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復興,衣禮偕行;觸摸衣冠,傳承文化

華夏復興,衣禮偕行;觸摸衣冠,傳承文化

我國自古號稱「禮儀之邦」。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GIF

可見禮儀和衣冠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子曰禮尚往來,舉案齊眉至鬢白。吾老人幼皆親愛,掃徑迎客蓬門開。看我華夏禮儀之邦,仁義滿懷愛無疆,山川疊嶂,萬千氣象,孕一脈子孫炎黃。」一首名為《禮儀之邦》的歌曲唱出了中華文化的淵源流長。當古代各民族紛紛選擇宗教作為文化的核心時,華夏民族卻獨闢蹊徑地用以人文教化為特色的禮樂文明,為整個中華文化構築價值體系,提供人格完善、人際和諧的路徑與準則。

但隨著近代社會形態的轉型,傳統禮制的僵化、異化,加上歐風美雨的衝擊、社會動蕩的磨難、市場經濟的洗禮,古典禮儀在社會生活中逐漸被邊緣化甚至無奈退場。學術範式的變化,也使得禮學一度被拆解為民俗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而無法對顯示起到指導作用。舊的規範逐漸瓦解,既有民族文化底蘊又有富含時代精神的新禮儀規範至今仍未形成,這就加劇了社會生活的種種失范現象。這一切都讓我們羞愧無顏。然而「知恥而後勇」,正因為現實的不盡如人意,我們才要用實際行動去重建和再造偉大的「禮儀之邦」。

推薦您閱讀這本書

書名=華夏禮儀

編著=馮琳、何志攀、楊娜等

定價=88.00元

官方淘寶店售價=70.40元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衣冠,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表層、最顯著、最容易傳播的部分,漢服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在古書的記載中,諸如「衣冠南渡」「冠冕堂皇」「萬國衣冠拜冕旒」等辭彙和詩句,都是在用著裝來形容漢民族的特徵。從「衣冠上國」的歷史美稱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政治寓意,足以看出服飾對這個民族和文明的重要意義。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這件塵封了六個甲子的漢家衣裳,逐漸抖落厚厚的塵埃,重返公眾視野。我們希望以漢服復興為載體,讓世人重新審視我們的民族文化。

推薦您閱讀這本書

書名=華夏有衣

編著=馮琳、何志攀、楊娜等

定價=88.00元

官方淘寶店售價=70.40元

內容簡介

《華夏有衣》、《華夏禮儀》的寫作源於漢服文化與中學教育的相逢。漢服及禮儀課程早在2013年即成為北京市西城區後備人才資助計劃項目,2014年申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傳承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以漢服活動為載體的傳統服飾禮儀文化青少年傳承模式研究」並成功立項,該課題於2017年結題,本書為課題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稱。漢服復興運動中也一直有「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華夏復興,衣禮偕行」的理念,本套書分為服飾和禮儀兩本。

《華夏禮儀——親近禮樂文明》:展現中華傳統禮儀文明的基本內容,並探討其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的復興實踐方案。本書以「冠、婚、喪、祭」為主體框架:從禮、禮制的含義到禮學的歷史傳承;從冠禮笄禮中的青春憧憬與擔當到走進婚姻的美好與責任;從人生終點的喪禮慎終到報本感恩的祭禮追遠;從射以觀德的君子之道到雅樂清音的音律之美;從始於衣冠的漢裝華服,到達於博遠的華夏諸藝。本書力圖在傳統禮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漢服復興十餘年來的思考與實踐,將傳統禮儀「活化」,以回應漢服運動「用實際行動重建禮儀之邦」的初心。

主編介紹

馮琳,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平台「課堂文化研究中心」委員,國際青年成就(JA)顧問教師。長期從事中學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教學、文化遺產教育。參與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與社會》教師教學用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及教參等。

何志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教育碩士。多年參與漢服復興,曾任「天漢民族文化網」版主。參與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研發與實施的實踐研究」。參與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與法治》教材與教參、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課教學論》等。

楊娜,就職於中央電視台,曾擔任過新聞編輯、策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畢業生,主攻方向為文化社會學,英國「英倫漢風」漢服社創始人之一,曾擔任「漢服北京」社團負責人,曾獲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漢族之花稱號。自2009年起專註於梳理漢服復興的發展歷史與脈絡,2016年出版《漢服歸來》一書。

GIF

漢服之美,一夢千年。

漢服之韻,一思情長。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明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開明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