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和下西洋真的沒卵用,為何鄭和之後中國航海技術急速衰落?

鄭和下西洋真的沒卵用,為何鄭和之後中國航海技術急速衰落?

鄭和下西洋有許多偉大的正面意義,這個教科書上說了很多,我就不背課文了。這裡只想說鄭和下西洋的實際作用,我個人的看法是基本沒什麼卵用,既然如此,為什麼還前前後後七次下西洋,我用一個非常不雅又十分恰當的詞說就是——為了裝逼。

鄭和

好吧,不要著急爆粗口,我們來看看下西洋的真實目的。雖然教科書說什麼為了加強和東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更為了傳達大明和平的心聲這類扯的蛋都疼的屁話,但起初的目的很簡單——為了找建文帝。

畢竟朱棣這個藩王搶了正牌皇帝的寶座,怎麼掩飾也心虛,偏偏那個建文帝又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麻煩了,萬一哪天這個正統的天子振臂一呼,要奪回屬於他的寶座,那跟著建文帝混的人一定會人山人海,自己這個冒牌天子恐怕分分鐘得玩完。

於是朱棣想方設法要找到建文帝,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麼弄死他,要麼軟禁他,這樣自己才能睡著覺。於是朱棣派出了胡瀅和鄭和二人分頭出去找,鄭和也願意出海,因為航海是作為阿拉伯人後裔的鄭和的長項,他也正好借這個機會去朝拜他們回教的聖地——麥加。

朱棣

等到後來,尋找建文帝的下西洋就變成了朱棣建立東亞新秩序——朝貢體制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收拾東南亞不聽話的小嘍啰,例如爪哇、暹羅等,一方面忙著給其他聽話的小弟發大禮包。通過大棒和胡蘿蔔的手段建立整個東亞世界的新秩序。

雖然也有貿易,但大家都懂得,這種貿易更多的是送,這也是傳統了。東南亞眾小弟為了能得到胡蘿蔔又不被棒子揍,自然願意當大明的小弟,紛紛獻上當地的土特產,例如香蕉、菠蘿、草裙子、鹹魚干、猴子之類的好玩意,偏遠的地方甚至獻上了長頸鹿這樣的稀罕貨,號稱麒麟,哄的朱棣飄飄然,當然不停地撒幣了。朱棣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用來抵消自己這個來路不正的皇位自卑。

龐大的船隊

這麼瘋狂的送,國家當然開支極其巨大,老百姓當然負擔非常重了,所以到了朱棣的兒子,就是那個走路不利索但腦子非常利索的仁宗朱高熾那裡,果斷的廢棄了這種賠錢賺吆喝的狗屁買賣。

到了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宣宗朱瞻基手裡,因為之前朱棣打回來的交趾(越南)又脫離了大明,導致明朝失去了控制南海的地理優勢,很多海外藩國多不來朝,為了挽回不能繼續裝逼(罪過罪過)的損失,派年老色衰,啊不是,是年老體衰的鄭和進行第七次下西洋。也是這一次,鄭和完成了朝拜聖城的心愿,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一代偉人就此隕落,死後葬在南京弘覺寺地宮,南京牛首山那個墓是衣冠冢。

紀念鄭和下西洋的雕塑

到了憲宗成化皇帝,就是那個喜歡老女人萬貴妃的主,也要玩下西洋裝逼的遊戲,當時的兵部侍郎一看急了,心想這個頑主要玩的話國家這點錢能被他燒光,一著急把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有的航海資料,包括造船、氣象、航路等等全部付之一炬,這個行為直接導致後世中國的航海能力斷崖式下降,再加上封閉政策的影響,中國在海上再無作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明朝浙江大夫眼中的各個地圖,後人稱之為「地圖炮」
如果當年崇禎遷都南下,明朝還有救嗎?

TAG: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