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五卅運動」領袖劉華:

捨身取義為勞工

這是五卅運動爆發時上海總工會的遊行隊伍。「五卅慘案」發生當晚,中共中央決定組織行動委員會,發動全上海罷市、罷工、罷課。同時,決定公開上海總工會組織,劉華任副委員長兼第四辦事處主任。

劉華,原名劉熾榮,字劍華,四川省宜賓縣泥溪鎮陳車沱(現新泥村)人,1899年9月10日出生。他是早期中國工人運動傑出領袖、「五卅運動」時期著名烈士。

新華社發

新華社成都4月22日電(記者 吳文詡)清明節前後,近萬名幹部群眾自發來到四川省宜賓縣烈士陵園紀念堂舉行紀念活動。早期中國工人運動傑出領袖、「五卅運動」時期著名烈士劉華的英雄事迹陳列其中。

劉華,原名劉熾榮,字劍華,四川省宜賓縣泥溪鎮陳車沱(現新泥村)人,1899年9月10日出生。1923年8月,劉華進入上海大學附中半工半讀,當時上海大學由中國共產党參與創辦。在校期間劉華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探索馬列主義真理。在鄧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教育和引領下,同年11月劉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2月9日,為抗議上海日本紗廠無故開除40餘名工人,拘捕4名工人代表的惡劣行徑,上海4萬餘名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第一次舉起反帝國主義的大旗,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二月罷工」。劉華是這次罷工的前沿總指揮之一,他與工人同吃同住,寫標語、印傳單,募集捐款,組織宣傳演講,鼓動工人參加罷工。最終,在全國各界的聲援下,不可一世的日本資本家與工人談判並簽約,罷工運動取得勝利。

「二月罷工」的勝利,不僅鍛煉了上海工人的戰鬥能力,也使劉華聲名鵲起。隨後,他被工人擁戴為上海日本紗廠工會委員長。5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劉華又被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

1925年三、四月間,日商紗廠資本家破壞「二月罷工」復工協議的事件不斷發生。5月15日,顧正紅帶領工人據理力爭合法權益,反對日商關廠的陰謀,然而該廠竟開槍屠殺工人,製造了「顧正紅慘案」。顧正紅的犧牲也成了「五卅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5月30日,上海2000餘名青年學生、工農大會在租界內散發傳單、發表演說,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遭遇英國巡捕開槍射擊,打死打傷我中華同胞,由此釀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五卅慘案」發生當晚,中共中央在上海開會,決定組織行動委員會,建立各階級反帝統一戰線,發動全上海罷市、罷工、罷課。同時,決定公開上海總工會組織,劉華任副委員長兼第四辦事處主任。

大罷工在上海堅持了三個月之久,參與者僅以產業工人計即達22萬人以上。劉華為了組織和領導上海工人,「廢寢忘食、積勞成疾、幾至不起」,肺病日重。

9月,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聯合,加緊鎮壓「五卅運動」。11月29日,面對險惡形勢,劉華不顧病體,在前往南市公共體育場參加群眾大會時被捕,之後黨組織多方設法營救未果。12月17日,劉華遭「秘密槍決,滅屍不宣」,犧牲時年僅26歲。

劉華犧牲的第三天,上海總工會向全國發表通電,要求全國工人悼念「我們最親愛最勇敢的領袖」,「踏著我們領袖的血,繼續奮鬥!」12月30日,中共中央機關報《嚮導》周報在頭條用醒目標題刊出《悼劉華同志》,盛讚「劉華同志及其他積極奮鬥的戰士,領導全中國的勞動群眾向帝國主義和軍閥示威,造成了這半年來轟轟烈烈的五卅運動」,並稱劉華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劉華烈士犧牲已經90餘年,但他捨生取義的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崇高理想而努力奮鬥。劉華昔日家鄉泥溪鎮如今風景如畫,百姓生活富足,成了宜賓縣岷江蔬菜產業園核心區之一。2017年底,全鎮GDP達到4.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82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47萬元。

王盡美:三首小詩與27年人生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新華社發

新華社濟南4月21日電(記者 蕭海川)1925年8月,青島。病榻上的青年,面貌英挺、身材清癯,卻已是病入膏肓。他想說話卻不時被劇烈的咳嗽打斷,咳出來的是一口口鮮血。前來探視的同道友好,見到這一幕不禁潸然淚下。

青年並不討論自己的病情。在彌留之際,他向身邊的同志留下遺囑:「希望全體同志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和為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鬥到底。」

他就是王盡美,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今年是王盡美誕生120周年,但他生命的刻度永遠停在了27歲。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辭世的一位。

「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這是王盡美寫於1918年的一首小詩。那一年他剛滿20歲,剛剛在家鄉考取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青年人的筆下,沒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歡暢,沒有「金榜題名時」的自得。唯有對時代的冷眼相觀,在胸中鬱結起一股熱血豪氣。彼時中華,國雖泱泱,萎靡傾頹,列強斜睨。這一年,國門之外,硝煙漫漫,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這一年,國門之內,槍聲四起,爭權奪利魚肉百姓的軍閥混戰仍難見休止。

王盡美在泉城求學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這份半月刊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刊載了諸多有關社會改造的文章,抨擊時弊,啟發青年覺悟。

「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這是王盡美最為著名的《肇在造化——贈友人》。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921年在寫下這首短詩後,他便將「盡美」變作自己的名字,來彰顯自己的志向與主義。那就是為全人類實現盡善盡美的社會理想。

也是在這一年,他與鄧恩銘作為濟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赴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多年以後,中國走出歷史陰霾的道路探索,都會追溯到這次非凡的會議。對王盡美來說,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滬上歸來的王盡美,轉身投入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導下,他在山東建立中國共產黨山東區支部,擔任書記。1922年1月,他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7月,他再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他所參與起草的《勞動法大綱》,成為這一時期黨指導工人運動的綱領。

山海關、秦皇島、廣州、天津、濟南、青島、青州、濰縣……王盡美四處往來奔波,為民族振興、人民覺醒貢獻著光與熱。長期的忘我工作與艱苦生活,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結核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抱病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等,直至在工作的最前線溘然而逝。

「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1961年,同為中共一大代表的董必武揮筆寫下了這首《憶王盡美同志》,追憶英年早逝的革命戰友。

斯人已逝,英魂長存。在王盡美的家鄉,今天的山東省諸城市,一座王盡美烈士紀念館承載著當地百姓對他的思念與牽掛。王盡美的紅色基因被一代代後人所繼承,他的兒子、孫子、曾孫都先後緊隨他的足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一條光明、正確的道路上繼續不息地奮鬥向前。

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張伯簡

張伯簡,1898年生於雲南省劍川縣,白族。1926年8月,張伯簡參加省港大罷工,領導群眾開展鬥爭,因積勞成疾,不幸在廣州病逝,年僅28歲。

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4月23日電(記者 丁怡全)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古城內,白族民居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城而過,通達古城中心劍陽樓。劍陽樓往南不到200米,有一棟莊嚴肅穆的二層小樓——張伯簡紀念館。目前,紀念館布展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預計今年內開館。

2017年,劍川縣決定把張伯簡革命史實陳列室搬遷到這棟小樓內,並更名為張伯簡紀念館。受當時條件限制,1987年投入使用的陳列室設在劍川縣景風公園的一間老房子里,面積不到50平方米。「陳列室雖簡陋,但每年清明節,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人不少。」在陳列室工作了8年的張麗萍介紹,張伯簡紀念館開館後能夠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張伯簡,1898年生於雲南省劍川縣,白族,早年曾入滇軍。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革命風暴席捲全國,為追求真理,他辭去滇軍中的軍需官職務,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

在法國期間,張伯簡參加了由趙世炎、李立三等人組織的「勞動協會」的活動和法、德兩國工人運動,在鬥爭實踐中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冬在德國柏林加入共產黨。

張伯簡忘我地投入到無產階級的革命浪潮中。1922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在巴黎共同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被選為組織委員。他身在異域,卻時刻關心家鄉的革命,寫信給雲南學聯,鼓勵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同年秋,張伯簡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成長為一個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實際鬥爭經驗的馬克思主義者。

1924年,張伯簡回到闊別5年的祖國,在上海和京漢鐵路從事革命活動,繼而從事黨的宣傳工作,任中共中央出版部首任書記,負責過黨刊《嚮導》和《中國青年》的編輯發行工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他從上海給故鄉親人的信中說:「甫至上海,即為團體工作羈滯,責任所在,義不容辭。」「伯簡現在和將來,都要從事民族革命工作,生活早東暮西,實無法顧及家庭。」

1925年1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張伯簡被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代理團中央農工部主任。1925年秋奉調廣州,擔任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軍委書記等領導工作。

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張伯簡還努力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他編纂的《社會進化簡史》一書,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我國較早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闡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理論著作,在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中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時,該書被列為學生的課外讀物。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曾將此書作為學習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史的書目予以推薦。

1926年8月,張伯簡參加省港大罷工,領導群眾開展鬥爭,因積勞成疾,不幸在廣州病逝,年僅28歲。

張伯簡犧牲90餘年後,他的家鄉劍川縣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劍川縣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五網」建設打牢跨越發展基礎,以全域旅遊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編輯:張艷 責編:馬志偉

來源:呂梁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興縣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興縣走進大戲台 戲曲迎元宵
興縣元宵佳節「秀」花燈

TAG:興縣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