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漂亮姐姐們的性別立場又一次反轉:可愛的弟弟「突然流行」

漂亮姐姐們的性別立場又一次反轉:可愛的弟弟「突然流行」

曾執導《密會》《妻子的資格》《聽到傳聞》的導演安畔錫,又拍了一部姐弟戀題材的作品《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講述了原本「只是認識的姐弟關係」陷入愛情後發生真正戀愛的故事。成為韓國JTBC電視台繼《迷霧》之後又一部話題劇。這讓許多觀眾被《迷霧》爛尾傷透的心,再次被治癒,「彷彿不曾受過傷一樣」。

一部只撒糖、純日常向的作品,甚至前六集基本沒有一條完整的主線劇情,甜甜蜜蜜戀愛橋段的堆砌,何以成功撩動了萬千女性觀眾心弦,宛如進行了一場「雲戀愛」?讓我們回到安畔錫導演的創作脈絡中,或許可以為這一疑問找出一種解答。緩慢冗長的節奏之下是導演的自信——緩慢的鏡頭、冗長的敘事,是他對故事節奏的把控力。

愛情主題的韓劇不像美劇、英劇,蘊含著對人性、社會的反思,直直刺向黑暗,韓劇更多的面向你的感情需求,無論是補償還是撫慰,因此無論其主題、情節、風格如何變化,絕對不會拋棄的核心就是:「美」。而這種美,不僅流於視覺效果,鏡頭的質感、畫面的構圖——如《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的海報設計,孫藝珍與丁海寅相攜而去、兩人在雨中共撐一把傘,紅色雨傘是昏黃街燈里的一抹亮色,正如愛情是他們庸常人生里的英雄夢想——「美」還是敘事的節奏、是主題的漸進。

《密會》是一個20歲少年向42歲女人告白的愛情故事,鋼琴教師與學生的戀情本質卻是相互間的拯救:她拯救他的才華,而他拯救她的麻木與衰老。劇中大段大段的使用鋼琴曲配樂,甚至五分鐘之長劇情里只是兩人坐在一起聽Billy Joel的《piano man》,鏡頭畫面中只有他們聽音樂時的表情,一切都在音樂里。導演真的太自信了,卻自有一種「清泉石上流」的錚錚質感。

《妻子的資格》以一個婚外戀的故事開始,本身有些迷糊而膽怯的女主角最終選擇離婚、凈身出戶,她冷靜地感謝曾經的老公讓她可以離開,男主角同樣選擇離開有錢的太太和優越的環境。這個故事真正講述的是:選擇。你可以做第二次選擇,只要你有勇氣踏出舒適圈、願從死水中掙脫。選什麼人,實際也就意味著你選擇了哪種生活。

這一次,《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據說取材於現實中的「雙宋」夫婦(宋慧喬、宋仲基),導演安畔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劇名就出自宋慧喬之口:當宋慧喬被問到是否相信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時,她說雖然與劉亞仁與宋仲基比較親近,不過她也笑言對他們來說自己應該只是經常請吃飯的姐姐吧!

《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將視角聚焦於女主角的改變:遇到青春洋溢的弟弟,再次陷入純情,女主角從一個只會說「是」的老好人到開始對職場騷擾說「不」,從唯唯諾諾的魔芋一般的前女友變成魅力四射的漂亮姐姐,她的改變唯有在如此互相尊重的親密關係中得以實現,有充足的安全感去正視自己的魅力與能力,並願意變得更好,來匹配這一段感情。

安導演作品的主題從拯救、選擇到改變,不變的是將兩性角色之間年齡差距的張力轉換為敘事的動力。少年感難得,是眼裡有光、心裡有火的生命力,更是珍惜與尊重情感的代言人。不同的是,相比於此前稍帶禁忌之戀的意味,《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的故事更為溫和,擦去了冷調的疏離感,只剩下琥珀般溫暖的底色,虐戀成分比降得更低。「糖」的權力之擴張,這與韓劇文化中女性性別立場逐漸走向自覺和明晰是分不開的。

早期的韓劇中「長腿叔叔」題材的故事極多,而女性角色被按年紀分為:少女和婦女,前者是善良天真可愛的同義詞,是「無價之寶」;而後者則功能性地設定為邪惡、善妒、狠毒,是寶玉口中的「魚眼珠」——這是男性立場上的審美判斷。當下「弟弟」類型的流行,是女性性別立場的一次「反轉」。於是,我們看到按年齡來劃分的男性角色:在《總是請吃飯的漂亮姐姐》中,20代的少年是清爽可愛迷人的弟弟,而30/40代的公司部長即是油膩中年,或是如前男友一般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高齡「媽寶」、騷擾侵犯威脅樣樣拿手,這顯然是編劇女性立場一次自覺或不自覺的顯影。

無所謂哪方優劣,重要的是變革已經發生:儘管以王子愛上灰姑娘模式為最大爽點的韓國愛情劇,其工業體系與制播規範一波波地為女性量產著「男神」,但他們的面孔從最初的霸道總裁、強勢大叔到今天被媒體稱為「寵物系」的弟弟,是女性主體性的建構,她們想將過去被決定、被主宰的命運收回,握在自己手中。想通過一份更平等的關係去達成羅曼史幻想,這份感情不涉及物質、權力、財產的置換,無關婚戀生育的負擔,而只是互相的吸引和成就。

通常,韓劇中的女主角都是需要被愛情呵護、靠愛情救贖的灰姑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千千萬萬的普通女孩,覺得劇中愛情也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而「男神」不斷升級換代,越來越體現為量身打造,這一點同樣也為人詬病。

但需要我們去反思的是:一直以來,從西方理性精神不斷擴張開始,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邏輯即為:理性第一,感性第二。感情是脆弱的、瘋狂的、失智的,此一形象集中體現為一個典型人物:閣樓上的瘋女人。但在今天,或許正是一個我們去「回收感情」的時代。

當有觀眾說出,「這部劇在我心裡早已脫離了充滿了粉紅色泡泡羅曼蒂克的腦殘韓劇範疇,是一種藝術,充滿真情的生活藝術,它是平淡日子裡的一抹亮色,是痛苦生活里的一點慰藉。」這樣的評論讓我們看到,愛情神話的治癒性。

文| 韓思琪

本文刊載於20180427《北京青年報》B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面對世界的荒誕,有人冷笑有人嘲笑,「海鷗」則發出一陣癲狂之笑
兩個邊緣藝術家 在時代內部抒情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