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他,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

他,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唐《紀太山銘》刻石(局部)

軼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錶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 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封禪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開元十三年十月(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官員們亂作一團。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

唐《紀太山銘》刻石(局部)

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

唐《紀太山銘》刻石(局部)

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麼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於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

李隆基祈禱之後,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李隆基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

書法成就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云:「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最為有名。

唐《紀太山銘》刻石(局部)

《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緻。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評此帖云:「結構精謹,筆法縱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云:「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晉齋集聞錄》云:「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存世作品

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

疑雙鉤本,或出自宮廷書手 紙本

縱26厘米,橫192厘米

行書,40行,計337字

鈐有「宣和」、「政和」、「內府圖書之印」、「部曲將印」、「晉府圖書」、「吳廷」、「石渠寶笈、「嘉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

曾經宋宣和內府、明晉王府、吳廷、清內府等收藏

後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

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

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整卷)欣賞

御注御書《道德經》拓本

唐《紀太山銘》刻石(局部)

又稱唐摩崖刻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

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親手撰書

摩崖高12.3米,寬5.3米

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

現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

除「御制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

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

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 字大45×56厘米

書法遒勁婉潤,端嚴雄渾。

文詞典雅,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

附釋文:

朕宅帝位,十有四載,顧惟不德,懵於至道,任夫難任,安夫難安。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心之浩蕩,若涉於大川。賴上帝垂休,先後儲慶,宰衡庶尹,交修皇極,四海會同,五典敷暢,歲雲嘉熟,人用大和,百辟僉謀,唱余封禪。謂孝莫大於嚴父,謂禮莫尊於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積,固請不已,固辭不獲。肆余與夫二三臣,稽虞典,繹漢制,張皇六師,震疊九宇,旌旗有列,士馬無嘩,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順也。

《爾雅》曰:太山為東嶽。《周官》曰:兗州之鎮山。實惟天帝之孫,群靈之府。其方處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嶽之伯,故稱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於是乎啟天地,薦成功,序圖錄,紀氏號。朕統承先王,茲率厥典,實欲報玄天之眷命,為蒼生之祈福,豈敢高視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設壇場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獻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東嶽,類於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網不畢降。粵翌日,禪於社首,侑我聖考,祀於皇祇,在地之神,網不咸舉。暨壬辰,覲群後,上公進曰:天子膺天符,納介福。群臣拜,稽首,千萬歲,慶答歡同,陳誠以德。大渾葉度,彝倫攸敘,三事百揆,時乃之功;萬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眾宰,時乃之功。一二兄弟,篤行孝友,錫類萬國,時惟休哉;我儒制禮,我史作樂,天地擾順,時惟休哉。蠻夷戎狄,重譯來貢,累聖之化,朕何慕焉;五靈百寶,日來月集,會昌之運,朕何感焉。凡今而後,儆乃在位,一王度,齊象法,摧舊章,補缺政,存易簡,去煩苛,思立人極,乃見天則。

於戲!天生蒸人,惟後時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載物,惟後時相,能以厚生生萬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惟我藝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余幼孫,克享上帝。惟帝時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孫隆基,誕錫新命,纘戎舊業,永保天祿,子孫其承之。余小子敢對揚上帝之休命,則亦與百執事尚綏兆人,將多於前功,而毖彼後患。一夫不獲,萬方其罪予;一心有終,上天其知我。朕維寶行三德,曰:慈、儉、謙。慈者,覆無疆之言;儉者,崇將來之訓;自滿者人損,自謙者天益。苟如是,則軌跡易循,基構易守。磨石壁,刻金記,後之人聽詞而見心,觀末而知本。

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為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

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萬邦。罄天張宇,盡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邕。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禮備封禪,功齊舜禹,岩岩岱宗,衍我神主。

中宗紹運,舊邦惟新。睿宗繼明,天下歸仁,恭已南面,氤氳化淳,告成之禮,留諸後人。

緬余小子,重基五聖,匪功伐高,匪德矜盛。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

古封太山,七十二君,或禪奕奕,或禪云云。其跡不見,其名可聞,祗遹文祖,光昭舊勛。

方士虛誕,儒書齷齪,佚後求仙,誣神檢玉。秦災風雨,漢污編錄,德未合天,或承之辱。

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岩,播告群岳。

大唐開元十四年歲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戌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歷代中國女人,太驚艷啦!
你們古人可真會玩!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