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鉏麑:被國君派去刺殺權臣卻被權臣感動到自殺

鉏麑:被國君派去刺殺權臣卻被權臣感動到自殺

原標題:鉏麑:被國君派去刺殺權臣卻被權臣感動到自殺


詩曰:鋤麑刺盾, 奉命而來, 不賊恭敬, 竟自觸槐。


鉏麑讀chú ní,鉏麑是晉國著名的大力士,生平勇敢而又懂得禮體。

晉靈公姬夷皋執政時期,貪圖享樂,殘虐不君,受到了正直的佐政大夫趙盾多次勸諫,因此晉靈公感到非常膩味,就派遣武藝高強的鉏麑去刺殺趙盾。


趙盾是何許人也?趙盾,嬴姓,趙氏,死後謚號為「宣」,當時的人們將其尊稱為趙孟或者宣孟,他也被稱作趙宣子。趙盾是趙衰的兒子,在趙衰死後繼承了趙氏家族,成為了晉國的一流政客。趙盾是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衝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鋤麑去行刺的時間很早,凌晨三點多就到了趙宣子的家門口,當鉏麑潛入了趙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趙盾的房間,發現門已經大開了。原來趙盾勤於國事,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嘴裡還喃喃念著勸君的話。趙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晉國人,實在不忍心刺殺趙盾,便又退了出來。


鉏麑為難地在門外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意思就是:一個人平居時候,都畢恭畢敬,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這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失信於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殺他,又失信於君王,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裡能夠在世上做人呢?便一頭碰死在門口的槐樹下。

這種記載來自左丘明之《左傳》,太史公採用這種看法,錢鍾書解釋說:「蓋非記言也,乃代言也,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當然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西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TAG: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