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在看諾蘭的《蝙蝠俠》時,我們在看什麼

當我們在看諾蘭的《蝙蝠俠》時,我們在看什麼

文|張三

如果問DC最好看的人物是誰,相信很多影迷回答之前還是要斟酌一下的,可要是問《蝙蝠俠》最好看的是哪一版,那提到最多的必定是諾蘭的三部曲了。

坦白說,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大電影配著爆米花看多了,那麼電影也就跟爆米花似得,吃多了發膩,看多了沒勁。可是諾蘭很高明,他把商業片拍出藝術片的高度,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其如藝術電影的絕對主觀性,而是其給予觀眾的藝術感覺及人性哲學角度思考的藝術價值。

在諾蘭觸電《蝙蝠俠》之前,蝙蝠俠作為DC的主要成員就被消費了很多次,它第一次搬上大熒幕是哥倫比亞公司在1943年發行的《蝙蝠俠》,而在諾蘭之前最近的一次人物演繹是舒馬赫1997年的《蝙蝠俠與羅賓》,可該片的評分也只有5.9分,想對比諾蘭三部曲的平均8分來講,也真是慘不忍睹。

在認真探討諾蘭《蝙蝠俠》這整一系列電影之前,需要先對蝙蝠俠這個人物做一個定位與解析,蝙蝠俠——或者說布魯斯·韋恩,不同於超人與神奇女俠,因為他不來自外星也沒有神力,有的僅是凡胎肉體和從家族那裡繼承來的對高譚市高尚的奉獻精神,當然,富二代和高智商這一標籤就足夠讓他在伸張社會正義打擊小罪犯的時候處於配置和資源的絕對優勢地位。但同樣的,任何一個比他更具有絕對優勢的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蝙蝠俠」,那麼作為蝙蝠俠的韋恩便會有這種不確定心態和底氣的不自信,也就是人類本性中的懦弱。所以,同樣作為超級英雄,蝙蝠俠的思想鬥爭比那兩個超級英雄更要多得多。這在諾蘭的《蝙蝠俠》中有諸多體現,例如當《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及《黑暗騎士崛起》中bane出現時,蝙蝠俠都有質疑自己義警行為的正確與否的這一情節。就本文而言,筆者所撰的不單單是諾蘭電影中的蝙蝠俠及韋恩,而是整部電影所能思考的角度。

社會的平衡:正義與邪惡都是這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

韋恩從失去雙親到蝙蝠俠人物的正式確立,諾蘭用了一部《俠影之謎》來完成它,片中的哥譚充滿了黑暗和罪惡,所有的正義之光都被掩藏在層層黑暗之下,整個社會處於黑暗勢力強勁的失衡狀態,而蝙蝠俠的出現打破了罪犯一邊倒的優勢重新擺正了社會平衡的那桿秤,《黑暗騎士》里的哈維·登特正是那束蝙蝠俠扒露出層層黑暗後閃耀的城市之光,雖然這縷光最終也成了正義與邪惡的「雙面人」,但是,究其根本,到底是小丑的恐怖滅世主義邏輯思想毀滅了哈維還是失去所愛之人瑞秋所造成的致命打擊,這兩個原因都能說個二三,但筆者卻認為有那麼些社會失衡的原因在裡面。

何謂社會平衡,一個平衡的社會光明與邪惡必定是同時存在的,雖然大多數光明是佔據大多數的,可黑暗也要存之十之二三。就如同再公平的高考也有後門,再廉潔的高官也會收一盒煙,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有灰色收入。這是社會平衡運營的一個大方向,正義與邪惡都是這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

蝙蝠俠太厲害了,他所在之處就容不得容黑暗。在打破了黑暗與光明的平衡後完全的光明也會變的真假參差。而把罪惡之人逼至退無可退之地,那麼罪惡就會在其毀滅之地復燃而起。小丑是極致的惡,愈演愈烈的光明之戰讓他帶黑暗再次應戰,而哈維,就是那個夾在中間的犧牲品。

而電影在《黑暗騎士》與《黑暗騎士崛起》中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無政府狀態,除了更好的讓蝙蝠俠起到拯救世界的作用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和為影片製造更大的戲劇衝突外,罪犯實行的審訊制度看似自由主義實則是社會失序的反諷,因此筆者認為諾蘭導演在表現蝙蝠俠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對社會理想主義之時也加入了一些對社會的探討,而這不妨就是刨除影片劇情外所展現的一個思考角度。

人性與社會的剖析:天下太平 誰還需要英雄 ?

人性向來就是一個被人探討了無數次的話題,而在《蝙蝠俠》中也是多次點出,隨著蝙蝠俠的強大,警察的一無是處的表現似乎也有破土而出的趨勢,自然在警察眼中無比強大的蝙蝠俠就是搶佔體現自己社會價值的人,隨著社會的安定,也是時候把英雄拉下神壇然後逮捕這個「目中無人」的城市義警,給警察一個價值體現的好機會。正如電影所說「天下太平,誰還需要英雄」。人性之自私暴露無遺。

電影在探究蝙蝠俠的強大的同時也提出了當一方勢力強大時被勢力波及到的人民所做出的反應與這方勢力的善與惡是否有直接關係的問題,例如,當蝙蝠俠背上殺害檢察官的黑鍋時,他就已經被這個城市的人民所拋棄,而小丑利用人性中的自私和恐懼就已凌駕人性之上。面對善良的極端勢力,普通群眾是無懼的,甚至可以為了自身利益倒戈指責,而面對罪惡的極端勢力時人性中的服從與弱小就越發明顯,在《黑暗騎士》中,小丑給了兩艘船互相殘殺的機會,電影追求的完美主義讓兩艘船都未發生任何事故,但是如果兩艘船毀滅任何一艘,電影是否上升至一個人性本惡的角度不得而知。

美國經濟蕭條下的美國夢

哥譚市一直在被影迷甚至導演本身揣測是哪座城市,紐約或者芝加哥都曾被列舉為可能性城市,但毫無疑問,哥譚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經濟與權力的象徵,隨著電影版本的不斷翻拍和時代科技的進步,電影已經逐漸脫離20世紀40年代的背景,根據《俠影迷蹤》中的經濟大蕭條筆者更甚於將其定位於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危機,而隨後的兩部電影逐漸進入21世紀,科技也更一步發展,科幻與現實也有一定的結合力。諾蘭導演通過經濟大蕭條的大背景,極力展現韋恩家族的高尚情操,這是關懷弱勢群體極強的使命感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騎士精神,毫無疑問這歌頌的是英國貴族階級精神——韋恩對哥譚市獻出了一切,這種高尚節操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韋恩是蝙蝠俠,而蝙蝠俠不一定是韋恩,而是一個美國強大的象徵,在諾蘭的三部曲中,我們就暫且定義蝙蝠俠是韋恩,那麼韋恩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科技能力無疑是當時美國夢的一個縮影。

權力與現實的邊界:蝙蝠俠還是影武者聯盟

另外,電影也對權力和現實邊界進行了思考。蝙蝠俠和影武者聯盟就是兩個掌握大權力而又打擊罪犯的代表,而區別在於前者不殺人的原則和後者對罪惡的極端打擊及對哥譚市的「屠城」舉動。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衝突,蝙蝠俠是自發的義警行為,影武者聯盟更傾向於宗教組織,其信仰就是對罪惡的絕對打擊和對領導者的絕對忠誠,但這種極端的信仰使他們成為自己打擊的罪惡中的一員,類似賊喊捉賊,但是覺得自己本身沒有錯。跟《王牌特工》里的清滅人類計劃只留「純凈」人類相同,都是高端主義者的自我決策和自我領導及自我行動。兩者的共性與矛盾構成了《俠影之謎》和《黑暗騎士崛起》的主要劇情衝突,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一個人賦予權力時?他應該有多大的權力,他該如何區分現實和自己臆想的英雄主義?這個度就是影武者聯盟和蝙蝠俠的區別。

電影的藝術價值:高級的視聽效果

毫不謙虛的說,諾蘭是沒有本質意義上的爛片的,就算某些影片劇情張力不夠,但是他電影中的藝術價值也是在好萊塢電影中極具代表性的。《蝙蝠俠》系列電影的藝術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視覺效果,諾蘭作為一名地道的膠片控逐漸向IMAX靠攏的事情也不是小秘密,在拍《黑暗騎士》與《黑暗騎士崛起》中就有幾十分鐘IMAX佔比,炫酷的科幻效果配上幽暗發冷的場面調度讓觀眾有著非凡的觀影體驗,而諾蘭堅持實拍的特點也保證了影片視覺真實性。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高節奏性和高戲劇張力性的配樂也是電影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諾蘭作為好萊塢的一線大導,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完全主流化,加入了藝術色彩。筆者試圖挖解該系列電影里的人性與社會問題的原因就在於十多年前並沒有達到此高度的商業電影。放到如今,蝙蝠俠的三部曲也是不可超越的地位,筆者一直認為看大場面電影不單純是為了飈腎上腺素,更重要的獲得一些除劇情之外的深度思考,楊德昌有言「電影使人類的壽命延長了三倍」,實則對於筆者或者大部分影迷來講,每看一部優秀的電影,都是一次生命的新體驗。而諾蘭的蝙蝠俠就是這樣的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幕V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幕V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