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函谷關:秦晉爭奪的重要關口,到漢武帝時為何又東移三百里?

古函谷關:秦晉爭奪的重要關口,到漢武帝時為何又東移三百里?

函谷關,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一座關口,漢代以前在今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縣東北。它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東西相互交往,函谷關是必經之地,人們只有穿越山谷而過。山谷中兩邊懸崖峭壁,深險如函,像個匣子一樣,歷史上通稱函谷,人們又稱之為天險。

函谷中崖壁之上松柏茂密的遮天蔽日,谷底道路狹窄,車不能並行。春秋時這裡為晉國所有,據說晉國就是據此「天險」而阻擋了西面秦國的入侵。

到戰國時,秦國佔領了這個地方,便開始在谷中設置了關隘,叫做函谷關,從此,「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也就由此而得名。

戰國時群雄紛爭,東面中原的幾個國家多次聯合攻秦,秦國憑著函谷關的險要地形,抵擋住了幾個國家的聯合進攻,最後還出兵關外,吞併了東方的六個國家,統一了中華。

函谷關在古代歷史上,還有一件很重要的歷史事件,那就是老子準備出關西遊秦國時,被關令尹喜留下,請老子寫些東西,於是,千古流傳的《道德經》就在函谷關誕生。「老子出關」、「紫氣東來」等著名的成語也是源於此關。

後來,劉邦進關中滅秦時,他迴避了這條險要的通道,而是從南面攻取武關進入關中,這是進入關中的另外一條路。另外從北面由臨晉到朝邑也可進入關中,但是要兩次渡過黃河,也是很不容易。所以,古代入關中雖然有三條路可行,但是只有函谷關這條路較為方便。

由於函谷關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而且易守不易攻,它在古代戰爭中對於保障關內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函谷關在秦漢時期一直實行著「日入則閉,雞鳴則開」的制度。漢代還專門設置了關都尉在此駐守。

到漢武帝時期,函谷關這麼重要的一個關隘卻被東移了300里,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自漢朝建立之後,關內的長安作為都城,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漢武帝時有個樓船將軍楊仆,他是河南宜陽人,而宜陽在靈寶縣東,屬於關外,別人因此老說他是關外人,他為此很不高興。

於是,楊仆便向漢武帝請求,他願用自家七百家奴及家資將函谷關東移,漢武帝為了使關內之地更廣闊些,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這樣,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楊仆在函谷關東三百里外的新安縣東,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原來的函谷關從此就被稱作「舊關」,並改置為弘農縣。而遷至新安縣的函谷關,被稱為「新關」,也叫「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

東漢末年,為了防備黃巾起義,曾設置了八關都尉,新的函谷關為八關之首,該關一直到魏齊王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才被廢棄。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匈奴最終的沒落:被曹操分而治之,單于僅存名號而無實權
北魏開國三朝元老崔浩被誅族,真正原因並不是「國史之獄」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