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盟雙駕馬車輪番上陣勸不動特朗普,大西洋兩岸風暴將臨

歐盟雙駕馬車輪番上陣勸不動特朗普,大西洋兩岸風暴將臨

就在過去的這一周,馬克龍、默克爾,歐盟的這兩駕馬車輪流上陣,希望在華盛頓為跨大西洋關係、世界貿易和世界和平等議題討得積極的信號。然而歐洲人本來就未抱太大希望的盤算恐怕要落空。

馬克龍、默克爾輪番上陣

特朗普不可謂不給歐洲人面子,法國總統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15個月以來以國事訪問規格接待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特朗普也頗懂得「象徵政治」的重要性,甚至和馬克龍還表演了私人的親密秀:特朗普親手為馬克龍拂去肩頭的頭皮屑,據說去年底還給馬克龍寄去了有關兩人關係的剪報,附上了手寫的「這是真的,埃馬努埃爾(註:馬克龍的名字),我愛你!」字樣。

然而,這兩位均以傳統秩序挑戰者身份登上總統位置的政治家能夠為世界政治所貢獻的恐怕也僅限於這些花邊畫面和新聞。緊隨著這些畫面之後的,是馬克龍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中把特朗普的關鍵政策全部批評了一遍,無論是在貿易政策、氣候政策還是在伊朗核協議方面,歐美目前對於世界格局的理解、乃至價值觀的分歧處處可見。在結束正式訪問後,馬克龍向媒體透露,他相信特朗普將退出伊朗核協議。因此,法國總統的華盛頓之行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果。

4月27日,默克爾第二次登門拜訪特朗普,這是一次工作訪問。德美兩國媒體對這次訪問做出了最低限度的期待:至少特朗普不會像去年兩人首次見面時有意無意間拒絕和默克爾握手吧?至少特朗普不會再因為德國的高額貿易順差而直接稱德國人「壞,非常壞」吧?德國代表團顯然也是帶著「底線期待」前往華盛頓的,因為眼前的日程壓力與特朗普近期的態度不容人樂觀:5月1日,特朗普政府將決定是否延長對來自歐盟國家的鋼鋁實施關稅豁免,歐美真將迎來貿易戰嗎?5月12日,特朗普設下的對伊朗的制裁豁免延長期限將至,他真將宣布美國退出當年由德國大力參與斡旋的伊朗核協議、讓中東政局再次陷入不可知的動蕩嗎?

性格帶有典型北德意志內斂、冷淡和距離感的默克爾被認為與特朗普天然地不屬於同一類人,不過默克爾為這次會面也頗花了一番心思:她帶來了一幅1705年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地區的銅蝕地圖作為私人禮物,因為特朗普的祖上來自於這個地區。關於美國總統的德意志血緣的閑聊是否能夠拉近兩人的距離?雖然特朗普也努力做出和諧的樣子,不時稱讚「安吉拉」(註:默克爾的名字)做得「棒」,但是我們也看到,一場二十分鐘的會談、共同進餐、共同參加記者招待會——其中特朗普就美國內政自說自話長達七分鐘——之後,默克爾從特朗普那裡得到的最明確答覆就是「我們走著看吧」。這意味著雙方的在有爭議的議題方面達成的協議為:0。

對於德國政府和輿論而言,這個局面雖在意料之中,但無疑也令人沮喪。大家不無意外地發現,一向以情緒化、選擇性接受事實和「後真相」著稱的特朗普如今異常堅守自己的立場,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歐美能否避免貿易戰?

希望不是沒有,但是渺茫。至少迄今為止特朗普沒有就繼續延長歐盟鋼鋁的關稅豁免作出哪怕是模稜兩可的表態。在特朗普的世界裡,全世界都通過自由貿易——尤其是WTO框架下的自由貿易——「不公平地」對待美國,所以美國不再需要多邊的貿易協議約束自已、讓利於人,而應該回到雙邊貿易協定的老路。在這個話題上,德國實際沒有任何能夠讓特朗普回心轉意的新牌可打。

雖然默克爾表示能夠理解特朗普關於美國貿易赤字的立場,但是也指出德國在美國有大量的直接投資——這種觀點估計很難被習慣於計算直觀得失的特朗普所理解和接受。也許,歐洲人不久就要以牙還牙,美國人必須要為向歐洲市場出口波本威士忌、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和正宗的列維牛仔褲而不得不支付更高的關稅。

耐人尋味的是,無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還是馬克龍,以及默克爾,都在面對歐美貿易爭端表態時強調「我們也希望有公平的貿易」。這是提醒特朗普應該遵守自己參與制定的貿易規則。德國、歐洲對於所謂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的堅持,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路線之間,在特朗普所剩的三年任期內定會發生更多的衝突。

美國會退出伊朗核協議嗎?

非常有可能。特朗普基本否認前任奧巴馬所參與的一切政治、經濟多邊協議,伊朗核協議在他看來就是與德黑蘭「嗜血政權」的媾和。伊朗核問題六國——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加德國——與伊朗在2015年就後者核開發利用問題達成了《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伊朗以履行協議換取國際社會撤銷制裁,該地區的安全局勢也隨之緩和。然而特朗普聲稱伊核協議既「可笑」又「愚蠢」,堅持要以增添附件協議的形式防止德黑蘭獲得製造核彈的能力。為此,美國不惜以重啟制裁作為威脅,核協議岌岌可危。

為了避免刺激伊朗——敘利亞內戰和難民問題、葉門內戰、巴以衝突等問題的解決都不能離開伊朗——從而引發更多歐洲門前的國際爭端,同時又為了挽救維持現有局面的核協議,法國和德國竭盡所能在美國和伊朗之間尋求平衡。馬克龍和默克爾在基本肯定伊朗核協議的同時,盡量朝特朗普的要求方向統一口徑,即承認協議並非「完美」,同時警告拋棄該協議可能會帶來的災難性風險。馬克龍在訪問結束後附議美國,同意為對伊核協議增添內容而重新談判,比如短期內排除伊朗的核活動,長期也應該約束伊朗非核的導彈項目等。這一態度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彈,稱不排除重啟受約束的核項目。默克爾和特朗普在記者招待會上也坦率承認雙方未能就這一問題消除意見的分歧。

德國的國防開支能令美國人滿意嗎?

幾乎不可能。特朗普就職後直觀的經濟賬包括了對美國不公平的軍費開支。在他看來,北約各成員國出資不對稱,不少歐洲盟友把安全防務的負擔留給了美國,省下了應該自己負擔的軍費,這就是赤裸裸地佔美國的便宜。這其中,他對於歐盟第一經濟強國——德國——的國防支出長期低迷公開表達不滿。

按照不具約束力的願景,德國的國防支出應該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雖然德國政府努力提高預算,比如在新任財政部長朔爾茨(Olaf Scholz)計劃於下周三公布的2018財政預算案中,德國的國防預算將從眼下的390億歐元逐步增長到2021年的440億歐元,但是其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可能還會不升反降,幾乎不會超過1.3%。美國新任國務卿蓬佩奧4月27日剛上任就飛往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國家外長會議,最重要的議題:北約首先必須解決內部「不公平」的財政分配問題。據一位美國外交官透露,美國人在行前仔細地研究了德國提供給北約的數字。在會上,蓬佩奧用一個明明白白的「沒有」回答了德國有沒有採取足夠措施以達到國防開支目標的問題。

德國在一波三折組建「大聯合」政府之後,社會民主黨執掌財政部,國防預算方面很難有大幅提升的空間。短期內增加軍事支出,在德國缺乏內政基礎和社會共識。雖然默克爾總理在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會努力增加國防支出,但是德美在這個問題上目標差距之大,使得化解矛盾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也許,馬克龍外交顧問一番自我打氣的話多多少少反映了歐洲人面對特朗普時的無奈:「我們無法改變特朗普的信念和獲勝的競選綱領,但是我們可以和他一起努力,以便他調整自己的決定;或者我們至少共同努力,以減弱他的決定造成的後果——比如在氣候變化方面。」特朗普對於既往規則的蔑視,以及特朗普政府成員的高度流動性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令這一點也陷入不可知。大西洋兩岸,看來要為即將到來的風波、乃至風暴做好準備。

(作者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部美國地方政府大戰邪教的紀錄片,和漫威電影一樣精彩
日本大神級漫畫作者與編輯來滬,挖掘中國漫畫界「原石」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