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人營收翻3倍,有人虧損10多萬,共享廚房是香餑餑還是燙手芋?

有人營收翻3倍,有人虧損10多萬,共享廚房是香餑餑還是燙手芋?

共享廚房如雨後春筍般瘋狂增長,吸引了眾多資本和大牌的注入。

然而,看似前景一片大好的背後,卻是暗流涌動。

未來的共享廚房真的大有可為嗎?

01

入駐商戶紛紛反映

共享廚房問題重重

在餐飲業縱橫數十年的老於,最近卻在共享廚房上吃了虧。

「我們剛準備營業,消防局就過來檢查,說我們所在的共享廚房污水、油煙排放設施不達標,證照也不齊,直接給查封了。現在我很多設備都在裡邊扣著,搬不出來,除了等也沒轍了。」

老於的故事並非個案,在共享廚房這股風口上多次上演新人笑與舊人哭的戲碼。

曾有餐飲人調侃:「共享廚房就像一個沒有座位的美食廣場,但在建設上又不如美食廣場完善,這種模式遲早會死亡。」

共享廚房的時局真有這麼緊張嗎?

1、監管力度不強,營建能力很差

「我們設備都安裝好了,他們的水電、排煙還沒有做好,這是什麼運營能力?」

老魏是一個快餐連鎖品牌的老闆,3年前經朋友介紹接觸到了共享廚房。他原以為共享廚房是為餐飲企業提供場地的地方,應該在工程營造方面會有很強的專業性。

但實際經歷過才知道,現實果然很骨感。

「最初選擇共享廚房,就是看中了他們方便,可以不用自己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忙前忙後,可進駐之後才發現,他們駐店人員太少,很多事情還要我們自己來,就像有一次我們廚房突然跳閘,他們駐店的工作人員都在忙,等了二十多分鐘才過來修。」

現在的老魏對共享廚房可算是失望之極,「簽了半年的合同,正常營業也就三個多月,三個站點加在一起,前前後後損失了十幾萬,這可比開一家不賺錢的餐廳損失還要大。」

2、增值服務只是噱頭,實際操作看體量

身處蘇州的李涵與老魏有著相似的經歷,但與老魏不同的是,李涵是被所謂的平台增值服務所誘惑。

李涵在蘇州開了五家中式快餐店,但由於資金的限制,她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開新店。直到她無意中接了一個共享廚房的招商電話,才讓她眼前一亮。

「因為聽說只需要花很少的租金就可以在中心商圈開店,所以我動心了。同時,平台還會提供低價食材貨源等增值服務。」

無論是絕佳的地理位置,還是低價的優質貨源,對李涵來說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兩個月後,李涵的快餐店在兩個共享廚房站點同時開始了。

但經營之後才發現,原來共享廚房所謂的增值服務都是有前提的。

「他們介紹了很多供應鏈企業給我們挑選,但是每家供應鏈企業都是要有採購基準線,就像土豆達到10噸,可以每斤便宜1毛;達到30噸,可以便宜2毛等。可是我們門店數量太少了,連他們基準線都達不到,並沒有拿到想要的低價,甚至有時會比菜農的價格還要高一些。」

02

問題正在逐步解決

盈利模式已經清晰化

雖然共享廚房現在問題頗多,但仍然有很多餐飲從業者利用共享廚房賺得盆滿缽滿。比如,在山西經營了21年麵店的梅小兵就是其中的幸運兒。

他通過入駐共享平台,把品牌從地方走向北京,迅速的開了三家外賣店,並在平台的幫助下,外賣訂單數量從2307單,增長到6781單,翻了三倍之多。

在梅小兵看來,共享廚房現在還在發展階段,許多小平台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隨著平台與企業契合度的增加,平台自身特色化的打造,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現在市場上比較具有規模的共享廚房平台

1}平台提高門檻,商家更有競爭力

「平台在管理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篩選標準和門檻,既是對食品安全負責,也是對好的商家負責,如果不做篩選,日後不僅管理難,還會出現很多問題。」

某共享廚房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之所以以前會出現「幽靈餐廳」(即無證小作坊),主要由於線上平台很難對商家進行完整的資質審核,客觀上為一些不具備資質的經營者提供了機會。

為此,現在該平台除了會審核入駐企業的基本資質以外,還會要求所入駐餐企,要有單月可完成20萬元訂單的能力,以及會對商家未來一年的售賣商品規划進行審核。

而在商戶正式營業後,平台還會對商家進行每月的訂單量進行追蹤,如果商戶長時間不能完成平台制定的基礎任務,很有可能會被替換出共享廚房。

儘管上述這些做法,讓很多商家覺得有些嚴苛。但同為共享廚房的經營者、金百萬創始人鄧超則表示:「共享廚房出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儘可能的幫助商家解決問題,提升自身能力,如果連基礎的要求都沒有,平台發展都成問題,又如何幫助企業提升?」

2}平台系統化,商戶清晰化

在熊貓星廚運營負責人手機里有一個APP,通過這個APP相關負責人可以實時看到餐廳操作間畫面。

「我們現在每一個操作間里都會有攝像頭,這些影像資料會直接上傳到空間,每位商戶也都可以隨時關注到自己門店的運營情況;每間共享廚房的店長和店助可以看到該店所有的商家情況;公司則可以看到所有的門店運營情況。」

當然,APP監控只是系統管理中一小部分。除此之外,現在的共享廚房也有像餐廳一樣的標準化系統流程。

食雲集就有一套自己的生產動線系統。

他們會要求每一位商家嚴格按照「生進熟出」、「後進前出」的規則進行生產後,再由公司下派的負責人進行不定期的抽查管理,從而保障運營規範。

共享廚房平台通過系統化的管理,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商戶的監管能力,讓監督部門可以有證可查;另一方面,則可以避免商戶在採購、加工、出品等環節出現問題,影響到平台和商家的利益。

3}平台提供賦能服務,助商戶快速發展

如果說,上邊兩種做法是為了保證平台更加的合規,那麼真正可以增強平台與商家契合度,幫助平台實現盈利的就應該是金百萬共享廚房創始人鄧超所說的「賦能」。

「我們現在可以為入駐商家提供北京銀行30到100萬的授信,幫助他們解決擴張時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賦能,只有商家有力量了,才可以開更多的店,給我們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進而實現盈利。」

金百萬共享廚房

對於賦能這件事,許多共享平台的經營者都與金百萬不謀而合。有的平台可以為商家提供第三方外賣平台的大幅度補貼;有的平台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市場;還有的平台可以為商家招聘員工……

共享廚房平台通過賦能的方式,幫助商家得到提升的同時,也使得商家更加的認可平台的能力。這樣有序的雙向選擇之下,達到「雙盈」的目的。

03

共享經濟會是下一個「新租賃」?

處於風口上的共享廚房,引得覬覦者垂涎三尺,一時間妄圖從中分羹者不在少數,這也使得共享廚房一經面世就面臨著「兩極分化」的危機。

一廂是共享廚房經營者把自己設定為「房東」的角色,通過收租來盈利;另一廂是經營者則定位在「品牌孵化器」上,想要通過包裝服務,通過後端全套解決方案服務於餐企。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營模式,哪個更適用於當下的餐飲業呢?

在餐飲投資專家、紅餐網專欄記者吳憨子看來,未來共享模式想要發展,不是把閑置的廚房、設備作為有償服務,應該把「共享」理解為「分享」,做成像滴滴、愛彼迎、途家那樣的「新租賃」。

簡而言之,共享廚房的經營者需要兼具「房東+品牌孵化器」兩種角色,在自己擁有資源的同時,也要會運作管理,才能發展下去。

記者手記

近期採訪了多位共享廚房經營者,在與他們溝通時發現,許多共享廚房的落腳點都在餐飲服務上。

但現在大多經營者都是看到共享廚房的風口半路出家,也就造成了共享廚房同質化嚴重,不盈利的情況出現。

誠如吳憨子所言,掌握資源的同時,也要加強餐飲領域的管理技能儲備,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作者:源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餐網 的精彩文章:

顧客沒飯吃餐廳沒人用,員工到底因為什麼要離開?

TAG:紅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