可以搜索去體驗一下

當然這只是規範庫里的一小部分,除了字體和配色之外,綠植元素,立體按鈕,和大圓角元素都是整套小程序頁面都要遵循的規範,通過這些細節元素來營造某個產品或者說某個作品的氛圍。

再比如前段時間的用戶體驗改版總結,僅僅通過幾顆水晶球元素,串起整個版面,讓讀者時時刻刻的了解到「我還在這個版面當中」。

既然水晶球作為點綴的元素出現了,那麼配色部分也直接拿水晶球元素來呈現就好了,隨時記得營造氛圍。

章節三總結卡片

好的版式就像一首動聽的歌,抑揚頓挫,首尾呼應,帶動情緒。這是設計者要具備的第三種氣質。

點到為止

設計不是流水賬

什麼叫設計感,或許有很多種回答,比如視覺衝擊,比如交互細膩。然而優秀的設計者可以在一個版面的設計中,僅僅通過修改文案就營造出設計的氛圍。初學者喜歡把設計做的面面俱到,就像流水賬一樣。想想我們在看一部電影或者看一部小說的時候,精彩的電影絕對不是從頭到尾平鋪直敘的敘述一件事情,總有些地方需要觀眾自己去理解,通過一個簡單的鏡頭,或者通過主角不經意的一句台詞就埋下一個伏筆。

有個朋友,設計的實力並不弱,然而在找工作的時候,投了N家公司簡歷都沒有回應,後來拿著作品集很苦惱的過來問我,大有懷才不遇之情。然而當我打開作品集的第一頁時就已經想把他pass掉了。「姓名:XXX」「性別:男」「熟練軟體:PS,AI,AE」…當時我就給他說,設計不是流水賬,你這樣寫,根本就沒有一絲設計者的氣質,對於後面的作品或許都沒有再看的意義了。

就比如下面這段文字:

流水賬不應該出自設計者之手,設計者的氣質應該體現在方方面面,初學者喜歡按部就班,而優秀的設計者總會顯得幹練自信。

適當的讓瀏覽者動動腦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講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了。當人們感覺一個事物非常高端,有深度的時候,一定是沒有完全了解這個事物。就像有些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女神,朝思暮想,而一旦追上了總會感覺沒了從前的神秘感,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區別。這裡也就引出了一條設計中的深度理論,讓瀏覽者一眼就看透,完全不需要思考的設計一定是路邊的宣傳單頁,居民樓里的牛皮廣告貼。真正讓瀏覽者感覺具有設計感,有品質感的設計一定是需要用戶去思考的,當然並不是讓大家做設計的時候先寫一道腦筋急轉彎,設計有時候並不需要讓瀏覽者一眼就了解全部,適當的讓他們動動腦筋也會增加設計感。其實吧,現在的人們都挺聰明的。

為什麼圖形化設計比文字看起來要更有設計感呢,除了圖形本身的美感,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圖形本身就可以引起瀏覽者的思考,再直觀的圖形也需要大腦反應和思考,在心理上就感覺這個圖形比文字來的檔次高。

就比如我經常用的一種圖形化設計手法:

有的朋友看到這種版式就知道我的風格了…其實這就是給瀏覽者一些思考:「這些圖形是表達什麼?」然後再去看文案和設計,簡單一個伏筆就可以讓畫面提升一個品質。

關鍵詞,讓設計更具層次

瀏覽者喜歡看到關鍵詞,就像我文章里的每個標題一樣,把很長篇的文章分為一個個的關鍵詞,就顯得沒有那麼枯燥和雜亂。設計也是一樣,有關鍵詞的設計和總會讓設計更有層次,這一點在我們設計PPT的時候更為凸顯。

這裡為了展示PPT,順便插播了一條交互動效的知識點:

關鍵詞可以讓很散的設計整合成一個個的段落,其實也就是更好的代替了阿拉伯數字,而在這個圖當中阿拉伯數字成了背景紋理。

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

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說到這裡,並不是要讓大家都變成全能戰士,樣樣精通。其實每個設計者都不是全能的,總有擅長的方向和不擅長的方向,一個作品所能展現出設計者水平的不是最好的那一部分,而是最差的那部分。所以在我們做一個作品時,要儘可能的揚長避短,懂得自己擅長什麼,短板在哪裡。尤其是在整理作品集的時候,多少令人瞠目結舌的作品都挽回不了一個低水平作品給面試官的印象。短板自己知道,私下練習,而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瀏覽者,讓自己的每一個作品都達到自己絕對滿意,我們都是普通人,做不到讓自己全能且完美。

優秀的設計者往往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而不是想起來一個人只知道他很優秀,卻又形容不出來哪裡優秀。你是字體做得好,還是插畫畫的好,總要在一個領域做出自己的標籤。

章節四總結卡片

設計不需面面俱到,把瀏覽者想的聰明一些,用戶並不討厭思考。這是設計者要具備的第四種氣質。

設計,我說了算

設計需要理論的支撐

回想大學時期,老師也曾教過美學原理,色彩構成,版式構成等設計理論知識。然而當時與很多人的想法一樣,「這些亂七八遭理論性的東西,沒有用,抄起PS就是搞。」其實現在想想,當時這種心態也沒有錯,在沒有經歷過一些經過思考的實際項目之前,這些理論的東西確實很難學的進去,也很難引起共鳴。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竟然又想起回頭惡補那些大一就放棄了的理論知識,對稱與平衡,對比與統一,節奏與韻律,變化與調和...

確實,在設計圈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起點。當別人問你的作品,為何這裡對比這麼強烈,而那裡卻又沒有了對比。初學者總是支支吾吾,「感覺這樣舒服一些吧。」而優秀的設計者總是能充滿理性的說出理由,「畫面有對比,可以突出重點拉出視覺層級,而當畫面只有對比,處處對比的時候,也就相當於沒了對比。只有通過適當的統一調和,才能突出重點,讓畫面有秩序,讓版面趨於視覺平衡。」這些理論並不只是理論,只有懂了的這些理論,才算真正具備了設計者的氣質,我這麼做,我知道我應該這麼做。

比如每日優鮮的這個頁面,為什麼加入購物車的按鈕做的如此突出,面積還這麼大,試著去分析。

首先在產品需求去分析,每日優鮮不像淘寶,或者京東,淘寶或者京東這種我們選擇物品時購買的頻率並沒有那個高,最起碼很少買個這個外套同時又把另一個外套下單了,而每日優鮮是有滿多少減配送費的,並且很少有人願意花10元買個火龍果再花6元的配送費,更多的用戶喜歡下單一個火龍果,順帶著買些鴨脖,再買些蔬菜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加入購物車的操作頻率還是比較高的。

另外再從版式上面說,看右圖,應該就可以很清晰的看的出來,這個版面如果去掉列表右下角的購物車,或者弱化,明顯會感覺頁面右邊缺少支撐點。這是因為列表左面的攝影圖從視覺重量上比文字要重得多,而面性按鈕放到右下角同樣起到穩固版面的作用。

再從親密關係上說,按鈕遠離文本區域,而沒有與價格的位置互換,因為價格本就屬於介紹類信息,與名稱,簡介同屬一類。按鈕屬於操作行為而非瀏覽行為,所以放在右下角與文本信息拉開距離,最大化的降低信息干擾。

僅僅一個信息列表,就有這麼多的理論知識在裡面,所以說設計一定需要理論的支撐。

了解本質需求,發揮自己所能

「你做的很好看,我們老闆不讓這麼做。」「我們老闆說讓我改成紅配綠的風格,他是不是傻了?」首先,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無論在哪裡工作,一個優秀的設計者不僅設計技法要有,更要懂得每次工作內容的本質需求,然後在不脫離本質需求本身的前提下把視覺效果或者交互效果做到最好。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適當的加入文案,適當的修改文案,加入些自己的創意與想法。

試著讓我們思考一個場景,當我們去理髮店剪頭髮或者做造型,也許你去之前就有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剪,但是你的心裡是期望遇到更專業的造型師給你更好的建議,因為相比造型師來說自己的想法還是不那麼專業。如果造型師服務的之前,根據你說的需求,再去分析一下你的臉型以及最適合的剪法風格,或許從心裡就會感覺這個造型師,很專業,那麼自然就會建立起一部分信任感。而相反,如果造型師全部都按你的需求在做,你指出一些問題他也是點頭道歉然後繼續修剪,從心裡我們就會很抵觸,「你是造型師還是我是造型師?」

設計也是一樣,再初級的設計師,相比沒有做過設計的老闆或者敲代碼的同事,還是有一些自己的職業優勢的。這個時候如果老闆指出什麼問題,不敢提出一些有建設性意義的想法,而是一味的按照老闆的想法去做,可以肯定的是老闆會對你越來越不信任。

這裡插播一條正能量,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

比如,我再拿一個工作當中的例子來說明:

左面是原型圖,右面是設計稿,不僅顏色、結構不一樣,好像除了看著文字有些相似,其他哪裡都不一樣…這是設計者應該做的工作,也是上司希望你去做的工作。

衝破思維禁錮,給未來做設計

設計者目前最好能做成什麼樣,是設計者的能力上限,而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只是你能力的一部分,然而現在用不到,不代表以後永遠用不到。工業設計更是如此,什麼都是先有了概念版,才有了未來的落地。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維,「這個我做了也實現不了。」「他們做那些東西都是純裝X用的,現在根本沒有APP實現」…

優秀的設計者喜歡給未來做設計,所以一直走在設計的最前沿,即使設計發展的再迅速也不擔心被後來者頂掉位置。這是設計者最應該具備的一種氣質,而這種氣質,只需衝破思維上的禁錮,當然並不是讓大家做設計不落地,只是說在某些工作,或者自己日常練習中,可以多去嘗試新的東西,漸漸的會發現,設計有時候真的不一定就必須是一種職業,也可以是一種愛好。

最後放一個寫這篇文章過程中突出起來的小靈感,順帶做了個趣味的小動效...

GIF

章節五總結卡片

優秀的設計者懂得每次設計工作的本質需求,然後發揮職業優勢。這是設計者要具備的第五種氣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點線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TAG:點線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