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性:我們選擇了商品or營銷重塑了我們

女性:我們選擇了商品or營銷重塑了我們

作為一個普通的女性消費者,我們在商業廣告中被置於什麼樣的地位?是我們選擇了商品,還是廣告塑造了我們?Third Person Effect的局限下,我們對自己消費行為與商業廣告位置的思考到底走了多遠,還不知道,寫寫看。

就我短暫的現代生活經驗而言,沒有人能不消費活下去。

「消費」是一張大網,從不正眼看某個誰,一下網住所有人。其中廣告算是「消費」花的大力氣之一,我們所踐行的大部分消費活動,都能從廣告中看到熟悉的影子。

而大多數的我們卻低估了廣告的力量:可能用力過猛,可能潤物無聲,但終究只是一個信息源,在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牽線搭橋,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也是社會已知價值觀的反映,是「mirror」。於是再把時間線回放遠一點,發現我們對鑽戒和不渝愛情的自動聯繫始於戴比爾斯,所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詞。一百多年前藍色代表女性,而粉色代表男性,廣告營銷促使現狀完全相反,這時候廣告是「mold」,社會價值或許不經意間是廣告的產物,是廣告塑造了我們,而非我們自由選擇商品。

講廣告定位所針對的不同target consumers,女性又被畫出來單獨得一險要陣地,畢竟女性也真的從未讓商家失望過:追求自我認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低自尊(Low Self-esteem),更感性,都讓女性更容易從腰包里掏錢。法國學者讓·波德里亞(Jean Baudfillard)也為此提供了依據:女人之所以進行自我消費是因為她與自己的關係是由符號表達和維持的,那些符號構成了女性範例,而這一女性範例構成了真正的消費物品。

傳統的廣告中,女性往往被刻畫成性對象(sex objects)和家庭主婦(happy housewives)。也就是所說的「男性凝視(the male gaze)」,這一觀念首先在電影研究中被題主,指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常常是被凝視的客體,而非主體,這一現象也在廣告中具有普遍性。隨著三次大的女性主義運動浪潮,很顯然越來越多的女性不再願意接受自己只作為被征服、被觀賞的對象而存在,而主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權利,向原有的社會結構,習俗等發出挑戰。

廣告營銷常常通過強調人的imperfections來創造消費需求。比如,1920年牙膏和漱口水廠商為了推廣商品,在廣告中說,你是個漂亮女孩,周圍朋友都喜歡你,可是你知道嗎?他們接近你的時候都得強忍著—他們永遠也不會告訴你,你的呼吸很難聞。聽著是不是和現在某個綠箭的電視廣告如出一轍?而其實在這之前口臭並不在美國被認為是很大不了的毛病。

與之相伴的還有塑造完美的憧憬對象。由此女性追求「美」的特質被無限放大和利用,我們也被不斷告知要保持年輕漂亮和體面。a4腰,巴掌臉,能放硬幣的鎖骨,女性被不斷具體的偏見和要求追著跑。廣告中更是通過明星,模特完美無瑕的肌膚,無懈可擊的身材,包括如今自媒體上宣揚的「lifestyle」和網路紅人打造的精緻生活(然後賣衣服),為普通消費者塑造一個崇拜和希望無限靠近的對象:基因差別加後天努力造成的個人差異,在此刻只需要錢就能抹平。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難以不為所動。

另外插一句,我也觀察到國內廣告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暫時不能說是中國獨有,但值得一說:國內很多女性廣告營銷都是打壓式的,針對低教育水平,年紀大的女性群體更甚。舉極端但簡潔易懂的微商廣告詞(苦笑):「美不美,一盆水;卸了妝,全是鬼」。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通過打壓造成心理恐慌從而引導消費。

當然,女性依然被物化,被刻畫成sex object的現象在國內依然大範圍存在。比如我打字之餘隨手打開淘寶點進淘寶頭條一共下滑兩個頁面看到的(不止這三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屁崽 的精彩文章:

TAG:屁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