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隱士,是中國文人中一種獨特的存在

隱士,是中國文人中一種獨特的存在

隱士,是中國文人中一種獨特的存在。

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並不是所有居於鄉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為隱士。

那些嚮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他們大多曾經入仕為官,滿腔抱負。可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則選擇遠離名利,歸隱以修身潔行,特立獨行,在天地間孜孜不倦探索生命的真理……

中國曆朝歷代都不缺隱士,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尖銳的社會矛盾致使一時間隱士數量空前增長。

究其原因,既和當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

知識分子一旦捲入門閥氏族鬥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魏晉以迄南北朝,因捲入這種政治風波而招致殺身之禍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張華、潘岳、陸機、陸雲、郭璞、謝靈運、鮑照等。

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遠離政治,避實就虛,探究玄理,乃至隱逸高蹈,就是其表現。

這種情況不但賦予魏晉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給整個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記。

古人隱居的九種境界:

一、訪庄

宋國政治家惠施常常找莊子交遊以尋啟發,一天,兩人在濠水邊散步,莊子望著水中,感慨魚兒優哉游哉,好不快樂。

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回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在理性的惠施看來,魚是魚,人是人,不同的類屬之間是不可能相知相通的。但莊子追求的,卻是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二、釀桃

宋代詩人劉辰翁不願為官,以母親去世需要安葬為由,辭官歸隱,曾有一首《金縷曲》傳世:

「聞道釀桃堪為酒,待釀桃、千石成千醉。春有盡,瓮無底。」此後,釀桃為酒或為醋,就暗含了隱居不仕的意思。

釀桃,令人想起春日繁花、玉露瓊漿,字字有春天意境。對劉辰翁來說,喝下一口甘美的桃釀,將胸中萬千濁氣吐盡,心靈亦得以重生。

三、澆書

指飲酒助興,以澆灌腹中詩書、胸中塊壘。

據說蘇東坡喜歡早晨起來飲酒,有人笑他貪杯,東坡說:「不是飲酒,而是腹中的書太多了而脹肚,稍微地飲些酒,澆澆書罷了。」

不得志時,縱有滿肚子學問也用不上。可惆悵歸惆悵,卻不肯放棄理想。與其說澆書,不如說是點燃心中的火。

陸遊感慨道:「澆書滿挹浮蛆瓮,攤飯橫眠夢蝶床。莫笑山翁見機晚,也勝朝市一生忙。」

四、醒石

東晉陶淵明,算得上是隱士師祖。在其隱居的東皋嶺上,有一塊與他常年相伴的石頭,每當醉酒小憩時,他便會倚石為榻,世稱「醉卧石」。

醉時卧石,清涼愜意,醒時觀石,詩興泉涌。醉醒之間,似是無界,故醉石也是醒石。

人生過分清醒,難免薄涼,過度沉醉,易於迷惑,不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五、漱句

西晉有個叫孫楚的人,年輕時想要隱退山水之間,便告訴朋友自己要「枕石漱流」,卻口誤說成「漱石枕流」。友人問他:「水流可以枕著,石頭怎能拿來漱口?」

孫楚靈機一動,答道:「枕流,是為了洗清耳朵,漱石,是為了磨礪牙齒。」

於是,「漱石枕流」卻更好地表達了一種不隨流俗的意志:以石漱口,比柔軟的水流更能厲其口齒,磨其心智。

六、仗菊

菊,清逸、挺拔,如同一位品性高潔之友,對獨居之士來說,最宜為伴。

蘇東坡也愛菊,有詩云:杖藜曉入千花塢。杖頭扎一株盛開的黃菊,持之縱游山水,在千姿百態的群花塢間流連。

對他來說,菊花非花,是和自己一樣的隱士,不求與百花爭艷,只求獨立秋風中,傲然俯仰天地。

七、寒沽

一名蓑笠翁在風雪山林中獨行,一手扶杖,一手持酒壺,荒寒之時,酒暖腑臟,吟道:踏雪歸來酒倍香。

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其實,無論得意失意,為自己斟一壺酒,一醉方休,也不失為洒脫。

八、譜泉

唐代茶聖陸羽,為了喝到最好的茶,曾遍訪泉林,嘗遍各式山泉水,將水質一一排序。

他說: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這種識泉之法便叫作「譜泉」。

此後,尋好水,烹好茶,成為文人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樂趣。茶要用最好的水來煮,生活,要用最閑適的心去品。

九、孤往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地間,唯獨留下自己,才能聽到內心真正的聲音。孤獨,不是無人陪伴的寂寞,而是一種深刻和飽滿。

生存是第一要義,隱士們雖淡泊名利,但基本的生活保障還是缺少不得的。

那麼隱士們都有哪些謀生的方式?

一、隱居教授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說儒學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也在緩慢地發展著,加上玄學的興起與佛道二學的繁榮,這一時期士人們有不少皓首窮經的。

他們沉迷經典、無心仕途,所以只得把從先生那裡學來的一套子曰詩云的內容再傳授給別人藉以生活。他們一般採取的方式是聚徒講學。

二、採集和漁獵

魏晉南北朝是道教逐漸走向興盛的黃金時期,道教對魏晉南北朝百姓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於隱士生活的影響,就在於道教中宣揚的不食五穀、修身養性的成仙理論直接影響了隱士的生活方式。

一些隱士渴望在亂世中通過道教的修鍊之法升仙,故而採集野草樹葉為食,以此來達到排污濁清的修鍊目的,達到健體長壽。

三、採藥為生

像劉宋的劉凝之就隱居于衡山南面,「登高嶺,絕人跡,為小屋居之,採藥服食。」

有時也會到市場中交易,「夫妻共乘蒲笨車,出市買易。」

四、依靠家庭或他人資助

西晉的董京:「時乞於市」;晉宋時期的沈道虔家境十分貧困,曾靠撿拾稻穗維持生計,但後來經常得到他人的資助,生活才勉強得以為繼。

蕭梁時期的釋寶志,靠向人索要食物為生,日子寡淡,但山林中自居,也滿足得很。

五、商業買賣

隱士們這種賴以生存的商業買賣是指簡單的物品交換,通過買賣山林間的竹子藥材等來換取基本的生活費。

還有像蕭齊時的何胤懷抱著隱居的志向,明帝繼位後,他「賣園宅,將遂本志。」用這筆錢作為他日後隱居生活的基本銀兩。

在那個隱士輩出的年代,隱士生活的原始化超過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隱士們似乎也在可以地追求著原始社會中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這樣,才足以表明心志。

雖說上述幾種謀生方式可以勉強度日,但也是十分清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難追 的精彩文章:

海底:一個美麗、危險而又不同尋常的世界!
孩子眼裡的世界,唯美的回家之路!

TAG:光陰難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