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弟子規》之巧言令色鮮矣仁

《弟子規》之巧言令色鮮矣仁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話說多不如少,開口說話,誠信為先;不可以花言巧語及欺騙。

人生在世,成功與否,與知人、知言關係重大。作為最重要人際溝通工具,語言用好了,可以最有效最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反之,輕則產生誤會,重則導致爭鬥。所以,君子要由知言而知人,尤其要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說最適當的話。所以「誠信」原則中始終強調說話多不如說話少,要實事求是不要巧言矇騙,且警惕「言多必失」。

【蛤蟆與晨雞】本故事出自《中國古代寓言》,一次墨子學生子禽問老師說話多有沒有好處?墨子反問他,那些蛤蟆還有蒼蠅白天黑夜叫個不停有人聽嗎?子禽說當然沒有,而且很討厭。墨子接著又問他,你看看那些雄雞,每天只在黎明時分按時啼叫,天下人就都起床了。所以多說話有用嗎?重要的是說話要有用,要切合實際,如此人們才會聽或重視。

寬闊的河流平靜,狹窄的小溪喧騰。史上有成就者往往「沉默寡言」、很少說話,一旦說出必定簡單扼要或是一鳴驚人,還因古人讀書主要目的在於「經世濟用」,為了將來當官,要對黎民百姓負責,所以自幼養成擔當意識。不僅強調日常不要多說話,還須始終警惕「禍從口出」,因為有可能透露一些不該讓別人知道的秘密從而惹出麻煩,甚至於誤國誤民。

人們多有此感受,偽善者往往說話很花哨、很動聽,八面玲瓏、長袖善舞,很能迷惑人,尤其臉上還配以生動表情且態度恭敬,很容易給人以好印象,其實其人很少具有仁心,因為其表現只給對其升遷、發財等名利有幫助者。為了利益,他們儘可能逢迎別人、矮化自我;同樣,利益所在,他們也可狠心打擊別人、不顧情義,所以孔子評價其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反之,剛毅者絕無「令色」,木訥者絕不「巧言」,有才識者特立獨行、不隨流俗,質樸敦厚、不弄虛作假而與本心不相違背。當然,「巧言」非只是語言聰明巧妙,也可是表面冠冕堂皇、悅耳動聽,其實充滿權謀私利,久而久之,會一點點腐蝕人們道德良知,所以《論語》主張「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即為君子者應當盡量少說多做,而且在實踐行動時要有敏捷高效有「執行力」。

【玉器和瓦罐】戰國時韓昭侯平時說話隨意,多次泄露重大軍國機密,大臣們很傷腦筋卻又不敢直言相告。有一聰明人堂溪公自告奮勇去見韓昭侯,問他:「有一玉質酒器價值千金但沒有底,能盛水嗎?」韓昭侯說「當然不能。」堂溪公又問:「有一瓦罐很不值錢但不漏,能盛酒嗎?」韓昭侯說「當然可以。」於是堂溪公因勢利導:「瓦罐雖不值錢,但因為不漏可以裝酒;玉質酒器儘管貴重但由於空而無底連水都不能裝。人也一樣,雖然您尊為國君,但經常泄露國家機密有如無底之玉器,臣子們縱有才幹但經不住您一再泄密所以勞而無功。」韓昭侯恍然大悟,此後所有軍政事務一律慎之又慎,甚至於連晚上睡覺都和妻妾分開怕說夢話泄密。

古人一貫認為「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即有涵養者話少,行事急躁者話多錯誤也多。同時,古人還認為該說的話不說為「隱」,表面看來是城府深,不夠坦然,同時也是有所隱瞞,退一步說則是喪失了話語權。

如果堂溪公也像別的臣下一樣背後牢騷當面不說,韓昭侯可能始終不知自己所錯進而無從改錯,因此臣下們也將繼續做無用功;再就是有智慧者善於說話,尤其能從生活小事引出治國安邦大道理,並且虛心接受意見、不惟我獨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琥珀范 的精彩文章:

清明,生命與精神的繁榮

TAG:琥珀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