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徽人驕傲了,有中國最大的縣級區,唐詩里最美的地方,歷史悠久

安徽人驕傲了,有中國最大的縣級區,唐詩里最美的地方,歷史悠久

原標題:安徽人驕傲了,有中國最大的縣級區,唐詩里最美的地方,歷史悠久



作者:趙汗青

在古老的汴水之濱,鑲嵌著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中國最大的縣級區——埇橋區。


埇橋其實應稱為「甬橋」,1999年撤地改市劃區,不知為何用「埇」字?埇橋區原名為宿縣,位於安徽省淮北平原的東北部,歷史悠久,原區域幅員廣大。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撥西南十九集歸新建的渦陽縣。復於一九五零年分原縣屬的西部置濉溪縣,一九六四年,再撥湖溝等四個公社入新置的固鎮縣,今面積為兩千七百九十三平方公里。


埇橋區東鄰靈璧,西靠濉溪、蕭縣,南連懷遠、固鎮,北接江蘇省銅山。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是徐(州)、蚌(埠)間的咽喉。枕山帶河,位置十分重要。


古代埇橋區境內主要為淮夷等少數民族部落居住。周初大封諸侯,墉橋區為宋國轄屬(春秋時今墉橋區境內有「宿」、「竹」等小國,戰國時有「符離塞」、「竹邑」),宋滅,歸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埇橋區境內置有「竹邑」、「符離」、「蘄」三縣,屬泗水郡。


西漢時,屬沛郡,東漢屬沛國。


三國時,入魏,屬譙郡。


西晉時,竹邑、符離,屬沛國,蘄則屬譙國。


東晉時,因墉橋區地區淪為戰場,故苻離等縣先後撤銷,僑置、增置區劃日漸增多,蘄縣僑置今安徽省巢湖地區。

南朝,劉宋,蕭齊時,蘄縣仍屬譙郡,北齊廢入符離。北魏增置南濟陰郡(今古符離集)。南梁,改蘄縣為蘄城縣,增置蘄城郡。另置淮陽縣(今埇橋區解集),東魏改稱斛成縣,北齊廢。東魏復僑置頓丘縣(今埇橋區灰古堆)。後魏置定陶縣(今定陶山下)。東魏武定六年置新豐縣(今埇橋區夾溝新豐),同時置廣平縣(今濉溪臨渙東北),復將苻離縣改為雎州雎南。


隋朝統一中國,隋設埇橋鎮,設符離縣,並改蘄城為蘄縣,皆屬彭城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符離縣仍屬徐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並諸陽縣(在今濉溪縣諸陽山下)入苻離,並移治竹邑城(在今濉溪縣古饒集附近),蘄仍屬徐州。顯慶元年(公元656年),並谷陽(今固鎮縣)入蘄縣,改治谷陽城,後遷回故治。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屬彭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歸徐州。



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割原徐州屬之符離、蘄,原亳州屬之臨渙,原泗州屬之虹縣,建宿州,治埇橋鎮。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設州郡團練處置使。唐末水毀州城,曾一度移治於符離,後復舊治。所屬符離、蘄當今墉橋區境內。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舊制未變。


北宋初年仍為宿州(轄符離、蘄等地)。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建保靖軍節度,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改屬淮南東路。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宿州入金,偽齊於此設招受司。後為宋將王德收復。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再次入金,遭屠城,建制未變。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臨渙、苻離、蘄三縣入州,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元末為張士誠佔據。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宿州歸屬中都臨濠府(次年稱中立府)。七年(公元1374年),中立府改稱鳳陽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屬安徽省,先後歸鳳陽巡撫,鳳穎淮泗道分轄。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俗稱南宿州),直屬安徽省。三年,即公元1914年,屬安徽省淮泗道。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安徽省第六專區。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埇橋區淪陷,日偽、頑、抗日人民政府三方政權同時並立。抗日人民政府設蒿溝集。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抗日人民政府以津浦鐵路為界,分宿縣(今埇橋區)為宿東、宿西兩縣。又於三十年(公元1941年),一度與鄰縣聯合成立「宿靈」、「宿永」、「宿蕭」、「宿銅」等邊區縣抗日政府,不久取消。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埇橋區收復,國民黨政府劃屬安徽省第四專區。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恢復宿東縣屬江淮解放區第三分區,宿西縣屬豫皖蘇行署第三分區。


埇橋區北為殘丘,南是平原,為古戰場。楚王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秦伐楚,其將王翦破項燕軍於蘄。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率戌卒九百人於大澤鄉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劉邦親征,敗叛軍於會 甄(蘄、大澤鄉、會甄 ,均在今埇橋區境內)。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勛率起義軍於宿州大敗官軍。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魯景仁於宿起義反唐,兵占宿州,後加入黃巢起義軍。


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韓世忠奉命抗金,曾引兵渡淮,軍駐符離。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占宿州,宋將張浚檄統制王德收復之。紹興和議後,宿州入金。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宋出師伐金,雙方激戰於宿州。因宋將李顯忠、邵宏淵不和,故師潰符離。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成組朱棣南征,破宿州,敗惠帝軍。


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白蓮教徒王朝名於宿州發難反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捻軍首領張樂行等曾攻宿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孫中山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張勳大舉南犯。寧粵軍揮戈北上,於埇橋區(原宿縣)大敗「辮子兵」。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徐州會戰,埇橋區(原宿縣)亦為其戰場的一部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埇橋區(原宿縣)解放,奠定了淮海戰役勝利的基礎。


以上事實,足證墉橋區的風雲變幻,多成為徐淮地區戰局的關鍵。故宿地古稱「符離之塞」,其北部山口,昔名為「百戰道」。


埇橋區昔當汴渠要津,又為南北交通之孔道。復有陴湖、武里、流溝、大澤鄉諸勝,故歷代均有著名文人寓居於境內的符離一帶。如王績、韓愈、白居易、皮日休等,皆與埇橋區之山水結下不解之緣,都曾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陳涉世家》,曾不遠千里,親來現場實地考察,足跡遍及大澤鄉。


埇橋區的沃土佳壤,亦孕育了不少俊才名士:秦有葛嬰、朱雞石(陳勝部將,均為符離人);唐有魯景仁(黃巢部將);明有馬皇后(朱元璋夫人)、康茂才(蘄縣人)。至於民國以來,諸如吳可、王效白、王恆趙、常俊婷等英雄人物則數不勝數。


宿州市埇橋有閔子祠,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生活22年的地方,也是明賢后馬娘娘、著名畫家梅雪峰、梅純一父子、書法家李百忍、當代著名電影演員楊在葆、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炳淑的故鄉。


據考:埇橋區億萬年前地處海洋淺灘,沼澤眾多,灌木叢生。因臨近大陸,其河流帶來之泥沙,逐漸將其覆蓋於地層中。年深日久,碳化成煤。故今埇橋區境內的蘆嶺、朱仙庄、桃園、蘄縣、符離等處地下,皆有煤炭埋藏,總稱宿縣煤田,並匯濉溪煤田(臨渙、童亭、百善、海孜等礦)、淮北煤田(相山、劉橋、朔里等礦)為一體,合稱「淮北煤田」,為我國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埇橋區因自然條件優越,故盛產小麥、大豆、雜糧、薯類,為我國主要糧食基地之一。境內之夾溝所產「香稻米」聞名全國。


此外,埇橋區符離集燒雞,以其特有的色香味贏得人們的喜愛,遠銷國內外。另外、諸蘭樂石硯也是埇橋名產品。


埇橋區還分布著許多風景名勝和古文化遺迹。南有陳勝、吳廣起義時的涉故台,北有劉邦避秦兵之皇藏峪,東是楚漢相爭時「垓下之戰」故地,西南有淮海戰役主戰場雙堆集紀念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控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岳父馬二公是個富豪人家,後亡命定遠與郭子興結交,封徐王
「身在曹營心在漢」真相:這其實是失敗者的一塊遮羞布

TAG:歷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