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無限歌謠季》看台綜「老古董」的自救之道

從《無限歌謠季》看台綜「老古董」的自救之道

不難發現,當網路平台陸續將目光瞄準了小眾化節目,機器人、偶像、街頭文化等新鮮事物接踵而至的時候,台綜似乎就被冠上了「傳統」的標籤——傳統戶外真人秀、傳統音樂類節目、傳統文化類節目。相對於前者的領銜潮流而言,這些「傳統節目」簡直就像是頑固不化的「老古董」。

回顧過去,其實衛視平台的綜藝也曾經歷百花齊放的爆發期。既有《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這些幾十年如一日的「合家歡」綜藝,也有《奔跑吧》、《極限挑戰》這些戶外綜藝的驚艷亮相,而《中國好聲音》、《歌手》熱播時更是成為所有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些經典的節目都曾在當年轟動一時,然而從近來的表現來看,曾經「粗製濫造」的網路綜藝一路高歌,精品不斷,反而是陪伴我們成長的台綜逐漸趨於平淡,讓不少觀眾在感嘆世事無常的同時,也下定了台綜「窮途末路」的結論,那麼台綜就真的走到了山窮水盡嗎?

以衛視平台最普遍也最能反映觀眾需求的音樂節目為例,或許江蘇衛視最近開播的音樂真人秀《無限歌謠季》相對於傳統衛視綜藝的堅持與改變能夠給觀眾一些思考。

最熟悉的陌生人

由於音樂節目的特殊性,為音樂市場輸送新鮮血液的重擔當仁不讓的落在了在此類節目身上,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除卻少部分全明星陣容,同嘗音樂類節目都會選擇以明星導師+素人選手作為節目的主要陣容。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今年年初,在經典國民綜藝《歌手》的第六季節目的開播首期,總導演洪濤未語先凝噎,「我已經儘力了」六個字道盡的不僅僅是這一檔節目的不宜和辛酸,更是傳統音樂節目面臨的窮途困境——

就如同《歌手》所面臨的歌手難求現象,由於高度的同質化現象,一檔音樂節目經過海選、初選、決賽等環節的比拼,一輪輪篩選之下高素質素人資源愈加一票難求。

當節目可使用的資源開始枯竭,能挖掘的歌手都已經唱完一輪,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可能幾個月之前才與觀眾見過面的某素人歌手又出現在了新的選秀節目當中,甚至於他在之前的節目中就積累了不少的人氣,但苦於未曾大紅大紫,從而選擇從頭開始,做個「回鍋肉」

其實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了網綜當中,在剛剛結束的《偶像練習生》中,不僅C位出道的蔡徐坤曾經作為SWIN的成員出道,其餘練習生也多有參加過其他綜藝節目的相關經驗;而在《創造101》中,更是有70%的練習生曾作為女團成員出道。

但仔細說來,其實兩者並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一方面,相比於歌手,「偶像」如今在中國市場依舊是一種小眾的存在,能夠滿足比賽要求的也只有各個公司所培養的「准藝人」練習生或是各位「前藝人」;而另一方面,其實練習生在進入公司後就已經接受了關於舞蹈、唱歌或是rap方面的教學,在這一方面來說,《偶像練習生》以及《創造101》並不是一場關於素人選拔賽,而是「半素人」之間關於實力以及人氣的較量。

就這一方面而言,具有指向性的網綜所聚焦的小眾「偶像」市場,依舊是一片沃土,相對而言,台綜執著的「純素人」無疑是大海撈針,也就顯得愈發艱難。

當素人不「素」已經成為了觀眾默認的套路,那麼《無限歌謠季》所呈現的另外一個極端就給了觀眾足夠的新鮮感。在嘉賓選擇上,節目捨棄了明星+素人的標配,而是將素人換成了在其餘領域的藝人——主持人張紹剛、伊一,相聲演員岳雲鵬,喜劇人楊迪以及演講選手周俊緯。

在知名度上,除卻周俊緯略弱,其餘每一個人幾乎都是觀眾家喻戶曉的明星,甚至有的名氣不比導師的小。但在音樂這個領域上,他們相對於觀眾而言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觀眾見過他們演戲、主持,看過他們遊刃有餘的在自己的領域放光發熱,但到了全然陌生的音樂世界呢?他們也不過是一枚標準的「素人」。

GIF

不同於北京衛視《跨界歌王》中各位來參賽的明星選手原本就有的音樂基礎,這五位歌謠研修生可以說是完全的「音樂小白」,不僅別說各種專業名詞,就連識譜、樂器這些基礎的東西都一無所知。而這樣的模式,一方面對於走入窮途困境的衛視平台而言,即順理的解決了挖掘素人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於更新換代愈加迅速的觀眾而言,看著昔日熟悉的面孔如同小學生一般兢兢業業的在全然陌生的領域埋頭苦學笑點百出,也不失為一種新鮮的體驗。

吃螃蟹的守望者

「素人不夠,改編來湊」,由於素人資源的缺失,就又造成了改編現象的泛濫。大概從前年開始,「老歌新唱」來勢洶洶的開始進入了觀眾的視線。經典音樂加入流行元素,既囊括了年長觀眾對於老歌的懷舊情懷,又符合年輕觀眾對於新鮮感的追球,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第一次改編,是意外之喜,但當第N次還是在玩老歌新唱,尤其是在網路傳媒的大生態下,隨著95後音樂人愈加個性獨立的「音樂廠牌」,說唱歌手新鮮獨特的「街頭文化」等對觀眾而言陌生又獵奇事物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影響下,再怎樣經典的歌曲,被傳統音樂類節目一年如今又一年的熬下去,最終也只能成為一鍋變了味的老雞湯。

同時,相比於台綜主要收視群眾的整體年輕化,台綜的收視群體更加包羅萬象,那麼95後的音樂廠牌或是說唱歌手的地下文化對於傳統音樂節目來說就過於小眾了,所以有著「鎖鏈」的台綜所要做的是既要保證傳統節目的大眾傳播性,同時又要能夠做出新的改變來匹配觀眾的興趣點和審美,讓現在那麼除了「舊酒裝新瓶」,傳統音樂類節目形式又能從那些方面做出改變呢?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無限歌謠季》無疑就是這第一個吃螃蟹的「守望者」。

在節目形式上,《無限歌謠季》捨棄了傳統音樂節目「評論」模式,而是糅合進了衛視平台早已爛如指掌的「真人秀」模式,將整季節目分為了三場演唱會的形式。不論是真人秀,還是音樂節目,對於觀眾而言都不是陌生的存在,但兩者的結合,還是讓人耳目一新。

而為了演唱會最能能夠順利進行,那麼作為無限唱作人的專業歌手們就要分別帶領著五位歌謠研習生從最基本的作詞作曲開始學習,那麼而後的編曲、錄製、練習以及最終演唱會時的成果驗收,每一個環節相對於傳統音樂節目而言都是一次十足的創新。

將小眾題材做出大眾效果我們並不陌生,但將觀眾已經爛熟於心的大眾題材玩出小眾創新,在模式和內容上求新求變,新鮮的表達方式必然會引起觀眾的興趣。

影視小結

層出不窮的音樂節目,或許說明此類節目依舊是綜藝市場的剛需。只是如何才能對傳統題材的創新演繹,如何才能拓寬此類節目的邊界,如何才能給觀眾奉上真正的音樂大餐,台綜依舊道阻且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縱觀這幾年,雖然相比於網綜的高歌猛進,衛視平台的傳統音樂類節目稍顯暗淡,但其實也不乏一些讓觀眾眼前一亮的節目,例如湖南衛視推出的互動音樂節目《我想和你唱》的明星素人的網路同框合唱、江蘇衛視的《蒙面唱將猜猜猜》「面具超人」和「猜評團」的音樂「脫口秀」,再到如今的《無限歌謠季》大眾題材的小眾創新,雖然不如網綜在年輕群眾迅速而廣泛的傳播性,但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為創新節目作出的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rror君 的精彩文章:

穿越老梗玩出「濃情蜜意」,《天生一對》一招拯救「少女心」!
《創造101》背水一戰,中國女團終於要迎來黃金時代?

TAG:Mirror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