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為何喜歡死記硬背?淵源很深!

中國人為何喜歡死記硬背?淵源很深!

原標題:中國人為何喜歡死記硬背?淵源很深!


來稿/素白


一般人從小學到大學十六年,考試的次數都已經數不清了。我們至今還能記得在考場上我們是怎麼應對那些選擇題、填空題還有那些問答題的。

說起這些考試,不得不回到隋唐,看看那時的人們是怎麼考試的,考試有哪些形式?我們就來仔細看看當時的考試是什麼樣的情形。



隋朝之後實行了科舉制度,但並沒有完全廢除之前的舉薦制度,舉薦制度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形式依然存在於選拔人才的實際應用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了隋唐時期的人才選拔模式。


隋唐時期的考生主要來源於生徒和鄉貢,《新唐書·選舉志上》就記載了:

「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當時的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制科和武舉,其中常科包括了我們所熟知的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以及策論,注重考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進士科則主要是考政論以及詩賦,難度相對明經科加大了。


而且,學生考取進士科之後的社會地位也有相對提高,社會名望更高。因此,進士科錄取的人數是非常少的,甚至只是明經科錄取人數的十分之一。


所以就會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當代詩人孟郊在46歲時,秉奉老母親之意,第三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終於考中,進士及第。所以就有了那首《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很明顯地就可以看出孟郊在考中之後的無比的欣喜,那種四十六歲之後終於得志的心情讓他的心情如潮水般激揚澎湃,再想想以前的失意落魄的處境,這麼些年的努力終於還是有了回報,頓時就有了想干一番事業的春風得意之感。



就像我們經過苦心的精英,終於考上理想的大學,或是終於找到理想的工作,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出題方法,像我們今天的考試中的填空題差不多,當時有一種方法叫作「帖經」。當時的試卷並沒有今天列印出來的試卷這麼先進。咱們現在的試卷上可以有橫線來讓考生進行填空,當時不行,那古人是怎麼來設置填空題的呢?


他們用了一種現代人很不容易想到的方法。主考官翻開一頁經書,然後只留下一行,剩下的全部遮住,然後再用紙遮住這一行的三個字,然後由學生來寫出原文的這被遮蓋住的內容,依次來對考生進行考察。



還有一種考察方式名字為「墨義」,通過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考察方式主要是用手來默寫。也就是圍繞著經書甚至是注釋來出一些簡答題,讓考生來寫出答案。就像今天的主觀題,還是有教科書答案的那種簡答題。

所以這就需要考生熟讀經書了,甚至是一些注釋內容也得熟讀熟背,不肯死記硬背而且記性還不好的考生就很難應付這種考試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孩子滿月要剃頭,胎髮不能亂丟,怎麼處理最好?
正妻如何維持家庭地位?這本古典小說讓人大開眼界!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