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懂五千字的《道德經》有多難,帶你走進眾妙之門3

懂五千字的《道德經》有多難,帶你走進眾妙之門3

在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翻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這是我們在傳承中華千年文脈中不可不讀的經典著作,在此我將個人品讀《道德經》中,所獲得的一點領悟分享給大家。

《道德經》第三段: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推崇賢能才華,使老百姓不為追名逐利而相互爭鬥。不看重那些稀有珍貴的物品,使老百姓不為竊奪它們而做盜賊。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勢力開始由強轉弱,而諸侯國勢力不斷膨脹,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亂頻繁。先後有五個諸侯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我們這一代人很難去體會生逢亂世所經歷的苦難,戰火連連,社會動蕩不安會給老百姓帶來怎樣深重的傷害。

也許,彼時的老子正騎著青牛,在西出函谷關的路上。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此時,穀雨前後,正是種瓜點豆的時節。城郭外,遠遠望去阡陌縱橫原該是一片農忙播種的景象,可現在眼前農田裡雜草葳蕤,空無一人。老子在牛背上晃晃悠悠,神情頗顯凝重,他望著遠處荒蕪的田野,終是嘆了口氣。

青牛馱著老子晃晃悠悠進了山林,碰見幾個挖野菜的村婦。有個年輕的女子背著竹簍,竹簍里還有個正在酣睡的幼兒。年輕女子面色暗黃,纖細的胳膊不停揮動小鏟刀,另一隻手忙著將野菜裝進竹籃。還有位頭髮花白的老嫗,她一邊杵著木杖,一邊佝僂著乾癟的身軀,去挖地上的野菜,她的動作比剛才那年輕女子要慢些,身旁竹筐里野菜也比那年輕女子要少些許。

老子問:「你們為何不去耕種,卻跑到這林子里挖野菜果腹呢?」那老婦人直起身,抹了把眼淚,面露委屈地回答說:「長者有所不知,我那兒子被征去打仗,尚不知生死。家中糧食歉收,賦稅繁重,哪裡還有種子播種。我們這老弱婦孺,也只能靠挖野菜勉強度日。」老子聞言,黯然不語。

當晚,老子有些失眠,他索性坐起身,斜靠著一棵大樹,仰起頭看夜空。思緒也隨著玄之又玄的浩瀚宇宙暢遊物外。為什麼老百姓會有這些痛苦呢?為什麼要不停地打仗互相殘害呢?答案或許就是人性的貪慾。不論是獨霸西戎的秦穆公,還是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或是續霸中原的晉景公,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能力太強、貪慾太盛,最後起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如何能消滅野心和貪婪呢?老子不禁又在想。

答案是:不彰顯那些能引起人貪慾的事物,使老百姓的心性不被擾亂。如果,我們不崇尚名利,那麼老百姓便不會追逐名利;如果,我們不宣揚財富,那麼老百姓便不會爭搶本不屬於他的東西。如果,我們不盲目追星,那麼娛樂圈的烏煙瘴氣也不會荼毒青少年。你會發現,社會上越是宣傳什麼,散播什麼,老百姓便會接受什麼,甚至吸收轉為自己的價值觀和追求。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讓老百姓心境空靈澄澈,不沾染濁欲之氣;讓他們能吃飽飯,衣食無憂,自然不會生出爭奪個人利益的心思;減弱他們私心雜念的追求,增強他們的筋骨體魄。通常使老百姓對名利、對物質沒有追求的認知,從而不會產生貪慾去爭奪,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也不敢為所欲為。

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曾經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個觀點與老子不謀而合。老百姓豐衣足食才能知曉道德榮辱,相反,生存資源匱乏或生存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人們為了生存而相互爭奪有限的資源,甚至會不折手段去作惡,去殘害他人。所以,當老百姓享受豐富的資源時,他們內心是滿足的,是歡悅的。那麼便不會生出爭奪資源的心思來,也就不會去做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

施行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治理之策,去順應萬事萬物的天性發展,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不能治理的。說到此處,不禁想起孔子曾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孔子對他的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簡單說就是,國家圖書館管理員有個叫老聃的牛人,我想去拜訪他,你要不要一塊兒去?南宮敬叔自然是同意的,隨即他二人駕著馬車,便直奔老子去了。老子見到千里迢迢跑來見自己的孔子很是高興,於是徹夜長談,至於他們之間究竟都談論些什麼,我們無法得知,僅從史書碑刻中窺見一斑而已。

其中,便有記載孔子與老子有段對話,老子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正好解答了「為無為,則無不治」的原因。天地不由人推動便自行運轉,日月也不用人去點燃就能照亮大地,星辰也不用人去排列也會有序運行,飛禽和走獸也不是人創造的,他們自己會生長。這就是自然規律的結果,哪裡還用勞煩人去刻意作為呢?在老子生活的環境里,諸侯紛爭,戰亂頻發,民不聊生的環境下,他心中理想的社會是:諸侯不起爭鬥利益之心,於是沒有戰亂,老百姓不被苛捐徭役所累,於是安居樂業。所以,老子呼籲統治者們,尊重自然規律,一動不如一靜,刻意而為施行治理,往往達不到目標,不如順勢而行,自然水到渠成,天下長治久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拂曉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推薦一本傳記:現實版的《鋼鐵俠》,比史塔克還要牛的科技狂人
這幾句詩不要細讀,弄不好你就哭了

TAG:拂曉看世界 |