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馳名中外的元代青花瓷

馳名中外的元代青花瓷

元代的青花瓷器處於成熟期,蜚聲中外、馳譽藝林。青花瓷的特點是:胎質白、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上大多有鐵褐色小點。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質瑩潤但常有積釉,積釉有時如淚痕。

元代青花原料有進口和國產青料兩種。經過對兩種原料的測試表明:進口料中除含鈷外,還含有高鐵和低量的錳,以青花色澤濃艷、有鐵鏽斑和黑褐色斑點為特徵,採用影青作面釉,多用於描繪高大器物上多層次的繁密紋樣。大部分呈色青翠,有一部分過燒的瓷器青中泛紫,欠燒的則青中帶灰。並且,色濃郁而無暈散,白中閃青的底釉襯托著濃艷的藍色紋飾,顯得明亮動人。、

而國產的青料中含錳量高、含鐵量低。青花色澤藍中閃灰,色勻而無散暈,一般施以乳濁的卵白釉。國產料所畫的青花瓷,大都屬小件,紋飾簡單、較草率。

元青花紋樣特點為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稱為「滿畫」。這是元、明兩代特有的繪畫技法。一般是紋樣勾線後填色留空白,如花、葉、山石、人物衣紋均有這一特徵。覆蓮瓣之間多互不相連,其中多畫卷草或雜寶;蓮瓣輪廓通常為一粗一細兩根線條,不另填色;雲啟用粗細線條雙勾三層,中間加飾水波荷花、花卉、瓜果和馬、鴛鴦、雲雁等;菊花多單層花瓣,雙層的較少;海水紋精細工緻,有魚鱗狀左右背向漩渦,浪花如芽狀尖細排列;撇口瓶及碗的里口沿畫回紋、卷草紋,其他器物上也常見用回紋、卷草紋作邊飾;龍身細長、疏發、蛇尾或火焰狀尾、細頸、頭較小、單色或雙角,龍鱗有斜方格紋或加渲染等,三爪或四爪,不見五爪;風頭似鸚鵡,魚鱗狀細羽片,l一5條長羽尾;麒麟畫成鹿頭、牛蹄、馬尾;卷草紋無中心連續波谷線,各個紋樣單位分開畫,與明初畫法有別;人物著色用豎筆上下渲染,在濃筆邊線內梁淡色或衣紋留白。除此之外,特徵性紋樣還有:蕉葉紋中莖滿色、蓮葉呈規矩的葫蘆狀、牡丹花葉肥大規整、竹葉尖向上、蝌蚪狀雲紋、梅花全開的呈五個圓圈、枝幹上有刺狀小枝等。

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蓋內不施釉,器胎輪旋紋粗糙,接合處有明顯凸起介面。常見的青花瓷器物有:

帶蓋梅瓶:小口、豐肩、瘦底,器蓋內心帶子榫以防滑動,與宋代梅瓶相比,有體形高大、弧腹下收、造型挺拔、重心升高的特點。

玉壺春瓶:分圓形和八棱等幾種;口外卷、細頸、坦腹,與宋玉壺春瓶相比,曲線增大,更加俏麗優美。

罐:有肥矮型和瘦長型兩種。肥矮型的直口、溜肩,肩以下漸廣,至腹部最大處內斂,平底,口徑大於或等於足徑;瘦長型的為直口、短頸、溜肩、平底,口徑一般小於足徑;有些罐上有蓋,如荷葉形蓋、獅鈕蓋等。

碗:有敞口與斂口兩種碗;敞口碗為深腹、小圈足,足內無釉;斂口碗的口沿內斂。

盤:器型較大,一般為折沿,有菱口與圓口兩種,圈足,砂底。

高足杯:口微撇,足有竹節和圓形兩種,足近底處放大。

匝:為古代盥器,平底,一邊帶流,流下裝飾一小圓系。

扁壺:小口,有四系,為元代的特有造形。

大盤盤口有採用菱口的,鳳形壺與八楞缸為特有造型,只有元代才有。

青花瓷一出現,即佔據了我國瓷器生產的主導地位。儘管此時其他種類如青瓷、白瓷、單色釉瓷和彩繪瓷也在生產,但它們都無法和色彩幽雅、釉面潔白、生產工藝相對簡單、適宜大量生產的青花瓷抗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輝煌藝術99 的精彩文章:

耀州窯的藝術特色

TAG:輝煌藝術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