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旅行有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旅行有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文 | 江徐 · 主播 | 維維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他認為,哲學的任務,或者說一個人的修行,在於不斷提升自身境界、覺悟人生。

我們總說,人生如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的確很難將人生與旅行涇渭分明地加以區別。旅行和人生一樣,可劃分四重境界。

一個人的旅行境界,是他人生境界的縮影。

第一重:目光之旅

「到蘇州來嘛,就是看看風景」

這一重境界,只用到倉促輾轉的目光、匆忙向前的步伐,心始終缺席。或許應該叫旅遊,而非旅行。

有那麼一類人,不管走到哪兒,即便站於寺廟佛像前,也忘不了搔首弄姿,陶醉在選角、擺姿、拍照,然後趕往下一個景點這樣一套流程之中,毫無敬畏之心。

回去時,帶上景區紀念品,留下一行「XXX到此一游」,算是典型的中國式旅遊。

四月初,春光甚好,我去到姑蘇轉悠。

在虎丘山頂,遊人時至,有人發表著「到蘇州來嘛,就是看看風景」的論調;有人一邊高舉自拍桿,尋找最佳角度,一邊問同行的人「錢塘江難道不是在蘇州么」;有人集體喊完茄子又喊耶;有人站在太湖石面前,估摸著它的價格……

他們大概並不知道,自己所站之地叫作「千頃雲」,取自蘇軾詩作《虎丘寺》中的「雲水麗千頃」。

這個山林角落,自古以來,深受文人騷客喜愛而留下相關詩文。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說:「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岸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清代文學家沈復,在自傳體散文集《浮生六記》中記有一筆:「芸娘獨愛千頃雲高曠,坐賞良久。」

這些,屬於千頃雲看不見的內涵,如果有所了解再踏入,定有別樣感受。倘若一無所知,山水之秀也就顯得單薄,遊人好似蜻蜓點水,來了就走。

世俗庸眾之輩,熙熙攘攘,走馬觀花,匆匆地來,空空地回,美景瞬眼而流,美食穿腸而過,只不過為了滿足物慾和虛榮心。

那顆在日常俗務中日益粗糙麻木的心靈,並沒有從中獲得滋潤。

第二重:文化之旅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哈佛大學校長哈佛德魯·福斯特,做過一次關於生活和旅行的演講。

每年進行一次旅行,去往陌生地方,是她多年不變的生活規劃。在她看來,旅行是認識世界的最佳方式,從中可獲得自我成長,開拓生命寬度。

相比世俗眾人走馬觀花式的旅行,哈佛德魯·福斯特的旅行觀與眾不同,具有極高的知識含量——

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在此態度驅使下,去往陌生國家之前,她都會和孩子一起接受語言、文化、風俗、攝影等方面的培訓。通過預先學習,才能充分融入當地社會和生活。在這樣一個融入的過程中,人的認知能力就會獲得提升。

有一年,她計劃帶孩子去義大利。一個月前就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做到對文藝復興心中有數。如此,到了陌生國度,眼前的一切才會既新鮮,又不會因為完全陌生而產生隔閡感。

還有一年,她帶孩子去往法國。和市面所盛行的「盧浮三寶」的照相式旅行不同,她和孩子在那裡呆了三天,白天,在宮內靜靜欣賞,細細品味,夜晚,退到宮外,從另一個角度欣賞霓虹燈下的這座雄偉建築。

這种放慢腳步,讚歎與思考同行的旅行,充盈而厚重,對生活和世界的認知,就在此過程中得以加深。

很喜歡這位校長的一句話:「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無獨有偶,梁文道也認為,旅行和閱讀,本來就應該是同一回事。旅行可以拓寬儲存訊息,顛覆人生觀。書是旅行的記憶所在。

他喜歡旅行時候帶上書,尤其是與目的地有所關聯的書。

陌生城市,坐在街邊,品一杯威士忌,翻一本閑書,時而抬頭看幾眼行人,脫離日常瑣碎繁雜,活在當下,很是愜意。又或者,每到一個地方,他會找與當地有關的出版物,讓旅行與所在地產生內在關聯。

梁文道旅行一趟,總是帶著超額書籍。失去輕車簡從,卻多了一份人文厚重,身體和靈魂都走在了路上。

正確的思想,不論古今中外,總能在某一拐角不謀而合。哈佛校長與梁文道的做法,讓我想起陸遊兩句詩:游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

旅行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它讓人變得優雅,認識到自己的渺小,開闊心胸,從容生活。

第三重:生活之旅

「旅行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

在悟空問答上看到一個問題:一個人的旅行有哪些樂趣?

回答可謂色彩繽紛,每個人都遇見不一樣的煙火:

有人在蘭卡威,正躺在旅館床上,聽著海浪發著舒服的呆,忽然看到一隻竄天猴鑽進來,偷走了兩塊披薩,這一偶遇讓他對猴子產生興趣,買了猴類百科全書;

有人在曼谷卧佛寺里,遇到一位外國男子,每投一枚硬幣,他都會念一句「lucky for everyone」,那一刻,他很想對這位男子說一句「lucky for you too」;

有人走在西安街頭,看到廣場上有一群孩子讀海子的詩歌,讀到「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時,讀詩的女孩笑了,他同樣報以微笑;

有人在蘭州的路上遇到一對東北夫婦,他倆騎著三輪車長途旅行,自己一路搭帳篷做飯,風餐露宿中不乏自在逍遙;

有人在亞丹地貌遇見一個人,一見鍾情,第二天又在敦煌遇見對方,後來,兩個人相約旅行,一起看日出……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旅行,不同的遇見,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不一樣的感動。

縱使路途中存在未知的危險,但,旅行的魅力,不就在於體驗日常當中所沒有的各種可能、各種感動與遇見么?

這些,都將化為生命中的溫暖底色,成為繼續生活的力量和勇氣。正如歌德所言:「人之所以喜歡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

人需要適時地脫離日常生活,去陌生環境中體驗不一樣的自己。

胡歌在《最美的時光》里說一段話,可以用來詮釋將旅行融入生活的方式:

旅行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暫時擺脫原有的生活,用發現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用一顆悲憫的心,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第四重:生命之旅

「最遠的旅行,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心。」

如果說,上面三種旅行都是向外發現,那麼第四重境界的旅行則是向內探索——生命,就是一場旅行。

一直對「裂帛」這個服飾品牌情有獨鍾,不僅因為衣服本身的文藝風格,也源於它的品牌文化。

有一次,買了一雙裂帛的運動鞋,在包裝盒讀到有這樣一段話:這是一場旅行,奔向自由,內心的寶藏,不在雄壯的征途中,而在生活的細微處。

芸芸眾生,恰似世界微塵,生活於塵俗社會,為了生存、為了自己和家人謀取高品質的生活,又或者,想要的太多,欲求總是不滿,我們早已無暇親近自然,沒有機會花費更多精力訪名山、搜勝跡。

物質生活越來越舒服,我們越來越難以快樂。這樣的人生,豈非捨近求遠、求而不得?

阿蘭德波頓說:「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呆在他的房間里,如果你以旅人之眼注視沙發,你會重新發現它的一些特質。」

如果我們能以旅人之眼注視沙發,注視周遭一切人情世故、悲歡離合,以在路上的心態面對整個人生,生活就會輕鬆豁然許多。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寫詩作詞到為人處世,都能夠流露出一派豪放豁達、率真樂天的風格。

說到底,我們都是時間的旅人,生命的過客,想通了,開看了,也就沒有什麼好執著,沒有什麼放不下。即便生活中免不了有洪水猛獸的侵襲,柳暗花明的景緻依然可以留存心中。

桃花源不在塵世,不在陶淵明的字裡行間,而在一顆懷著愛意、渴望美好的心靈。

宮崎駿有一句話,美麗且富有哲思:「最遠的旅行,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心,從一個人的心到另一個人的心。」

人生百年,長路漫漫也好,歲月靜好也罷,都需要不斷修行。人之一生,本就是一趟長途旅行。

願你踏遍青山人未老,更祝你:賞盡世間繁花,能夠返璞歸真,回到本真的自己。

-背景音樂-

《舊詞》

-圖片來源-

部分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作者-

-主播-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在這無趣的世界裡,幸好還有王小波
不懂反省的人,很難有未來

TAG:十點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