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岳霖《知識論(上、下)》:知識究竟是什麼?

金岳霖《知識論(上、下)》:知識究竟是什麼?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200種第49種

「想知道」的衝動構成了人不同於動物的本質差異之一。

從牙牙學語的孩提時代起,人就不斷地詢問「這是什麼?」「為什麼如此?」之類的問題。這種詢問反映了人類特有的好奇的本性。它是人類的知識所以能形成的根本動力之一。

在中國哲學中,知識論領域仍是一片無人耕耘的處女地。當然,也並不是真正沒有人窺視過她。但真正填補中國哲學中知識論領域空白的,應是金岳霖的巨著《知識論》一書。

《知識論》一書使金岳霖成為中國知識論領域的開拓者,而不是中國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的奠基者。理由是,金岳霖並不是像康德那樣,把知識論看作是哲學的核心。相反,他卻仍然沿襲康德之前的哲學傳統,堅持認為本體論或玄學是哲學的核心,是知識論的基礎。他指出:玄學(形而上學或本體論)是「統攝全部哲學的」,這種論調當然和康德是大相徑庭的。其實,康德對形而上學的要求太高,能夠滿足這樣要求的形而上學微乎其微,或者說,這樣的形而上學是難以建立起來的。

金岳霖在《知識論》引出了一種特點理論,即正覺中心論。只有從正覺出發才能保證認識到外物及其理。

金岳霖在《知識論》的末尾指出:「這一整本書可以說是正覺底分析,不過開頭注重正,現在注重覺而已。……本書可以說是始於正覺終於正覺。」正覺說是金岳霖整個知識論的基礎。所謂正覺是指正常的感覺者在感覺活動中正常地感知到外物或外物的一部分。其要點在於感覺者的正常,感覺活動的正常。有了這兩點,就可以保證直接地感知外物。

金岳霖正是憑藉正覺而把感覺內容和外物同一起來。他認為正覺是感覺者和外物的「關係集合」。正常的感覺或正覺的內容是特殊的,但它又同時是類型化的,即它可以為同類中的其他感覺者共有。這樣的感覺內容,金岳霖稱之為「客觀的呈現」或「所與」。

「所與」不只是感覺內容,而且是外物或外物的一部分。就這樣,感覺內容和外物就在所與的基礎之上同一起來了。正覺說是金岳霖試圖克服感覺內容和外物之間的鴻溝說的大膽的理論嘗試,這種理論在哲學史上不失為一種創新。但它的困難在於正覺只是感覺中之一種,與正覺並列的感覺尚有錯覺、野覺、夢覺、幻覺等等。在錯覺之類的感覺中,感覺者並不能直接地感知外物。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論,金岳霖設法為自己的正覺辯護,認為正覺比其它的覺基本、原始,其它覺之發現要依賴於正覺。這一立場使他乾脆撇開錯覺、野覺、夢覺、幻覺等,而直接從正覺入手。

《知識論》一書的又一個特點在於它避開了心、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問題。金岳霖說:「本書沒有一章討論心物,心物兩字也不常見。」

他躲避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從分析「心」字入手。他認為,「心」不是一實體,而是「思想能力」。對「心」字的這一解釋幫助了金岳霖在形式上也拋開了「物」的問題。他說:「本書根本不願意用『心』一字。不用這一字似乎可以減少許多問題,同時不用這一字,物字底問題也可以撇開。既然如此,哲學上心物之戰,當然用不著討論。這不但省事,而且本書以為,知識論根本用不著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這樣,金岳霖通過語言解釋的方法把「心物」的問題解釋掉了。

目 錄

上冊

導言

第一章知識論底出發方式

第二章本書出發方式底理由

第三章所與或知識底材料

第四章收容與應付底工具

第五章認識

第六章思想

第七章摹狀與規律

第八章接受總則

下冊

第九章自然

第十章時空

第十一章性質,關係,東西,事體,變,動

第十二章因果

第十三章度量

第十四章事實

第十五章語言

第十六章命題,證實和證明

第十七章真假

作 者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字龍蓀,出生於湖南長沙,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被譽為「中國哲學界第一人」。

金岳霖是第一個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融會中國哲學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學體系的中國哲學家。他創建的哲學體系,其中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論道》一書是他的本體論。《知識論》一書是他的知識論,即通常所說的認識論。他的知識論是以他的本體論為基礎的。這個哲學體系,不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金岳霖走過的哲學之路及其創建的哲學體系,為研究中國哲學,推進和發展中國哲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何炳松《通史新義》:寫全國國民都應該也都能夠閱讀的通史
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現代日本學的鼻祖

TAG:商務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