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聯想集團的股票在過去五年下降了 56%?

為什麼聯想集團的股票在過去五年下降了 56%?

24日新浪財經發布了一條消息,彭博社報道聯想集團淪為全球最差科技股或被踢出恒生指數。

報道中說聯想的跌幅已經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它越來越有可能被從香港的基準股指中剔除。

自從2013年3月被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如今股價已經下跌了56%,市值抹去了58億美元。

據彭博計算,在過去十年之中被剔除出恒生指數的公司,在剔除之前股價跌幅的中值是48%。

聯想集團周一下跌至2009年10月以來最低水平,美國對中興通訊的禁令,以及硬體製造商遭遇全面拋售,加劇了投資者對於中國科技板塊的擔憂情緒。

據IHS Markit Ltd.數據,在恒生指數成份股中,該股是被做空程度最高的個股之一:13.8%的流通股被借貸給了賣空者。

若遭剔除可能引發更多賣出,彭博彙編的數據顯示,至少價值1,070億美元的被動型基金跟蹤恒生指數。

「聯想集團喪失『席位』的風險正在上升,」光大新鴻基在香港的策略師Kenny Wen表示。「從發布時尚的智能手機,到保持電腦業務的市場份額,聯想集團在所有關鍵領域都有麻煩。賣空者這次可能選對了目標。」

你怎麼看待聯想股票的下跌?

@蘭陵笑笑生:國內更貴

價格中美有別,聯想電腦國內更貴。

華為榮耀6 Plus國內售價1999元,同款產品在美國亞馬遜售價折算成人民幣為2950元,差價近1000元;

魅族MX4 Pro 16GB國內售價2199元,國際官網售價3588元人民幣,差價在1000元以上。

小米、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都是海外價格高於國內售價。

華為榮耀6 Plus美國電商售價截圖

聯想ThinkPad X240(i3-4010U處理器、12.5英寸高清顯示屏、4GB內存、500GB硬碟),美國聯想官網售價768美元,按照即時匯率(1美元=6.1966人民幣元)計算,摺合成人民幣為4758元,相同型號、類似配置產品在中國官網售價為5699元(i3-4010U處理器、12.5英寸高清顯示屏、4GB內存、500GB硬碟),差價近1000元。

聯想ThinkPad X1 Carbon2(i5-4200u處理器、14英寸高清顯示屏、4GB內存、128GB固態硬碟),美國聯想官網售價941.46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為5833元,中國官網售賣的配置稍有所升級的機型(i5-4210U處理器、14英寸顯示屏、4GB內存、180GB 固態硬碟)價格則為9399元。

聯想Yoga 3 Pro美國電商售價截圖

聯想Yoga 3 Pro中國電商售價截圖

不僅是聯想官方網站,電商網站上價格也有明顯差距。

同等配置的聯想ThinkPad W540(i7-4700MQ處理器、8GB內存、15.6英寸全高清顯示屏、500GB硬碟),在美國亞馬遜官網售價為1374.95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為8520元,京東官網售價基本在15000元以上(i7-4700MQ處理器、8GB內存、15.6英寸全高清顯示屏、1T硬碟配置,價格為19899元)。

去年十月上市的聯想Yoga 3 Pro,同等配置機型,美國亞馬遜官網(Intel Core M 5Y70處理器、13.3.英寸QHD顯示屏、8GB內存、512GB固態硬碟)售價為1499.99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為9294元,京東商城(Intel Core M 5Y70處理器、13.3.英寸QHD顯示屏、8GB內存、512GB固態硬碟)售價為10999元,差價近2000元。

2011年10月,聯想ThinkPad Tablet正式上市時,香港與內地市場的價格差距高達1700元,引發了消費者和業界質疑。

聯想當時的回應是:確定該定價體系是基於多方因素綜合考慮的,並非針對不同市場進行價格歧視。在今年的政協分組討論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CEO楊元慶也對媒體「喊冤」,稱國內增值稅稅率高達17%,聯想電腦在國內賣得貴實屬無奈。

聯想各系列筆記本,國內價格普遍高於國外價格,其中差價最高的為X系列和W系列,國外售價會比國內低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此前,網易數碼、騰訊數碼等媒體對聯想部分型號筆記本價格進行了對比,指出部分機型存在令人乍舌的一倍之差,ThinkPadT61機型甚至相差一萬多元。被指價格差異過於懸殊的電腦型號主要集中在ThinkPad的X系列、W系列和T系列。這三大系列主要為商務機型,面向商務人士需求,是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採購的重要產品,而這類人群正成為聯想電腦中美巨大售價差異的買單者。

來源:人民網(註:這裡是作者自己標註的。)

@Lawrenc :從宏觀微觀來說都是自找的

某種程度上而言,聯想是自找的。宏觀微觀都是。

大概說倪光南和柳傳志之爭,我的觀點是柳傳志的做法是沒錯的。PC事業上就應該走貿工技,而不是反過來。(樓下某前聯想員工的兄提到了聯想Legend時期的實力問題,確實是,聯想起步實際上很坎坷,當年硬上技術可能活不下來,柳傳志初期的投資實際上是很失敗的,具體細節參照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上冊》))

貿易制裁更多是國家的層面上,輪不到企業來說話。在而沒有被制裁的一般情況下,市場營銷,渠道架設以及人本思想才是把業務做好做強的關鍵。技術很多時候都沒辦法自己一家獨有,完全玩自己的一套,無論是IBM的POWER和蘋果的Mac聯姻還是各種搞日本規則的日系公司,收場都很慘。

蘋果除了手機部門和服務部門外,計算機事業部的增長是非常迅猛的,而其自家的Mac OS並不是決定因素。或者用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戴爾。

戴爾在PC和手機上完全不存在硬性的技術,即使是聯想,也可以說下聯想漢卡,自嗨一下。戴爾完全沒有,(邁克 戴爾當年在大學就如同咱認識的一些寢室電腦大仙,修電腦,打螺絲,公式法撩妹的)但是戴爾的直銷BM使得其上升飛速,在去年的第一季度,甚至奪了一回北美PC第一市佔率。

同樣的惠普,至少在和聯想對應的行業裡面,也沒技術。(惠普在PC業務之外,技術完全不是聯想可以比的,可以排進全球Top25)但是惠普之道影響之深遠。不是惠普手裡的那一大票技術能體現得了的。

貿工技,如果走得踏實,求是。是正確的選擇。

再說聯想所在,我認為對IBM PC事業部的收購是聯想在併購上非常漂亮的一筆,藉助ThinkPad品牌,聯想從一個二線公司變身為一線大公司,而且具有非同凡響的影響力。

至今社會上的言論都還是聯想收購了IBM,這一蛇吞象的形象是非常漂亮的。正是藉助著ThinkPad的金字招牌,成功全球化(儘管聯想在大陸區的銷售佔比超過50%,但好歹是走出去了),也順勢得到了大量的大客戶。

在IBM-PC上,聯想算是賺了一大筆。聯想的優勢在於敢想,敢於去併購,但是問題也在併購上,2004年的IBM-PC併購中,聯想嘗到了甜頭,便走上了作死的道路。

這裡要說的就是聯想在微觀上的問題。

ThinkPad用戶論壇有種論調,認為是一代不如一代,IBM的機器才好,之類的。不能完全這麼說,但是我認為聯想在微觀的產品層面是不得人心的。

惠普之道里:傾聽顧客的意見,對人信任。開放式管理。而聯想差不多是反其道而行之。

ThinkPad廣受好評的7行鍵盤,在2012年被生生去掉了,換成了聯想的6排鍵盤,聯想並不是一個像蘋果的公司,有多條產線,並行生產兩種設計的產品並不違和,對用戶的意見置若罔聞。堅持自己玩自己的。

於是我們現在看到曾經作為商務標配的ThinkPad,甚至沒有在四大裡面佔滿。

14年還丟了華為。這方面可以說是自斷生路了。ThinkPad的老用戶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高凈值人群,丟這部分市場等於送錢不要。

宏觀上,目標戰略是很重要的,企業在短期有一個ONE Strategy,長期有一個BHAG規劃,而看起來聯想是隨波逐流。並沒有花什麼心思。其目標盲目性的典型體現便是:合併回ThinkPad,剝離ThinkPad,成為全資子公司,又合併回來。

宣傳自家手機,到國內市場前三的時候,突然就不出了,開始宣傳摩托羅拉。摩托對市場攻佔不利,馬上又換馬甲。不得10利,不變法也。聯想這個朝令夕改,充滿了玩票精神。缺乏戰略目標,戰術執行上也不那麼行。

內部管理上,POWER-DISTANCE是決定公司能不能齊心協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聯想內部的官僚主義,PD高得嘿嘿嘿。相比華為,完全的反面教材。競對們都在改的時候,聯想巋然不動。這讓人聯想到郭士納在《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裡面談到他90年代初剛剛接手IBM的現象,(門衛不認識自家頭兒,分公司自己玩自己的,對於總公司當作不知道,內部大量的建制派,使得整個公司死氣沉沉)。

管理上也是滑稽的再有,聯想的銷售策略上。這一點可以說是比較可笑的。聯想起步就是靠的出色的MKTG,T+R模式,全國劃區銷售,分區定價。

這在2013年以前是行得通的,京東360還沒崛起,和卓越處於混戰狀態,淘寶的可信度還沒到當下的堅實水準,因為行動電話卡的緣故,很大一部分人還在用2G手機,全移動時代剛剛拉開帷幕。這個時候,聯想的劃區銷售和限價是非常有效的,各個區域之間的沖貨管理出色,水貨的衝擊也不夠狠。然後呢。

2013年以後(Update:普遍而言,我認為2013年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分界線),移動LTE出世,聯通3G的用戶大爆發,電信的攪局(3G時代吃速度的虧,4G相對之前有長足改進),使得大家跑步進入了全時互聯的時代,線上替代線下的時代。

宏觀上技術更迭,圍觀上各大論壇實力損實體店。傳統的劃區優勢蕩然無存,T模式等於是名存實亡了,這會我記得聯想還學了一下戴爾的直銷,學得怎麼樣,就記不得了。

當然聯想還有一個R模式,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批量拿下大客戶,然而如我前面所說,聯想並不傾聽用戶的想法,一個勁地自己玩自己的,被競對超越,利潤下滑,公司受損是必然結果(現在已經是第二的PC份額廠商了,Win10設備出貨量以TrendForce所預測,今年會掉到第三)大客戶市場也丟不少了。

特別是在現在的大環境的廉政風氣下,傳統的採購吃回扣現象被大量清除。政採的利潤也下去了。(畢竟你沒有優勢,也沒有技術,還不好用,又貴,憑什麼要你)(順帶提一下自家這邊以前採購,從老大到跑腿的用得一團火,之後先換蘋果,後換宏碁。)接上,聯想的分區定價為自己贏得了「美帝良心企業」的頭銜,可以這麼說,個人覺得,聯想你要是把八通道/Corporateperks這種存在瘋狂套利潛力的渠道管理不好,那麼最正確的決定就是關掉止損,規避未來的套利風險。

然而聯想還是我行我素,我沒有具體聯想因為8通道而放出了多少實際流入非銷售國的機器的數據,但是在網路上,我總結水貨尤其是聯想的ThinkPad可能有一半的銷量來自非大陸行貨。

楊元慶在去年還是前年說到聯想因為17%的VAT而無法降價,國內就是得高。戴爾和惠普表示,那我們怎麼做到的?分區策略玩不動的情況下還拚命玩,作。(這會倒是想到,聯想敢於繼續這麼玩很可能是因為劃區銷售時代風生水起的人現在該在Director級別了,沉迷於KKR,MKG無法自拔,你們一群渣渣商院學術派的懂個什麼,我給你擺,想當年,我一人躍馬華夏,精簡包裝,搞出萬元奔騰,小夥子,個人多去找小姑娘玩玩,銷售你們不行的……云云)(BCG式調侃:MKG:麻將,K歌,高爾夫/KKD:經驗,感覺,膽兒肥了)再接上,聯想的瞎搞併購問題。

大二時候學習印度蘇司蘭併購德國REPower,因為情況了解不明就瞎買,導致了一出慘劇(全資收購後,拿不到技術),很久以前,得知諾基亞的騷操作,在2008年12月份的時候全資收購了塞班公司,以獨佔系統。

2009的時候,實際上塞班的潛力已經見底,諾基亞還是義無反顧地收購,真心的騷操作。過了快10年後看都是這麼覺得。聯想呢,騷操作*X。

2004年對IBM-PC的收購對聯想是受益匪淺。然而當時IBM出售Think品牌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為PC機的巔峰已經七七八八了,而且利潤率低(IBM的組織結構決定了其運營非常耗錢)。於是出售業務。對於後進的聯想,還是好事。

然而2011年和NEC成立合資公司,以佔領日本市場,嗯,雖然PC是夕陽產業了,但是進入日本大市場,可以理解,OK. 然後,2014年你把摩托羅拉這種過氣到如同殭屍挖掘的貨給買過來幹嘛。之後可能聯想覺得自己錢多,拆資買下IBM的X86伺服器業務,搶先於富士通下手,實際上因為大環境的原因,聯想晚點出價,一樣能買下來,不過這一單可以說無所圖,並不是IBM的技術業務,而且因為國家安全的問題,原先使用IBM伺服器的非本國公司很大概率不會繼續訂購,而更可能轉向惠普。名利都沒圖上。

這之後迅疾買下和NEC的合資公司的全部股份(NEC只象徵性留了一點),這可是2016年,完全不知道聯想的Point何在。因為這一波的收購,實際上聯想在之後對富士通PC的收購中明顯遇到了財政問題,有傳言是為了顧全楊元慶的面子,楊的能力先不說,就他那句我覺得同類公司的CEO都拿那麼多,我也該拿一個多億。。。這業績,好意思嗎?(當然好意思,錢$),之後出售摩托羅拉的股權其實就已經是缺錢了。

聯想拖了一年以後,總算在去年第三季度末尾完成對富士通PC的收購。富士通PC的產品,我有過很多推薦,是好東西。然而在這個設計泛濫的年代,聯想不靠併購,自己也完全能做得出來。富士通作為日本第一大ICT企業。核心技術一個都沒有給到聯想,這個也是嘿嘿嘿(現有幾個方案,掌靜脈識別,CLEARSURE,整體都更類似於解決方案的東西)現在因為W10面部識別的成熟,掌靜脈識別的技術優勢有沒有都很難說。又是一個空殼子。

傳言聯想還打算收購東芝,以及對松下的PC也有興趣(不過已經被拒絕,Update:聽說這個傳言我很震驚的,Let"s Note的90%用戶都可以歸屬在高凈值客戶裡面,單品利潤極高,銷量很小,市場窄。聯想是賣廉價電腦出身,即使有ThinkPad作為前置,也很難做好松下。)(ThinkPad即使在IBM時期也是有高低端的,Let"s Note只有頂端,對於聯想是很棘手的)。聯想把整個日本市場現有的PC大包圓並沒有什麼用。越來越低的利潤率會讓報表非常難看。

如果東芝PC能賣個和富士通PC差不多的價格,很快就有機會聽說聯想解體什麼的。。。

總之,綜上所述,聯想在用戶哲學,人本精神,目標戰略,併購業務,甚至於本身的銷售手段上表現都挺難看,如果 不是聯想強大的製造能力(至少不會被卡生產)和生猛的銷售團隊(還能跟上節奏,僅僅是沒有了優勢),聯想的業績估計會更加難看。畢竟在宏微觀都滑成這樣,還能維持運營,已經是燒高香了。和聯想無利益相關,純粹閑聊Update:兩天沒看,這是又要破千的意思,於是加註一些東西,以對得起觀眾。嘿哈 。開幾天評論,以便於討論,4.26晚以上。

@klxmouse

淘汰機賣給政府採購客戶

聯想PC:除了PC市場自身萎縮以外,許多用戶對聯想印象惡劣。

聯想有兩大用戶群體:

1政府採購客戶。

2看廣告過來的初次裝機客戶。

初次裝機被坑正常,遷怒不遷怒都有道理,我們看看政府採購:聯想是中國政府採購第一大品牌,政府採購網上銷量榜至少前十佔九(畢竟政府採購提倡中國品牌,DELL HP什麼的不太好看),然而政府採購腐敗頻發、外行領導,聯想一度把半淘汰的硬體冠以「商務機」型號,堂而皇之高價中榜,體制內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那是誰用誰受害。

過去還好,政府採購不限單價,花比市場貴一倍的錢買就是了,反正公家出錢,大家也就是鬱悶鬱悶。

後來政府採購限制了單價,2015還是2016年科員用台式機限價4000塊,聯想給出配置是:17屏幕,集成顯卡,2G內存,上一代的I3 CPU(這種情況在最近嚴打了FB和提高了限價以好轉不少)。

中國是大政府,僱員頗多,這麼多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每天開機就卡,卡機就罵,你覺得他們影響光環之內聯想PC有銷路么??

特別是:這種情況嚴重的時候,正是智能手機國產品牌發力、Android三星壟斷地位正在被國有品牌擠占,當時大概是小米崛起在前,華為OV追趕在後,大家對聯想能有好評嗎,他能轉手機嗎?

@sunRise:不走高精尖,喪失機遇

謝邀。這個問題我想詳細的說一說,實際這個問題牽涉到很多很大的問題。要說得深刻一點,得說到當年聯想的柳倪之爭。

柳先生和倪院士的路線之爭是關於聯想未來的發展之路,實際也有點是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

當年倪院士認為聯想應該發展晶元等高科技路線,不要走代工打工之路。

柳先生認為應該結合實際,走那條路太苦,走組裝代工之路,先賺錢再說(這裡引用「一言不合就賣萌」的發言,他說得更詳細:「93年底倪呼籲技工貿的時候,電子部和中科院都已經批了聯合項目上馬了,預算94年會到位。柳第一是認為聯想在全球市場佔比小,搞不動自研晶元,二是柳認為倪跳過他來搞項目是侵權,所以不同意。」)所以走技術路線在當時是完全可能的,如果當時做了,現在不可能被老外在晶元上拉開這麼久。

排名第一的答案反對走技術路線,這裡我很害怕這種思想誤導國人。購買技術,永遠只是一時的選擇,不能成為永遠的選擇。

戰術上的勝利,永遠比不上戰略上的勝利。如果是我個人而言,我肯定要走倪院士的路,因為再苦再累,自己的技術一旦有了,那是非常好的,好處大到不可言說。

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組隊開發自己的技術,比如量化模型,比如我們系統。尤其對國家而言這點特別重要,自己有這個技術,強過購買一千萬倍。

但平心而論,柳先生的路也不能算錯,我個人認為兩者的路都沒錯,一個開發自己的技術,一個先賺錢養活自己。所以聯想曾經賺大錢如日中天,但沒有高精尖的核心技術,當PC不再成為趨勢,聯想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聯想的錯誤,主要有兩個:

一 賺到錢以後,沒有走高精尖的技術之路;

二 移動互聯網興起以後,沒有抓住機遇;

試水手機,但沒有做好,也沒有堅持。購買IBM的PC業務更是一個敗筆,IBM在PC業務還OK的時候都賣掉,那時大家都看到趨勢已經變了(補充:我看到很多人說收購IBM電腦業務沒錯,使聯想變成國際公司,但這思路是有問題的,這是一個短期利好,不是一個長期利好,短期內變大,資源還是沒有投入長期發展,這就是短視。就好像一個病人調理身體,你給他一劑猛葯強身,短時間內他生猛了,但只是迴光返照,對病人危害更大。

更何況連競爭對手都要拋棄的盈利業務,購買是真的明智嗎?不管是個人,公司還是國家,都要有大局和長期戰略思維,不要贏了戰術,輸了戰略,戰術上贏了戰略輸了最後還是會輸得很慘。)實際上,聯想今天的這一結果在當初柳倪之爭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但這件事並不能怪柳傳志先生的接班人楊元慶先生,因為他承接的是柳先生的路線,而柳先生一直到現在,對聯想的影響力都大於楊先生。聯想作為我們國家曾經很好的企業,我個人當然希望他復興,賺大錢,如果聯想能打破桎梏,開發自己的核心科技,就能重新變強大。

個人還以為,這對我們國家的發展也有借鑒作用,我也希望祖國強大,我們不能永遠走代工之路,發展技術是必須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問 的精彩文章:

如何評價當年柳傳志與倪光南之爭?

TAG:百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