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小記:秦·分割上黨

讀史小記:秦·分割上黨

公元前269年,秦趙閼與之戰的結果很清晰,趙意外獲勝,秦意外戰敗。那麼從整體格局看,誰最受傷?其實,既不是秦國,更不是趙國,而是打醬油的韓國。此戰之後,秦國微調戰略,把主攻方向對準了韓國。

(上黨地理形勢圖,圖片來自網路)

秦軍是借道韓屬上黨地區,對趙國的閼與發動攻擊的。伊闕之戰後,韓國基本喪失了抗秦意志,秦韓之間有了將近三十年的平靜期。從某種程度上看,大秦甚至為韓國撐起了一片天空,韓國也小心翼翼地在秦與魏趙之間保持平衡。韓國成為秦的「航空母艦」,秦從容借道韓土,不斷攻擊魏、趙兩國,蠶食三晉。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憋屈許久的魏、趙兩國,聯手想要狠狠地教訓韓國這個「晉奸」。韓國不斷派遣使者向秦國求救,最後經驗老到的陳筮感動了秦相魏冉,秦國斷然出手,魏冉、白起、胡傷三員大將帶領精銳兵團一日行軍百里,突然出現在戰場,在華陽之戰中殲滅魏趙兩國十五萬聯軍。秦救韓之急之切,親密關係一覽無餘。很容易理解,秦軍在閼與之戰中借道韓國,進入趙屬上黨地區,如入無人之境。三晉唇亡齒寒,卻各自為戰,內耗不止,令人嘆息。

閼與之戰的失利,讓秦國清醒地認識到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三晉屢敗,實力尚存,必須採用「蠶食」之策,一小口一小口吃,趙國胡服騎射餘威尚在,應該是最後的主菜。二是,必須貫徹范睢提出的「遠交近攻」整體戰略,務求實效。從地緣格局看,若攻強趙,必先削韓。就近重創韓、魏,根除「心腹之患」,再圖強趙。如果過早和趙國進行對決,基礎不牢,容易陷入戰略被動。那麼這盤大棋從何處下手呢?

(秦強弩的三稜錐箭鏃,圖片來自網路)

上黨是三晉的戰略高地,分屬趙、魏、韓三國。趙上黨郡,有山西和順、榆社以南,壺關以北,沁縣、長子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魏上黨郡有高平、陵川以及嚴城等地區;韓上黨郡,有山西沁源、安澤以及沁水等地區。先清除魏國在河東之地零散據點,後取韓之上黨和魏之上黨,再定趙之上黨,循序漸進,小步快走,最為穩健。而韓屬上黨是整個上黨地區的核心,必須牢牢掌握。在釐清戰略思路後,秦國悄然啟動了分割上黨的系列戰役。

謀上黨,必先得南陽。南陽包括了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河內地帶,向北通過「太行八徑」之一的太行徑與上黨相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華陽之戰後,魏國向秦國進獻南陽,秦國高度重視,在兩年之後「初置南陽郡」,意在將此經營成為戰略橋頭堡。

單有魏之南陽還不夠。閼與之戰後,秦對韓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攻伐凌厲。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拔韓國九城,斬首五萬,次年又攻取了韓屬南陽之地。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王賁伐韓,取十城。至此,整個南陽都都被秦國佔領,對上黨地區形成C型包圍。

秦昭襄王時代,每年幾乎戰事不斷,出擊方向令人眼花繚亂,其本質是誰強打誰。范睢入秦後,和昭襄王一起,重構秦國的頂層設計。遠交近攻的戰略改變了誰強打誰的思路,轉而關注周邊地緣結構的樞紐位置,例如,南陽板塊的野王,韓屬上黨的高都,趙屬上黨的長平。庖丁解牛,重在肯綮,「以無厚入有間,游刃必有餘地矣」,秦人盡得其妙。日後長平之戰是秦對上黨地區的了結。開戰之前,秦國已經完成了對上黨板塊的切割,外圍重要關隘基本為秦所有,戰事一開,秦從容不迫,牢牢佔據主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秦軍隨勢而變,吃一塹長一智,數十年間,零敲碎打,分割上黨,進而雄視三晉,秦得之多矣。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魔國志黃巾之亂》——三國版的神話故事
最強CP來襲!他們扛起三國顏值大旗!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