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 淺談書畫同源
中國畫線條與筆墨,書畫原本是一致的,字就是畫,畫就是字。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書者,如也」,「絹如其事物之狀」,早期,繪畫與寫字沒有多大的區別,書與畫二字形義皆相屬,只有當書法與繪畫成了各自獨立的藝術之後,書、畫才一分為二。
人類還不曾有書與畫時,首先創造了象形的符號,這符號不是書不是畫,又是書又是畫,它們是書與畫共同的祖先。
文字產生本身的性質就是為記事,因而是概念的、理性的、抽象的,遠古人類的結繩文字,刻本文字,實物文字,以及仰韶文字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的一系列的刻劃記號。
1、原始社會繪畫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而是作為初民幫助記憶,表達和交流思想的輔助手段而已。
2、原始文字本來多為象形字。
日山目羊水火
雨淼森
《周易:繫辭》中有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但在古人的觀念里,「書契」代表文字,是文字的同義語,這說明古人所謂「書、畫」往往指一半。
我們看見最早的文字是殷墟甲骨文,約公元前3000年,約6000年前。河南舞陰出土的龜甲和骨器上刻有類似甲骨文的符號,黃帝史官倉頡造字,只是神話傳說。
書法與繪畫有許多共同之處,從工具看,筆、墨、紙、硯,不僅是書法的工具,也是繪畫的工具,尤其是毛筆和墨互為參用。
毛筆的特點是柔軟而有彈性,因而能變化出粗細、剛柔、頓挫、乾濕、濃淡等不同形態和意趣的書畫,運筆上靈活自如,章法、線條、構思相通,書法注重於情感、學樣的抒發,著意於線條與筆墨的趣味。
元趙孟頫:石如飛白本如榴,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書畫未來同。
線是最簡便的造型手段,積點戰線,中國繪畫藝術中研究面與面的關係,中國畫和我國的象形文字,筆墨工具,篆刻,美學等發展有關係。
一筆著紙,行筆力度的強弱虛實,徐疾因勢轉換,線條波折頓挫因此而生,屋漏痕即由此而來。線條在聚散中互相穿插,互相衝突,又互相呼應,互相輔襯。協調連貫成為統一的線節奏,線與線之間,既要變化又要統一,線的藝術對比。
如粗與細,長與短,曲與直,光與澀,快與慢,疏與密,提與按,方與圓,濃與淡,干與濕,線粗與線細等等。
禿筆中鋒,時而長筆直下,時而如錐劃沙,力透紙背。顫筆頓挫,如屋漏痕,車行泥中,時斷時續,欲止又行,行筆以慢見長,曲盡其妙,揮掃,行筆旋疾,如奔雷掣電,筆力遒勁,氣貫如虹,似書法之狂草。
中鋒轉側鋒,側鋒轉中鋒,虛實相生,行筆時快時慢,快慢結合。中鋒用筆渾厚,雄壯。
點子容易初學者忽視和音樂比,線條如同管弦樂,點子似打擊樂,巧妙的搭配才能成為交響樂,點不管它代表苔點或是草叢、土地、空間等,有了點子就會感到畫面完美,一棵松樹或幾塊石塊點上幾個苔點,藝術效果和趣味增強,這時的點,已不是生態的需要,而是藝術形式類的需要。作畫起筆要肯定、有力。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收筆要含蓄沉著,筆勢運轉須有提按,輕重快慢,疏密,虛實等變化。運筆需橫直挺勁,頓挫自然,曲折有致,避免「板、刻、結」三病。
作畫行筆之前,必須胸有成竹,運筆要眼手相應,靈活自如。行筆既不能如脫韁野馬,又不能縮手縮腳,摸清筆、墨、紙、色四者特性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筆行紙上,須以腕送之,不當以提頭挑剔,意在筆先,趣以筆傳,意以觸成,筆著紙上。無過輕、重、疾、徐、偏、正、曲直皆出於自然,而無浮、滑、鈍、滯等病。
用墨變化,不能濃、淡、枯、濕,水在其中發揮了作用,怎樣用水?水多少,熟練,多多練習,筆墨的濃淡乾濕,運筆的提按,輕重、粗細、轉折、頓挫等,實踐中摸索,心手相應,出筆自然流利,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充沛於中,氣韻自然,似生實熟,圓轉流暢,用筆不要為筆使,要有變化,有力量。「疏則疏之,密則密之」,「節奏、錯落、揖讓、虛實」等。
清代龔賢說「一樹一色,葉子不可雷同」。水墨畫,「水」第一,「墨」第二,杜甫有詩:「元氣淋漓,幛猶濕」。幛(畫幅)早已幹了,可是潑墨後,多少年後,看上去好像還是水淋淋的,潑墨效果。清人盛大士《溪山臥遊錄》
畫有六長:所謂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是也。
清石濤有詩:漫將一硯梨花雨,潑濕黃山幾段雲。
相傳始於唐代王洽,宋代馬遠,夏圭也,常作樹石或作遠山,平沙,似有若隱若顯之感。
積墨法:山水畫用多,水墨層次積染。
破墨法:於將干未乾時,其濃破淡,淡破濃,利用水分自然滲化,水破墨,墨破水,干破濕,濕破干,乾濕並用。墨破色,色破墨,色墨交融,干要潤澤,濕要爽朗,濃要分明,淡要見骨,切忌臟、死、板、膩。
焦墨:用干筆蘸極黑之墨,用此種黑色可突出畫面之濃黑處,並可用其為畫面提神。
濃墨:即濃墨之黑色,濃黑多用於畫近景及物體之暗面。
淡墨:墨色淡有神,不論乾濕,要淡中有彩,多用於畫遠景及物體之明面。
干墨:墨中水分少,筆在紙上干劃,皴擦所呈現之墨色,干墨常用來表現物體之蒼勁質感。
濕墨:墨中加水多,與水調合運用,濕墨多用來渲染,使畫面有濕潤之感。
墨色分焦、濃、干、濕。清鄒一桂:「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而後下筆。則疾而有勢,增不得一筆,亦少不得」。
是筆:正筆,正確筆法。
率筆:敗筆。
非筆:無筆。
一筆,筆筆是筆,無一率筆,筆筆非筆,俱極自然。


TAG:知音梁氏藝術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