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裴松之怒斥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出處:把此事當美談就是傷天害理的賊

裴松之怒斥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出處:把此事當美談就是傷天害理的賊

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說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了。易中天先生很為孔融打抱不平,認為那些不孝的言論可能是禰衡說的——曹操之所以給孔融安上一個不孝的罪名,實際是為了破壞孔融的名節,從精神和肉體兩方面消滅了孔融。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孔融的「不孝言論」,也就是曹操給孔融的判決書(令):「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艷,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融論,以為父母與人無親,譬若缸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餘人。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以讀者諸君的古文功底,這段判決書是不需要翻譯的,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孔融說父母跟孩子沒有啥親情,如果父親不好,有飯也不給他吃!

這就是不孝,這就是狂悖了,放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三國前期大家名義上還是漢朝臣子),這罪名確實該殺。即使是放在今天,這樣的人也要被唾棄:不孝敬父母的人是絕不可能幹出什麼好事來的。

但是孔融卻很讓後人同情,還拿出他兒子「從容就義」的例子來證明:孔融家教很好,滿門忠烈。但事實上細思極恐,「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個成語的出處如果是真的,那麼正好坐實了孔融不孝的罪名——這一家子都是不孝的冷血動物。

我們來看看史書上關於這件事的兩個版本,版本一:融二子,皆齠齔。融見收,顧謂二子曰:「何以不辭?」二子俱曰:「父尚如此,復何所辭!」版本二:二子年八歲,時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見執,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見殺。

兩個八歲的小孩,眼見著老爹要被拉出去砍頭了,也明知道自己一家子全都跑不了,卻面不改色心不跳,不但不跟父親訣別,還能端坐下棋,這事兒不要說八歲的孩子干不出來,就是稍有良知的成年人也干不出來——這已經冷血無情到了什麼程度?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作為孔子二十世孫,孔融自然不會不好好教導兒子,而下棋,也正是儒家必會的四藝之一(琴棋書畫),肯定也是孔融教的。

讀者諸君想想這畫面吧:正在被抄家,院子里站滿了殺氣騰騰的甲士,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滿門雞飛狗跳,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子神態自若在那裡下棋,老爹被五花大綁抓走了,這倆孩子卻面無表情,甚至不肯動一動屁股跟老爹說一句話——這還是人嗎?只能說,這不是穿越來的神童,就是六親不認的畜生——即使是兩隻小豬,看見大豬被綁到肉案子上,也會嚎叫兩聲的呀!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氣得夠嗆:八歲的小孩子,就是再怎麼聰明伶俐了身達命,又怎麼會看見父親被抓還能臉不變色地坐在那裡下棋?最後裴松之怒斥「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出處:把此事當美談,就是傷天害理的賊(以此為美談,無乃賊夫人之子與!蓋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

所以「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個成語的來源,只有兩個可能:其一,純屬後人編造,本想給孔融臉上貼金,卻變成了抹黑;其二,孔融真的就是一個違背人倫的不孝之人,正是在他言傳身教之下,有其父必有其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秦檜墓被盜出金銀器巨萬 四十四年後有人寫詩稱讚:盜得好判得好
林沖還有做奸商的潛質?看他把魯智深氣得扭頭就走 酒也不喝了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