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陸面板產業追趕20年 2019年產能有望全球第一

大陸面板產業追趕20年 2019年產能有望全球第一

大陸面板產業追趕20年 2019年產能有望全球第一

每日經濟新聞2018-04-26 18:41:52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大陸企業顯示面板出貨面積達到6900萬平方米,位居全球第一。與晶元產業一樣,液晶面板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回顧液晶面板產業20年追趕之路,或能給晶元產業發展帶來一點啟發。

每經記者 莫淑婷    每經編輯 陳俊傑

近幾天,在評論中興事件時,不少人對我國電子產業的評價是「缺芯少魂」。實際上,在10多年前談起類似話題時,更常用的一個詞是「缺芯少屏」。當時中國大陸不僅缺晶元,還缺顯示面板。為了改變「少屏」的現狀,政府投入巨資支持京東方等企業發展。

如今,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為代表的面板企業,在全球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大陸企業顯示面板出貨面積達到6900萬平方米,位居全球第一。

與晶元產業一樣,液晶面板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回顧液晶面板產業20年追趕之路,或能給晶元產業發展帶來一點啟發。

工信部官員:2019年產能有望成全球第一

1998年,中國大陸開始嘗試自主生產面板,吉林彩晶從日本DTI(東芝和IBM的合資企業)引進了一條第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其後因技術、資金、市場等一系列因素而夭折。2003年,京東方宣布收購韓國現代電子TFT-LCD業務並投資建設第五代TFT-LCD生產線,隨著2005年成功投產,大陸自此告別沒有自主液晶屏的時代。不過,由於面板行業當時開始進入衰退周期,京東方面臨虧損。

面板行業的周期性指的是當某一種尺寸的液晶面板進入市場以後,由於滿足了某方面比如筆記本電腦顯示屏的需要,企業利潤會猛增,其他企業看到此景就紛紛投資生產這種尺寸的液晶面板。於是產品很快供過於求,價格大跌,各家企業的利潤驟減甚至陷入虧損。與此同時,面板價格的下跌讓液晶顯示的應用範圍迅速擴大,更多的用戶開始使用平板顯示,這又導致產能不足價格上漲,然後企業再次投資擴大生產。

事實上,液晶產業的特殊性在於,液晶顯示有一個在社會中越來越廣泛應用的過程。液晶面板的大幅度降價,使得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需求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冒出來。這也意味著,面板企業必須先承受周期中的虧損,並堅持投資興建新一代生產線,然後才能迎來更大的產量及利潤。

曾經幾乎壟斷世界市場的日本液晶生產企業,就因在1993~1994年液晶面板行業進入第一個周期時削減了產量,給了韓國企業異軍突起的機會。同樣作為後來者的大陸面板企業,也是在行業進入衰退周期時加大擴張力度,實現突圍。

2009年,還在虧損中的京東方開始大舉擴張,連續上馬了合肥6代線和北京亦庄8.5代線,掀起了一場「液晶風暴 」。一夜之間,全球主要TFT企業全部改變了對技術封鎖的態度,紛紛要求啟動在大陸建設液晶高世代線的項目。2010年,華星光電在深圳光明新區投資建設8.5代液晶面板項目。

從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時間發生了很多改變。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在2018中國國際顯示產業大會表示,過去的一年,大陸有多條面板線投產或開工建設,特別是10.5/11代面板線以及多條6代AMOLED生產線開工建設,讓大陸距離顯示面板第一大產區的地位越來越近。面板產能有望在2019年成為全球第一。

以京東方為例,2017年年報顯示,當年京東方顯示屏出貨近4億片,位居全球第一。其中,顯示和感測器件事業智能手機LCD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市佔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筆記本電腦顯示屏市佔率升至全球第一,電視顯示屏升至全球第二,顯示器顯示屏保持全球第二。

群智諮詢研究總監張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依賴政府的大力支持,包含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帶動廠商積極地在中國大陸投資面板產業。其次,製造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以京東方等為代表的領軍企業,在面板行業不斷探索,積累了大量的本地化人才,同時積累了一定的製造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後續的產能擴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需求的拉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面板產業地崛起。」

張虹提到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對於面板產業來說極為重要。面板產業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沒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在面板產業是玩不轉的。同時,面板產業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這方面如果政府不予支持,或者說提高獲取土地的成本,任何面板企業都將很難進一步發展。

比如京東方綿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總投資465億元人民幣,佔地1200畝,建築面積達到了70萬平方米;華星光電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總投資465億元,用地面積99.2萬平方米;重慶惠科(HKC)日前也剛宣布將投資400億元在鄭州建設11代液晶顯示工廠。

大陸面板的崛起,也為下游彩電廠商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壓力,而此前大陸彩電企業的液晶面板全部需要進口,缺乏對上游核心部件的議價權。

TCL集團高級副總裁、TCL多媒體CEO王成告訴記者,「目前基本上從小尺寸到大尺寸面板,大陸廠商都有量產。85寸面板可能少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是我們的障礙,相信實現大尺寸面板大規模量產的時間不會太久。」

大部分核心配套依賴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大陸已經摘掉了「少屏」的帽子,但是顯示產業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與晶元產業類似,大陸面板產業核心關鍵材料高度依賴進口。

張虹告訴記者,「從上游材料的品類來看,國產材料覆蓋率超過50%,但是核心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依然處於初級階段。從金額來看,8代以上的高世代面板線的上游材料及設備的配套率低於10%,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果僅從全球TFT-LCD用玻璃基板市場上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大陸面板廠商對外依賴程度非常高,90%以上的份額集中在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等幾大廠商手中。事實上,大陸在高世代線用的玻璃基板上一直處於空缺狀態,目前已建或在建的10.5代線的玻璃基板配套全部依賴外部。

「上游的國有材料以及設備廠商技術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較差。」張虹說,在很多尖端技術領域依然有待突破,暫時無法實現穩定的量產供應,是限制本土化配套率提升的關鍵因素。

集邦諮詢光電研究中心研究副總邱宇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韓企業之前先後依託於本地面板產業崛起發展上下游產業鏈。除了面板以外,不管是在化學材料還是基礎工業機械方面,日韓企業發展時間都比較久,這個技術需要時間的積累。」

事實上,大陸面板廠商也非常希望面板材料能夠儘快實現本土化,但是材料的驗證周期長、成本高,進程十分緩慢。「如果是在電視面板生產線上進行材料驗證,從第一道工序開始到最後一道工序結束,需要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而且每一次驗證需要花費面板廠商至少500萬元的成本。」華星光電COO趙勇在一次會上曾解釋道,「驗證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所以我們非常謹慎。」

相關部門也意識到進一步提升本土化配套率的時機已到。據中國電子報報道,工信部電子信息司處長王威偉在第五屆平板顯示上下游產業技術市場對接交流會上指出,工信部正準備對進口設備政策進行調整,會將一些已經突破的新品種加入優惠政策名單當中。同時,工信部還會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支持本土化材料和設備企業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3部電影賣了38億!開心麻花放棄IPO,是因為傍上了「大款」?
一波接一波,美國、澳大利亞對中國這種商品出手了!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