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高原學校綠意濃

高原學校綠意濃

利用教學綜合樓的樓頂平台,精心打造的「空中生態園」里,青海省西寧市行知小學教師和學生一起種植、養護的太空南瓜、白草莓、月季等70多種蔬菜、花卉生機勃勃……這個「生態園」是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快樂園地,也是學校美化環境,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把校園綠化作為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使一批又一批海拔在數千米的高原學校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生機盎然,「環境育人」理念下的生態文明教育在這裡有了新的內容。

綠滿校園環境好

走進西寧市第二十一中學,白牆灰瓦的徽派建築與蘇州園林風格完美結合,使校園宛若江南水鄉。隨便走幾步,但見垂柳拂堤,綠樹環繞,孔雀信步,白兔憨然,師生快樂學習其間,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這所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學校,綠化面積已達到3.58萬平方米,近4000名師生既是這些動植物的主人,也是直接受益人。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董林說:「好的環境不僅能給師生創造一個舒心舒適的學習生活氛圍,更能豐富師生的情感意識和人文體驗,讓師生感悟生命、親近自然。」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青海考察。他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師生成長成才的舞台。要做好校園綠化,編製綠化規劃、培養綠色習慣、建設綠色校園。」青海省政協副主席、省教育廳廳長王絢在近期召開的青海省校園綠化文化座談會上這樣要求。

為此,青海堅持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啟動實施「校園綠化」行動,把校園綠化工作統一納入國土綠化整體部署,並厚植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環境育人功能,把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基地。

文化校園藏底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象徵著生命、健康、活力、希望的綠色,是青海省各級各類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題。

青海大學有個眾人皆知的「三個百萬」之說,即每年在教學、科研、綠化三方面分別拿出100萬元的專項經費。海東市為了把全市需要綠化的622所學校整體「染色」,向全市中小學生髮出倡議:大家親手栽樹,澆水培土,綠化校園。幾年的努力下來,一批名副其實的「綠色學校」在海東產生……

多年來,青海在校園建設中注重將園林設計和樹木種植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如今的青海校園裡,桃李滿園、楊柳依依……無不點綴著校園的四季生活。此外,青海還組織各級各類學校充分挖掘課程內涵,根據學科特點,有機滲透環保知識,依託各校豐富的生態資源,開發校本教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校園綠化,是把優美的環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營造立德樹人的育人氛圍,讓全體師生時時處處浸染在綠色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之中,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濃濃的綠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美的心靈教育。」青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王志明說。

綠色教育入人心

校園綠化既是樹木,也是育人。

2017年底,青海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校園綠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根據各地各校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地域條件和學校辦學規模,實行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對學校校園環境進行合理規劃,按照教學區、生活區及運動區等不同區域的功能特點進行綠化布局,達到校園顯要位置景觀化、校內道路林蔭化、空閑地帶綠色化的目標,促進形成「校在林中、林在校中」的校園景觀,使每一個校園成為展示青海綠色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基地。

嘗到了綠化工作帶來的甜頭,今年青海林業部門將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於支持校園綠化工作,在全省部分學校打造校園綠化樣板示範學校。到2020年,青海各學校的綠化達標率將達到90%以上。其中,東部農業區達到95%以上,環湖地區達到90%以上,青南地區達到85%以上。

校園綠化,成了青海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重要抓手。目前,以綠色校園為主題的「綠色教育」已在全省各地廣泛開展起來。近日,青海又組織召開校園綠化文化座談會,對全省的校園綠化文化工作再一次作了部署。今後,青海將繼續以改善校容校貌為突破口,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說話,把學校建設成為充滿綠色、有自己的個性、環境優美的花園,讓校園綠起來、美起來,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青海高原的美麗風景。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30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煙台大學:校城融合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他聳立成一座精神的珠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