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有個自薦狀元尹樞,你知道他當時多少歲了嗎?

唐朝有個自薦狀元尹樞,你知道他當時多少歲了嗎?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惜往事

 思美人 電視劇原聲帶

寧心 

00:00/03:43

文/李蓬

(一組尹樞故里閬中的圖片)

【作者簡介】李蓬,財政學學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業餘小說故事寫手、影視編劇。「70後」南充市國家稅務系統的一名工作者,20多年來,創作的文學作品數百萬字,在全國近60多家以上的報刊雜誌發表過文章。2013年經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武俠故事集《溫柔陷阱》,被列入「中國好故事」;2016年敦煌出版社出版武俠故事集《龍虎鬥巴蜀》等;創作並編劇的一部以扶貧攻堅為背景的電影《縣長當村官》已全線上影。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提起科舉,我們就會聯想到范進中舉,聯想到孔乙己,也就覺得舊社會十分萬惡。但事實上,科舉制度作用不小,許多著名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甚至高中過狀元。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讀書的最基本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金榜題名,而金榜題名的最高境界則是高中狀元,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為了這個目的,有的人甚至皓首白髮亦在所不辭。

閬中共出過四個狀元,並且是兩對弟兄,無愧是中國的狀元之鄉。

而唐代的尹樞考中狀元更具有喜劇性。

尹樞是今天的閬中市二龍鄉人,中狀元的時候都已經70多歲了。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皇上委派禮部侍郎杜黃裳為主考官,並將錄取進士和評選狀元的大權也交給了他。那次會考的舉子多達500餘人,三場考試之後,杜黃裳對眾舉子道:「你們都是苦讀聖賢的飽學之士,但錄取名額只有30個,哪些人最傑出,我還一時定不下來,你們哪一位願意出來幫我評一評?」

那些舉子們都覺得匪夷所思,不知道杜黃裳的真正用意。尹樞可能考慮到反正自己年齡也大了,索性託大,他上前問道:「不知您有什麼吩咐?」

杜黃裳說:「沒有人幫我寫榜。」

尹樞說:「學生願意為大人效勞。」

杜黃裳於是叫人將筆墨紙硯給他。尹樞便開始提筆逐一題名、唱名,直到選滿30人為止。自始至終,全場肅然,無不心悅誠服。杜黃裳將名單接過來從頭看了一遍,感到很滿意,只是狀元的位置還空著,便問他提誰為好。

尹樞毫無愧色地說:「今科狀元非老夫莫屬!」

杜黃裳大吃一驚,連忙將他的考卷再仔細地看了一遍,冷靜一想,當真覺得非他莫屬,於是提筆寫下了尹樞的名字。

尹樞於是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自薦狀元。

22年後,尹樞的弟弟尹極也成為狀元,不過不是自薦的,而是主考官舉薦的。北宋時期,陳堯叟、陳堯咨兩弟兄考中狀元更是經過層層選拔最後由皇帝欽點的。

筆者查閱了許多資料,尹樞在科場那陣所寫的《珠還合浦賦》《華山仙掌賦》的確很出名,但始終找不到其他文采出眾的地方,僅是聲稱他「文名甚高」。

那麼在我看來,他當狀元的原因除了文才之外,可能膽識還佔主要。不過這也與唐代的科舉有關。

唐朝科舉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行卷之風盛行。行卷按現代語言就是走後門,不過在唐朝乃是一項正常的公關活動。唐代的舉子,在考試之前便把他們的代表作寫成捲軸送給達官顯貴看,以求得到他們的推薦。這在唐朝還顯得非常重要,甚至比考試成績還重要。

二是考試不糊名。主考官知道某篇文章是某人寫的,若是先入為主則會佔很大優勢。

三是沒有殿試。殿試製度的形成是在北宋,隨唐時代僅武則天舉行過殿試,其他時期的狀元是由主考官來點,與皇帝反而沒有多大關係。

中華民族向以謙遜為美德,而尹樞的行為剛好相反,他能夠效仿毛遂、效仿王勃,不願坐待伯樂,而願長嘶鳴志。憑他這份才能和膽識,名列榜首的確當之無愧!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賈赦與賈母關係冷淡,賈母有責任嗎?
堪稱「才女、情聖、酒鬼、賭徒」的宋朝風流女子李清照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