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寶之路:從18元到40億

國寶之路:從18元到40億

揚州雙博館有一間國寶館,在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陳列了一件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雖然被透明的玻璃外罩保護著,梅瓶在燈光照射下還是閃爍著華麗的光芒。那瓶身通透的藍色傳遞給人一種悠遠而寧靜的特質,似乎在告訴參觀者,它的背後隱藏著眾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無價之寶當年只賣了18元。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間輾轉了六百年能夠保存得這麼完整真的算是一個奇蹟。

埋沒民間:開價16元,18元成交

梅瓶曾經的主人是揚州輕工機械廠的退休工人朱立恆先生,這件國寶本是他家祖傳之物。1976年地震震情緊張,因擔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壞,朱立恆瞞著媽媽和哥哥來到文物商店,當時收購人粗略驗瓶後開價16元,最後以18元成交。

這個梅瓶傳到他這一輩應當已是第六代,傳說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廷做官,從宮中得到梅瓶後一直視其為家傳之寶,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將梅瓶的畫像掛在屋內瞻仰,事後又匆匆收封。他清楚記得,1945年他家住江都時,曾有人以18石米作為交換向他母親收購梅瓶,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還是被他的母親拒絕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母親為保護梅瓶不被搶奪破壞,還用黑墨汁把瓶上的白龍紋遮蔽起來,用棉布包裹著藏於床下。

冷落:被誤定為清代瓷器

由於對元代瓷器缺乏研究,所以誤定此瓶為清代瓷器,於是長期置於店內並未給予重視。一次,上海市外貿公司的沈勝利先生來揚,見到藍釉白龍紋梅瓶,沈先生對梅瓶的時代提出了異議。由此,受到冷遇的藍釉白龍紋梅瓶開始引起揚州文物商店及中國古陶瓷學術界的關注。

1978年在北京舉行的「各省、市、自治區徵集文物彙報展覽」時,揚州的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首次亮相,引發了國內眾多博物館的極大關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館紛紛向揚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願望。揚州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價格購得了這隻寶瓶。

輝煌:從3000元飆升至3.4億、40億元

揚州博物館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兩位古陶瓷專家鑒定,一致確定此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藍釉瓷器精品。最終,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香港一位收藏家欲以3.4億人民幣收購,巴黎出了40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日本出了3億美元的價格,但都未能如願。

好多人談論的是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當初轉讓得如此廉價,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虧大了。記者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心中對朱立恆先生充滿敬意。對他個人和家庭而言,經濟上是虧的,但他將一隻最完整的國寶留在了揚州,成為這座城市的驕傲。如果在另外一個時間、另外一個地點出手,經濟上完全可以多加幾個零,但也許就不會陳列在揚州,也許就沒有這麼完整。

梅瓶孿生兄弟 有多少?

3件說:

揚州博物館網站資料:據馮先銘先生說,國內外保存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僅見三件。其中一件收藏於法國集美博物館,另一件收藏於北京頤和園管理處,而唯見揚州博物館的這件梅瓶比前兩件梅瓶高出約十厘米。這是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凈潤、紋飾精美且又生動活潑、氣勢磅礴的我國稀少文物。中外古陶瓷研究者、專家、學者凡來揚州無不欲一睹為快,觀賞者無不嘆為觀止。

北京和巴黎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都有瑕疵,北京的瓶身有裂痕,巴黎的龍頭部分燒制時就有瑕疵,只有揚州的這一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凈潤、紋飾精美且又生動活潑、氣勢磅礴的稀少國寶。

5件說:

程美東在2006年11月2日的《人民政協報》撰文《藍白相映寫新篇———我所見過的一件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文中說,元代景德鎮燒制的藍釉白花瓷器中,尤以藍釉白龍紋梅瓶最為珍貴。這種梅瓶據已公布的共有五件,其中以江蘇省揚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為最大,高43.5厘米,口徑5.5厘米,底徑14厘米。另外四件,一件藏於頤和園,已有破損;一件早年流往國外,現藏於法國集美博物館;另一件於2000年,由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拍出,屬誰家之手不詳;還有一件前幾年在上海《新民晚報》介紹刊登過,被張寶權先生所收藏。

6件說:

2010年8月18日,《長江商報》刊發了《藍釉白龍紋梅瓶現江城?》一文,武漢收藏家聯誼會古玩專委會主任吳興平在武漢一收藏品市場購買了這件「黑釉青花白龍梅瓶」。這件梅瓶比揚州博物館的梅瓶略大,可惜的是底部斷裂了一截,瓶身也是碎裂後粘合而成。如果算上這件,此類梅瓶就有6件了。

追問:為什麼這麼珍貴?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之美,在於其生活美、藝術美和技術美。

藝術美: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典型的元代梅瓶樣式。從造型上看,它將豐肩修腹的弧線斜收至脛部時,又以弧線外撇至底邊。這樣的梅瓶肩部顯得更加豐滿,而且整體感覺修長美麗,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梅瓶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似於黃金比,工匠們在長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不斷發現並創造著美,這種比例並不是他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種「技進乎道」的境界,單單欣賞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梅瓶瓶身之上描繪有神龍出水、馭雲而行的壯美景象,線條流暢,色澤艷麗,詩意盎然,帶給人們以優雅明凈的審美享受。器身通體施鈷藍釉,釉面可見橘皮紋,釉色純凈明亮,晶瑩通透,釉質肥厚瑩潤,勻凈幽雅,閃耀著如藍寶石般的色澤,光可鑒人,精美異常。腹部刻劃一條白色蛟龍飛舞其上,四肢奮力舞動追趕一顆遊動的火焰寶珠,俗稱趕珠龍紋。這件梅瓶上所刻劃的龍紋,具有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徵,龍首小並微微上仰,張口吐舌,露出利齒。鼻似如意頭,下顎飄揚一縷長髯,雙角微微後翹。藍釉點飾的龍眼,怒目穹張,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襯托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龍頸曲折細長,一綹長鬃翻飛舞動。

生活美

梅瓶出現於宋代,初名經瓶,後在民國時期,許之衡所撰《飲流齋說瓷》中稱: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此後約定俗成,便將這種小口、豐肩的瓷瓶稱為梅瓶。隨著人們審美意趣的變化,明清時期逐漸把梅瓶作為一種陳設瓷,有時也作花瓶用。至今,景德鎮燒制的各式梅瓶,作為大眾家居陳設品,仍不失為裝點美化生活、平添生活情趣的常用藝術品。

技術美

霽藍器是元代出現的新品種。霽藍釉是一種添加了鈷土礦料的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溫度下一次燒成。據文獻記載,當時霽藍器的廢品率較高。燒制這種產品的時候,窯爐中必須是還原氣氛,且窯溫要控制得當。溫度低了,釉色發黑,溫度稍高就會出現流釉現象。燒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將瓷坯置於最好的窯位,燒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很好的運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令人驚嘆。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飾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八大制金工藝
明代佛像欣賞

TAG:古玩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