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秦漢都城與自然環境關係研究》隨筆

讀《秦漢都城與自然環境關係研究》隨筆

讀《秦漢都城與自然環境關係研究》隨筆

本書為徐衛民老師關於秦漢時期都城及其自然環境研究之著作,內容涉及秦建國到西漢滅亡的八百年時間。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本書分為九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了本書的內容;第二章為秦漢時期關中的自然環境狀況,從氣候、水環境、植被、土壤和地形等當面對秦漢時期的自然環境進行了介紹;第三章為秦漢時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利用,通過傳世和出土文獻資料、考古發現展現了秦漢時期政府對環境的保護政策,包括對動植物的保護,但是作為都城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與繁榮相伴而來的是巨大的副作用,人口的增加、宮殿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木材、糧食和水源,因而對森林和耕地的開發力度加大,因而造成水土流失嚴重、黃河變成黃河,生態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當中。

第四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秦都城,介紹了犬丘、秦邑、汧、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的考古發現並分析其遷都原因,前期主要是為了東進擴張獲取更又是的地理資源並擴大領土,以雍城最為翔實;第五章為秦都咸陽,詳細介紹了秦都咸陽的都城、宮殿和道路;其中提到甬道、復道和閣道,甬道為兩邊築造夯土牆的秘密道路,在秦漢時期也用於戰爭的運輸,王子今先生《秦漢交通是》亦有討論,在三國時期的戰爭中之應用為其最後階段,激動戰要求更高的靈活性因而甬道在戰爭中作用減弱,然而這種形式並沒有消失,唐玄宗時期為了秘密出行娛樂也修建了大量的「夾城」,今年見於報道的唐長安城東北角也發現夾城遺址;其形與漢代的甬道如出一轍,都代表了特權階級(主要為皇帝)的道路專權,原其本初,或為軍事之用,抑或雙軌並行,至於後世則僅剩權利、娛樂之用,由此可見其變遷;至於閣道,本書未詳細介紹,王子今先生認為類似棧道,據《水經注》記載似多見於山路崎嶇之地,不知咸陽城中的此種閣道是何等形制,或為木柱支撐架在空中;至於復道,多雲上下兩層,想來並不難理解,不過或長數里、數十里、數百里則難以想像,木材之消耗甚大,恐不現實,其他學者尚有討論,如夯土抬高之道,莫衷一是,余嘗以為與甬道相類,然二者同出,並非一物,或曰築高土模擬復道,其工程亦不小,仍未見諸考古發現,不得而論。

第六章為西漢長安城,介紹了西漢長安城的功能分區:宮殿、市場、居民區、禮制建築等,比較了漢代和秦都城的異同,繼承由又創新,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禮制建築、文化設施和外郭城上,漢長安城雖在西漢之後不如往昔,但仍舊作為幾個小王朝的首都,幾年來的發現認為在漢城之東北角,或以為不然,至於唐代早中期仍舊有在此活動之記載,另外,妹尾達彥先生認為在唐代,漢長安城仍舊具有一定的規模,有作為離宮的作用,也有作為西北防禦之地的作用,相對於曹魏之三台、鄴城之金墉城實在是巧妙得多,防禦功能的確很少聽到,觀點很新穎;第七章為秦漢都城的里制研究,對秦漢時期里制的組織結構和作用進行了探究;第八章為秦漢都城附近的帝王園囿,對園囿進行考察並歸納其特點:依山而建、山形水勝,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宮苑結合,苑中有苑、功能眾多、影響深遠;第九章為秦漢都城附近的帝王陵墓,介紹了秦漢的君主帝王陵墓,歸納其特點:影響越來越大、修建嚴密的防範措施、從墓而墳到高大墳冢、厚葬制度盛行、建築在山環水抱的高地上、不循規蹈矩等,漢代的則著重介紹了陵寢、陵園、陵邑的制度及其影響,漢之陵邑類似今日之衛星城,或可為今日城市建設之借鑒。

本書是一本基於歷史地理學和考古學的專業著作,內容豐富,其中前幾章最是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如果再添加一些城址平面圖將會更加有利於讀者的學習和理解。都城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秦漢時期都城藉助良好自然環境而修建,自然環境為政權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和地理優勢,同時人為的改造自然也繁榮了都城,對政權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都城的建立和繁榮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

2018年4月25日

於陸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諸葛潤之 的精彩文章:

TAG:諸葛潤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