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例異常血常規結果引發的思考

一例異常血常規結果引發的思考

標本檢驗經過:患者,男性,11歲,因腹痛、關節疼痛於2017年11月1日到我院就診。門診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異常增高(WBC157.73×109/L),儀器白細胞分類未出結果,血小板嚴重減少(PLT25×109/L),如圖1所示:

圖1 初次血常規檢測結果

根據複檢規則(WBC>30×109/L,HGB9/L),確認標本信息無誤,無血凝塊,當日室內質控在控、儀器運轉正常、試劑在有效期內,用另一台血球儀(D5-CRP)進行複查,結果如圖2:

圖2 複查後血常規結果

疑是血液病,立即進行人工推片,瑞氏染色後鏡檢,發現異常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偶見原始細胞,血小板數減少,散在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瑞色染色後的鏡下血細胞形態

由於經驗不足,對異常細胞形態把握不準,遂與患者父親取得聯繫,告知結果異常,晚些取結果。立即將情況反饋給科室副主任朱文元,請其對該血片進行處理,鏡檢後白細胞分類:N:1%; L:2%;原始細胞佔3%,異常淋巴細胞佔94%(疑似腫瘤性),異常淋巴細胞胞體較大,胞漿量少,核漿比大,核染色質疏鬆,胞核不規則,可見摺疊、扭曲、花瓣、切跡樣等核形。後與患者及家屬取得聯繫,見患者皮膚蒼白,貧血貌,頸部皮膚見多處出血點,觸及脾大,全身淋巴結腫大不明顯。患者父親訴,患者之前因骨折到某醫院就診過,後因發熱、腹痛、骨痛、四肢無力等癥狀再次就診。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血象結果,疑似為原始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考慮到本實驗條件不足,遂建議患者到貴醫或省醫血液內科做骨髓活檢、流氏細胞檢查、分子生物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

思考與學習:

1、血常規作為臨床常規檢測的項目之一,看似簡單,其實內容複雜多變,需要每個檢驗人員具備紮實的檢驗技能及細胞形態學知識,才能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準確、快速的出具檢測報告,從而不耽誤患者的診斷治療。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惡性淋巴瘤

(1)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由於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在造血組織(特別是骨髓、脾和淋巴結)異常增殖並浸潤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一種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見於兒童及青壯年,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白血病類型,在成人白血病中ALL明顯低於AML,男性多於女性。臨床上起病多急驟,發熱、中至重度貧血、皮膚粘膜及內臟出血,全身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輕、中度肝脾腫大較其他白血病為多見,骨關節疼痛及胸骨壓痛較明顯,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發病率較高,可發生在病程的任何階段,完全緩解期發病率較高是白血病複發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ALL診斷目前採用細胞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MICM)診斷模式。分型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HO)2008標準,認為骨髓塗片中原始/幼稚淋巴細胞比例≥20%即可診斷。我國常根據淋巴細胞的大小將ALL分為三類:L1原幼淋細胞以小細胞為主,大細胞﹤0.25(25%)。L2原幼淋細胞以大細胞為主>0.25(25%)。L3 大細胞為主,胞質較多、深藍色,多空泡呈蜂窩狀,稱BurKitt型。

(2)惡性淋巴瘤(ML)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癥狀。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清楚,病毒學說頗受關注。已發現EB病毒可引起人類B淋巴細胞惡變而致Burkitt淋巴瘤。根據瘤細胞分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兩類。病理學特徵在霍奇金淋巴瘤為瘤組織內含有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和特異性的里-斯(Reed-Steinberg)細胞,HL按照病理類型分為結節性富含淋巴細胞型和經典型,後者包括淋巴細胞為主型、結節硬化型、混合細胞型和淋巴細胞消減型。NHL發病率遠高於HL,是具有很強異質性的一組獨立疾病的總和,病理上主要是分化程度不同的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或網狀細胞,根據NHL的自然病程,可以歸為三大臨床類型,即高度侵襲性、侵襲性和惰性淋巴瘤。

3、二者血象區別:

(1)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血象: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低於正常,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片中可見少量幼紅。(2)白細胞計數多數增高,少數可高達100×109/L,1/3的成人ALL白細胞數可正常或減少,分型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增多,可大90%。「籃」細胞(塗抹細胞)易見,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缺如。(3)血小板計數低於正常,晚期明顯減少,可伴血小板功能異常。當低於20×109/L時,可引起嚴重出血。

(2)霍奇金淋巴瘤血象:常有輕或中等貧血。白細胞輕度或明顯增加,伴中性粒細胞增多,少數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晚期淋巴細胞減少。骨髓被廣泛浸潤或發生脾功能亢進時,可有全血細胞減少。

(3)非霍奇金淋巴瘤血象:初診病例大多血象正常。當疾病進展,骨髓受侵,脾功能亢進,慢性失血,以及由於放射/化學治療等,可出現貧血、白細胞和(或)血小板減少。惡性淋巴瘤侵犯骨髓者並不少見。並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時可呈現白血病樣血象和骨髓象。

血液其他檢驗,疾病活動期血沉加快,鹼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常升高,

案例後續追蹤:本次案例中,由於高度懷疑是原始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故對患者的血清進行乳酸脫氫酶(LDH)及男性腫瘤全套檢測,結果為鐵蛋白(SF)1717ng/ml(正常值:30-400 ng/ml),LDH為2457U/L(正常值:100-200U/L)。我們進一步對患者的血清進行了EB病毒的相關檢測,結果發現:抗EB衣殼抗原IgG抗體陽性,抗EB核抗原IgG抗體陽性,以及抗EB病毒衣殼抗原高親和力抗體陽性。要進步一步明確還得通過骨髓細胞學檢查,免疫病理檢查,以及分子生物技術等確定。遺憾的是之後未能成功與患者父親聯繫,追蹤具體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陽檢驗 的精彩文章:

TT與FIB的檢測原理及其區別

TAG:金陽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