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原因解析

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原因解析

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發生於魏明帝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二月,止於同年八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出斜谷,進佔郿縣之五丈原。魏大將軍司馬懿先期率軍進至渭水南岸,憑險據守,堅壁不戰。後來,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撤退,司馬懿懷疑諸葛亮未死,怕中伏兵計,率軍退回。

諸葛亮於第1次攻魏之後,至第6次攻魏之前,還進行了4次攻魏作戰,其中第5次攻魏作戰規模較大,這次戰爭發生於魏明帝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止於當年六月。諸葛亮回軍漢中之後,深感糧食是北攻曹魏的支柱。為此,諸葛亮認真吸取了五出祁山的教訓,休養生息,積累經濟和軍事實力。為確保將來作戰中的軍糧供應,他在斜谷建立了邸閣,又發明了流馬。這樣,諸葛亮一方面在預定戰場可以儲備相當數量的糧食,又有了「木牛」、「流馬」這些先進的運輸工具,為其爾後作戰,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供應保障。蜀漢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蜀漢床降都督張翼,由於立法嚴苛,引起南夷豪帥劉胄的反叛,諸葛亮便派參軍馬忠去接替張翼,馬忠率軍打敗並斬殺了劉胄。蜀漢3年之內無戰事,諸葛亮經過養士訓卒3年備戰,北伐曹魏的條件日漸成熟,遂遣使入吳,與東吳商定共同攻魏。

魏自諸葛亮退兵漢中後,為防止蜀漢的再次進軍,便命司馬懿認真進行作戰準備。司馬懿為充實關中和隴右地區人力物力,上表魏明帝,將冀州民眾,遷往關中和隴地,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繁衍生息,以長期支持對蜀作戰的需要。魏明帝太和六年、吳大帝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為懲罰遼東太守公孫淵與吳通好,派汝南太守田豫率青州諸軍由海上、幽州刺史王雄由陸路進擊公孫淵,無功而還。魏明帝青龍元年、蜀漢建興十一年、東吳嘉禾二年吳魏之間發生了合肥、新城之戰。接著,魏又派軍與鮮卑軻比能在樓煩地區進行了交戰,魏軍先敗;再次交戰則將軻比能逐往漠北。至此,除蜀漢尚能與其匹敵之外,在中國北方已無任何力量能夠動搖曹魏的統治。

蜀魏雙方作戰策劃

諸葛亮鑒於陳倉、祁山的魏軍已在該地築成堅固城壘,如仍向上述地區進攻,必將屯兵堅城。於是,便以尚未築城的斜谷做為進軍通道,企圖突然兵出斜谷,直入關中,以與魏軍決戰。

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屯於渭水之北,得知諸葛亮進軍郿縣(今陝西眉縣渭水北岸),急與諸將協商應敵之策。諸將多主張應屯軍渭水以北,待機破敵。司馬懿則認為,渭水之南,百姓聚居,應為必爭之地。因而,引大軍渡過渭水,憑險據守。司馬懿對眾將說,如果諸葛亮兵出武功(今陝西眉縣東50里之渭水南岸),背靠險山,向東進擊,形勢將對我不利;若其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我軍則平安無事。為此,司馬懿仍採取築壘堅守,不與蜀軍決戰,待蜀軍糧盡,自行退走的戰略。不久,諸葛亮大軍果然進佔了五丈原,魏軍將校均很高興。但揚武將軍郭淮卻認為諸葛亮此舉有更為遠大的戰略企圖,其目的在於佔領五丈原以西之陳倉、天水、祁山等地,推進其作戰基地。為此,郭淮推斷,諸葛亮軍必爭北原(今陝西眉縣北、渭水北岸)。郭淮向司馬懿進策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並請求率兵進據北原。司馬懿同意郭淮的意見,郭淮遂率兵預先進佔了北原地區。

蜀魏雙方作戰經過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嘉禾三年二月,諸葛亮親率10萬大軍,從漢中出發,經過斜谷,向魏境郿縣地區前進。與此同時,東吳孫權也答應出兵攻魏,以便逼迫曹魏於兩面作戰的不利態勢之中。四月,蜀軍順利走出斜谷,進至五丈原。

司馬懿按照預定的作戰策劃,已先期進至渭水南岸,背水設防,阻斷了諸葛亮軍東進的道路。諸葛亮軍便渡渭水,攻擊北原,但北原也為郭淮重兵佔領,正在構築營壘,蜀軍與郭淮軍交戰,被郭淮軍擊敗,未曾攻克。

諸葛亮東進不得,北攻又敗於郭淮,一方面在五丈原築壘防守,與司馬懿大軍相持;另一方面則派兵西取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等地。諸葛亮深知司馬懿又將沿用堅壁不戰,等待自己糧盡退走的老策略。於是,也下令軍隊屯田,計劃以持久作戰擊敗司馬懿軍。

諸葛亮與司馬懿大軍相持100多天,直至當年八月,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堅壁不戰。於是,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些婦女的華麗服裝,以求激怒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大怒,派出使青向魏明帝請求出兵決戰。魏明帝便命衛尉辛毗持節至司馬懿處,制止司馬懿出兵。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到前方來,司馬懿再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對姜維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打算出戰。所以向曹睿上表請戰,只是做個樣子遮其部眾的耳目而已。『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能戰勝我們,何必千里迢迢去請求曹睿批准出兵呢。」諸葛亮進一步對姜維分析司馬懿軍的作戰意圖說,敵人以我千里遠征,軍糧補給艱難,利在速戰速決。因而,持重不戰,以待我師老自還,進而乘機突擊我軍的背後。因此,我軍必須實行屯田積穀,與當地吏民相安而居,紮下根來,等待殲敵時機。同時利用「木牛」、「流馬」加快運送軍糧,這樣我軍不但不會疲憊,反而會愈戰愈強,使司馬懿的企圖徹底敗破。

當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送婦人裝時,司馬懿不問蜀軍的情況,只問諸葛亮吃飯睡覺和每天處理軍務的繁忙程度。諸葛亮的使者回答說:「諸葛公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受罰20板以上的案件,都要親自閱覽案卷,所吃的不過數升而已。」司馬懿聽後,對其左右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當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去探視,並請問國家大事如何安排。李福到達,和諸葛亮談話之後,告辭而去,過了幾站又返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先生回來的意思,前次雖然說了一整天,但話尚未說完,所以再回來讓我作決定。先生要問的事,蔣琬比較合適。」李福接著又問,蔣琬以後,誰可擔此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之」李福再問費裨以後誰可繼任,諸葛亮已無力作答了。沒過幾天,這位54歲的蜀漢賢相便病故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準備撤退。當諸葛亮病危之時,曾與楊儀和費禕商議在他身沒之後,漢軍退兵的部署時,即已確定以將軍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諸葛亮深知魏延不會受楊儀節度,於是又告訴楊儀說,若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便自率大軍而歸。諸葛亮死後,楊儀保密暫不發喪,讓費禕前去試探魏延之意。魏延說:「丞相雖然死了,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吏卒去埋葬他,我可以統率軍隊去和敵人作戰,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死,而廢棄天下大事呢!況且像我魏延這樣的人,怎麼能受楊儀的指揮,作一個掩護撤退的將領呢!」魏延於是拉著費禕欲共同寫信給各將領,部署下一步的軍事行動。費禕假說向楊儀報告,楊儀是文人,決不敢違背先生的意見。魏延才放費禕回歸。

費禕走後,魏延既後悔,又放心不下,派人去楊儀營中探聽動靜。楊儀正按諸葛亮原先的部署,組織各營撤軍,魏延大怒,竟率軍先行後撒,並將所過棧道全部燒毀。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病故、蜀軍撤走的消息後,便率軍追趕。姜維讓楊儀下令部隊反打著旗幟,擂起進攻的戰鼓,裝做欲反攻司馬懿軍的架勢。司馬懿怕諸葛亮未死、中其誘兵之計,不敢再追,收軍回營。於是楊儀軍掉頭而退,走至山谷後面,才為諸葛亮發喪。百姓因此而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百姓的這一議論感慨地說:「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司馬懿進入諸葛亮軍留下的營壘中去視察,不由得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司馬懿揮軍再追,蜀軍已遠去,只得作罷。

楊儀軍由於棧道被魏延燒毀,只好一面命士卒砍山木架通道,一面晝夜兼程撤退。當行至南斜谷時,魏延軍已先期佔領,隨即派兵迎擊楊儀軍。楊儀命將軍何平率部抵擋魏延軍,何平大聲斥責魏延軍說,丞相病故不久。屍骨未寒,你們何敢反叛!魏延部眾均感到魏延理屈,紛紛逃散,只剩他和他的幾個兒子,逃往漢中。

楊儀退兵途中立即派出將軍馬岱率部追趕魏延父子,將他們追上統統斬首,楊儀回軍漢中又殺了魏延的三族。

評析

「孔明西上五丈原」,是其進行的第6次北攻曹魏的戰爭,諸葛亮統率10萬大軍出斜谷,突然進至五丈原,逼近渭水之濱,企圖與魏軍決戰。魏軍統帥司馬懿仍以蜀軍遠征,利於速戰;魏軍坐守,利於持久為出發點,採取了堅壁自守,拒不交戰,等待蜀軍師老自退的方針。結果諸葛亮病故軍中,蜀軍不攻自走。至此,蜀漢北攻曹魏的戰爭,遂告一段落。

諸葛亮接連6次北攻曹魏,雖然沒有取得重大戰爭成果,但卻達到了一個最重要的戰略目的:即弱小的蜀漢,以攻勢作戰,使蜀漢虎踞一州之地,保持了多年三國對峙局面,「使其國雖小而不可侮,其眾雖寡而不可敗」,以致諸葛亮死後,其餘威尚長期使敵人懼怕,使蜀漢得以安存。

諸葛亮多次北攻曹魏,沒有達到殲滅魏軍的戰略目的,從根本上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有以下幾點:

政治戰略上註定蜀漢難以成功諸葛亮的政治目標,從隆中對時開始,便堅持奉行「北定中原」、「復興漢室」的政策。東漢政權的末期,政治腐敗至極點,人民九死一生,深受其害。因而「復興漢室」的號召,早已失去人民的支持。相反,曹魏政權,在軍閥混戰中誕生,它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緩和了社會的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地主階級和吏民的支持,諸葛亮以推翻這樣的政權做為自己的政治和戰略目的,就根本不會受到人民擁護。因此,從政治上講,蜀漢並非以正義之師,伐無道之邦,這就缺乏一呼百應的道義力量,失去了致勝的精神支柱。

缺乏致勝的經濟力量

蜀漢儘管擁有今四川、雲南、貴州的全部和青海、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但除了蜀地之外,其它地區,經濟落後,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缺乏支持「北定中原」的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因而,每次出兵北進,雖然都千方百計解決軍資糧食供應問題,但軍糧仍時斷時續,每次又不得不以糧盡被迫撤軍。相比之下,曹魏則有中原發達的經濟實力為支柱,近有關中秦川富饒之地的供應,大大優於蜀軍。為此,司馬懿採取了不與蜀交戰,待其糧盡兵疲,自行退走的方針,一次次逼走了蜀軍。因而,在一定意義上講,與其說魏軍軍事上的勝利,莫如說是魏國經濟上的勝利。

軍事實力相差懸殊

蜀漢全國兵力有限,一共10多萬軍隊,而能調至北方作戰的軍隊,充其量不過10萬之師。靠這樣一支數量微弱的部隊,要想北定中原,實在是勉為其難。曹魏的兵力與之相比,則明顯佔據巨大的優勢。雖然魏軍在東部戰線經常以10多萬大軍防備孫權北上,但其仍有數量可觀的機動部隊。「多兵之旅必勝」,儘管並非絕對的規律,但是,在其他條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兵多將廣的一方當然便具有更多取勝的把握。

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雖然受當時種種條件的局限,未取得重大殲敵效果,但並不因此便淹沒了其作戰指揮上的卓越之處。其一是它的攻勢戰略。諸葛亮以劣勢之軍採取攻勢戰略,接連向魏進攻,這在戰略上既表現了其深遠的戰略謀略思想,又表現了他巨大的戰略決心和勇氣,就當時魏蜀吳三方實力而論,蜀是最弱小的一方,吳魏雙方均早已把蜀地做為自己首先獵取的對象。蜀漢如若只知囿於益州,北面防曹,東面拒吳,示弱於敵,勢必招來魏吳雙方對益州的爭奪,那麼蜀漢政權,早就變成了魏吳雙方的囊中之物。諸葛亮東連吳越,北攻曹魏,擺出一副以弱示強,主動進攻的架勢,一可鼓舞東吳抗曹的勇氣,且使東吳不敢小視蜀漢,把蜀漢當做在西方牽制魏軍的強大力量;二可在精神上給曹魏以巨大的震撼,使曹魏始終處於兩面作戰的威脅之中,不敢有專力對蜀的非分設想,只求蜀漢自行撤軍,便已足矣。無疑,這是諸葛亮戰略上最大的高明之處。其二牢固地佔據著戰場的主動地位。諸葛亮在六次北攻曹魏的作戰中,進退出沒,或打或走,完全操於手中,使進則魏軍不敢與之相戰,退則魏軍不敢緊追。這在蜀軍當時深入敵境作戰,敵算我、我算敵,蜀魏雙方互相制約的戰場上,沒有高超的作戰指揮藝術,著實難以做到。其三善於選擇進擊方向。諸葛亮軍在可以進出秦嶺的數條通道之中,多選在曹魏防守兵力薄弱的祁山,大軍直出隴右。這就避開了敵人重兵守衛的關中平原,使蜀軍進入隴右之後,既便於發展力量,站住腳跟,又增加了敵人援兵到達的困難,同時還有利於蜀軍「西和諸戎」的既定策略的實現。其四軍隊組織嚴密,調度自如。諸葛亮每次出兵和撤軍,儘管穿山越谷,兵馬輜重均缺乏良好的道路保障,但行則井然有序,住則布陣嚴密,退則從容不迫,很少給敵以可乘之隙。6次作戰,除了街亭一役,損失了馬謖的前軍之外,其餘均是全軍而出,全軍而還。魏軍兩次欲乘蜀軍退兵之際追擊蜀軍,將軍王雙和大將張邰均被諸葛亮伏兵所殺。諸葛亮甚至在他彌留之際,對自己一旦死去如何撤退的部署,還做了周密而有預見的布置,導出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活劇,難怪他的死對手司馬懿在看了諸葛亮軍的營地之後,也不得不驚嘆諸葛亮為天下之奇才。

摘自《中國戰爭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之南 的精彩文章:

唯一能滅騎兵的步兵,看大唐的縱橫天下

TAG:河之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